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王 遠
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人本能地會萌發出逃生意識,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贏得這場與死神的賽跑。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部分遇難者缺乏必要的自救能力。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生死關頭,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往往是保住生命的決定要素。
6月25日,河南省鄭州市西關虎屯小區一棟居民樓發生大火,15人遇難,這其中,有14人是被煙熏窒息。消防人員分析,火災逃生自救知識的缺乏,是造成多人傷亡的關鍵。
7月11日,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紫荊嘉苑小區某樓電纜井起火,7人遇難。遇難者死亡原因是因為在慌亂中逃往樓道,吸入有毒煙霧中毒所致。
…… ……
生命可貴,但也脆弱。在這一次次慘痛的傷亡事故面前,我們不禁要反思,如果這些遇難者此前多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救知識和逃生技能,是否就能不付出生命的昂貴代價?
一項關于安全自救知識的街頭調查顯示,18.1%的人完全不知道所在公司、學校、家最近的逃生通道,47.7%的人家中完全沒有急救箱等應急用品,57.1%的人完全不會使用止血帶等急救用具……
為何國人的自救能力如此缺失?
從教育制度上講,我國大中小各級學校中開展的安全教育課程長期處于缺位狀態。北上廣等大型城市中針對學生開展的災備演練已是鳳毛麟角,更遑論二三線城市抑或農村學校。
從社會層面來看,雖然國家設有安全生產月、中小學安全教育日等安全教育的時段,但很多地方宣傳手法缺乏創新、宣傳內容陳舊,活動只求聲勢浩大,不考慮實際效果,使圍觀者僅看到了熱鬧,安全知識并未入腦入心,令安全宣傳流于形式。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出在人的身上。安全自救知識多靠平時積累,習慣被動學習的國人對于自救知識的了解往往淺嘗輒止,對單位、學校開展的安全教育也并不十分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一些不良習慣也為自身及家人的安全埋下了“定時炸彈”。人走不斷電、濕手摸電源……很多意外和災難的發生正肇始于這些看似細小但并不容忽視的生活細節。
在這方面,國際上有一些好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立法確立公共電視臺在國家防災體制中的地位;設立多個防災教育日,建立災害紀念館、紀念公園、防災教育中心等機構,面向公眾開展各種防災減災培訓;政府派遣防災指導人員對在校生進行安全知識的教育,等等。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鑒并加以采納,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防災教育體系。
防患于未然,一個社會對災害的重視程度反映出這個社會價值體系對于生命的珍視。重視災難,正是為了更好地減少和避免悲劇,這才是一個現代社會應對其公民所擔負的最重要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