方榮會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畜牧局 473500
豬屠宰檢疫中常見的淋巴結病變及其診斷意義
方榮會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畜牧局473500
淋巴結具有免疫和防御機能,能反映病變因子侵害的途徑、程度及性質,常表現出相應的病理形態學變化。因此,在屠宰檢疫中可通過剖檢淋巴結及觀察相應的病理變化來了解疫病性質和病變程度,為做出合理的處理意見提供客觀依據。但是在屠宰過程中,各種因素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動物機體,如機械性損傷、長途運輸和電麻刺激等,也可使相關淋巴結或組織器官出血。因此宰后檢驗判斷肉尸是否染疫要排除上述相關因素而進行全而的綜合判定,得出正確結論。
(1)淋巴結輕度腫脹、變硬、變紅,切面呈紅色,按壓時有血液滲出。見于炎癥初期。
(2)水腫。淋巴結腫大,有光澤,質地松軟,切面呈灰白色,濕潤多汁,流出透明的淋巴液,多見于炎癥初期,稱為炎性水腫。
(3)漿液性炎癥。淋巴結顯著腫大,質地較柔軟,富有光澤,切面隆起,紅潤多汁,有時出血,按壓時可流出較多的淡紅色液體。多見于急性傳染病,尤其是大量毒素引起的病原感染。
(4)出血性炎癥。淋巴結腫大,有光澤,呈暗紅色或黑紅色,質地較硬,切面稍隆起,呈現大理石樣花紋。多見于急性傳染病。
(5)化膿性炎癥。淋巴結腫大,表面或切面有大小不等的黃白色化膿灶,按壓時可流出膿汁,有時整個淋巴結形成膿腫。常見于化膿性、細菌性感染及化膿瘡。
(6)急性增生性炎癥。淋巴結由于實質(即淋巴細胞和網狀細胞)增生而腫大,質地松軟,切面隆起,呈灰白色渾濁的顆粒狀,似腦髓樣,故稱為淋巴結髓樣病變或髓樣腫脹。有時實質內出現黃白色的小壞死點。這樣的病變多見于傳染病,如豬副傷寒和豬支原體肺炎。
(7)慢性增生性炎癥。間質中有成纖維細胞、淋巴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漿細胞增生形成的肉芽組織。淋巴結增大,質地堅實,表面凹凸不平,切面呈灰白色,組織結構致密。多見于慢性經過的傳染病。
(8)特異性增生性炎癥。某些特異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肉芽腫性炎癥或傳染性肉芽腫,淋巴結腫大、堅硬,切面呈灰白色,可見有粟米大至蠶豆大的結節,其中心呈干酪樣壞死。見于結核病、鼻疽、放線桿菌病和布魯氏桿菌病等慢性疾病。
淋巴結出血,一方面是由于毛細血管自身的損傷,另一方面也與吸收臨近組織的出血有關,淋巴結吸收周圍組織血液的速度相當迅速,當動物頸部放血后,流出的血液在數秒之內即被臨近的淋巴結吸收,出現淋巴結的出血現象。
(1)長途運輸。由于長時間的運動和站立,使腹股溝淋巴結發生邊緣出血或彌漫性出血。在這種情況下,全身其他部位的淋巴結一般沒有出血現象,可與豬瘟等疾病相鑒別。
(2)機械性損傷和電麻。機械性損傷和電麻所引起的淋巴結和組織器官出血與疾病因素所引起的淋巴結和組織器官的出血,無論從感官和組織學的變化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機械性損傷所引起的組織器官出血由于時間很短,所以出血點新鮮、明顯,而疾病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是在宰前相當一段時間內就已經發生,特別是一些慢性病出血點陳舊、暗紅。其次,內傷引起的淋巴結出血,突出的變化是紅細胞大量聚積,先是在被膜下淋巴竇,然后發展至實質淋巴竇及髓索都存有大量紅細胞,出血嚴重的病例往往可以看到數量不等的血栓,但均無明顯的血管變性及壞死。
(3)豬瘟。豬瘟引起的淋巴結出血的組織學變化是被膜與小梁水腫,一些部位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和組織浸潤,被膜下的淋巴竇內及小梁聚積大量紅細胞,形成肉眼可見的周邊出血及大理石樣病變。隨著病程發展,嚴重病例的紅細胞遍及整個淋巴結。除淋巴結的出血之外,最明顯的組織學變化是淋巴結的萎縮,進一步觀察可發現淋巴小結數目明顯減少或完全消失。此外,豬瘟淋巴結微血管變化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毛細血管多受到廣泛的侵害,病變輕微者微血管管壁腫脹,內皮細胞核腫大,嚴重病例血管呈玻璃狀,內皮細胞核溶解,有時可見微血栓形成,并有不同程度的壞死。
綜上可知,在屠宰檢疫過程中,對于各組織器官的出血性變化一定要結合產地、宰前和各種機械性因素等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才能對肉尸的染疫狀況做出正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