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規范的合作社,應當有一個規范的章程,依法登記注冊,組織機構完善,正常運轉,財務管理健全規范,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定期公開社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誠信經營,社會聲譽良好等。
1.制定一個規范的章程。章程是決定合作社發展方向的根本制度,是合作社運行管理的基本遵循。指導合作社參照農業部制定的示范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章程。合作社要根據生產經營活動和自身發展變化及時修改完善章程。章程一經法定程序通過,必須嚴格執行。
2.依法登記注冊。依法登記注冊是合作社取得法人資格的前提。申請設立農民合作社,應當按照合作社法律法規規定,如實向工商部門提交章程、全體社員名冊、社員出資清單等文件。工商部門應依法對合作社所有社員予以備案,并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相關登記信息及備案信息。合作社因法定事由發生變化,須及時向工商部門申請變更或備案。
3.實行年度報告制度。合作社要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定期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度報告。有關部門根據年報公示信息,加強對合作社的監督管理和配套服務,對沒有按時報送信息或在年報中弄虛作假的合作社,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并不得納入示范社評定和政策扶持范圍。
4.做到產權關系明晰。合作社應明確各類資產的權屬關系。村集體經濟組織、企事業單位、種養大戶等領辦合作社的,應嚴格區分其與合作社之間的產權。合作社公積金、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財產、捐贈財產應依法量化到每個社員。社員以其賬戶內記載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為限對合作社承擔責任。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的,應明確資產權屬,建立健全管護機制。合作社接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形成的財產,在解散、破產清算時,不得作為可分配剩余資產分配給社員。
5.完善組織機構的運行。要依法建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社員(代表)大會是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決策部署本社重大事項。理事會是執行機構,負責落實社員(代表)大會決定,管理日常事務。監事會是監督機構,代表全體社員監督理事會的工作。理事會和監事會會議的表決,實行一人一票。理事長、理事、經理和財務會計人員不得兼任監事。
6. 健全規范財務管理。合作社要認真執行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配備會計人員,設置會計賬簿,規范會計核算,并及時向登記機關和農經部門報送會計報表。會計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與出納互不兼任,財會人員不得兼任監事。合作社應為每個社員建立社員賬戶,準確記載社員出資額、公積金量化份額、與合作社交易量(額)等內容。
7.收益分配公平合理。合作社應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經社員(代表)大會批準實施。可分配盈余中,按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總額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剩余部分依據社員賬戶中出資額、公積金份額、財政補助和社會捐贈形成的財產平均量化的份額,按比例進行分配。可由章程或社員(代表)大會決定,對社員為合作社提供管理、技術、信息等服務或做出其他貢獻,給予一定報酬或獎勵,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合作社可以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金。合作社與社員和非社員的交易應分別核算。
8.實行定期公開社務。合作社要建立社務公開制度,法律章程要求公開的必須向社員如實公開,逐步實現公開事項、方式、時間、地點的制度化。理事會須依法編制年度業務報告、盈余分配方案、虧損處理方案以及財務會計報告,于社員(代表)大會召開的十五日前,置備于辦公地點,供社員查閱。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負責對合作社年度業務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內部審計,合作社也可委托審計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審計結果須向社員(代表)大會報告。
9.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合作社要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完善的生產、包裝、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記錄制度,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要有注冊商標和品牌,必須獲得無公害產品以上認證。合作社所生產的農產品,在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抽樣中,合格率達到100%。
10.誠信經營信譽良好。合作社要守法經營,重合同、守信用,要弘揚互助協作、扶貧濟困、團結友愛傳統美德,營造良好的鄉風民風社風,在當地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沒有發生生產(質量)安全事故、環境污染、損害社員利益等不良事件,沒有行業通報批評、媒體曝光等不良記錄。
(江西 ? 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