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林等
摘要
生態文明城市是引領城市發展的全新理念,旅游業屬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對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耦合關系及協調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從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四個方面分析了旅游產業系統與生態文明城市系統之間耦合協調關系的作用機理,建構了兩大系統的指標體系,并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利用2006-2011年數據以貴陽市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從2006-2011年貴陽市旅游產業(除2010年外)和生態文明城市兩大系統綜合發展指數穩步提高,耦合協調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調逐步向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和初級協調的優化趨勢發展,貴陽市旅游產業和生態文明城市系統耦合協調度表現為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滯后型和旅游產業發展滯后型相互交替出現,旅游產業發展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引領作用存在較大波動,作用不夠顯著等問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①統籌好城鎮規劃、旅游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之間的關系,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生態文明城市;②加強對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狀態的研究和監測,運用規劃、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促使兩者向著最優協調狀態方向發展;③加強旅游產業與大數據、文化、科技和生態服務業等蛙跳型產業的融合,解決旅游產業發展波動較大問題,夯實生態文明城市的經濟基礎。
關鍵詞旅游產業;生態文明城市;耦合模型;協調發展;貴陽市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3-0082-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11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城市是人類重要的生產、生活聚集區域,是人類文明的高度體現,“城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過去60年,旅游產業發展迅猛,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部門,每十一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是旅游崗位[2]。2013年,中國入境游客達到1.29億人次,國內游客達32.62億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5.17億美元,國內旅游總花費達26 276.12億元[3]。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文化傳播傳承、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利用與保護影響深刻,旅游發展方式直接與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相關[4]。
1文獻綜述
城市作為旅游活動的載體和重要場所,其與旅游的關系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第一,關于旅游產業與城市(鎮)化的關系研究,主要有以下觀點:①徐紅罡[5]、楊昌鵬[6]、高楠[7]等認為旅游與城市(鎮)化存在互動關系;②Mullins[8]、劉曉鷹[9]、陸林[10]、汪德根[11]等認為旅游推動城市(鎮)化發展的作用明顯,鐘家雨等[12]運用面板數據研究認為,旅游業發展會對城鎮化帶來顯著正向影響;③徐潔[13]根據國際旅游收入和城市化率進行定量分析,得出國際旅游收入和城市化無關聯的結論。但是,有關城市(鎮)化推動旅游發展研究較少,楊亞麗[14]運用時空動態分析法研究認為,城鎮化是國內旅游發展一個結構性驅動。Hanqin Qiu Zhang[15]認為城市化對酒店業發展有影響;第二,關于城市旅游與生態環境、文化、交通等城市單方面因素的協調發展研究,如王輝等[16],翁鋼民等[17],耿松濤等[18]分別對大連市、秦皇島和副省級城市的
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度進行分析,王迪云等[19]、王永明[20]分別以長沙和西安為例,對城市旅游與城市文化、城市旅游經濟與交通協調發展進行分析。第三,關于旅游業與城市協調發展的研究,如王兆峰等[21]研究了張家界旅游和小城鎮建設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系,杜傲等[22]、羅文斌等[23]對城市旅游與城市發展協調性評價進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耦合模型和熵權TOPSIS法。
此外,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不斷深入,申振東等[24]、馬道明[25]、何天祥[26]、王家貴[27]、秦偉山等[28]對生態文明城市的內涵和測度開始關注,測度的方法主要是現值與目標值進行比較判斷,模糊評價模型等。
綜上所述,學者們注重旅游產業發展與城市、城鎮(市)化或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等某一方面之間的關系開展各種積極、熱烈的討論,而“生態文明城市”更是引領城市發展的全新理念,旅游業屬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如何判定和促進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協調發展的研究尚感缺乏,如果不對其進行清晰的界定,將會導致決策信息不對稱,無法有針對性地掃除生態文明城市與旅游產業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從而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城市和美麗中國的建設。因此,本文將以貴陽市為例,借鑒物理學中耦合模型對判斷和促進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協調發展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中國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2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耦合協調關系機理分析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29],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統或要素相互影響的程度[30]。根據說文解字,協,眾之同和也,調,和也。協調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配
合得當、和諧一致、良性循環的關系[31]。耦合協調度是度量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體現了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32]。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之一,生態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組成的復合有機系統,它具有人地關系和諧、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優美舒適、生態優良持續、經濟運行良好、社會文明有序等特點[28],“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本質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宗旨,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為基準,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質為目標,大力提升各類自然資源的維護和利用效能,進而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持續促進人類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與協調發展[27]。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尤其是旅游產業所倡導的生態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續旅游等旅游方式,因此它更是一種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社會、文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說,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同一層次的經濟與經濟、文化與文化、社會與社會、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協同的關系,類似于上述的耦合協調現象,本文分別稱之為經濟耦合協調、文化耦合協調、社會耦合協調和生態耦合協調,如圖1所示。
2.1經濟耦合協調
旅游產業發展對生態文明城市的經濟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產業支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生態文明城市空間等方面,促進生態文明城市產業文明。第一,旅游產業具有綜合性強、關聯性大、乘數效應明顯、產業基礎寬、拉動就業面廣、投入大的特點,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引領其他產業發展,為生態文明城市提供產業支撐。第二,促進生態文明城市產業結構升級,一是通過旅游產業融合集群,實現旅游產業內部、旅游與第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產生“雙重效益”,實現產業提質增效;二是旅游開發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逐步提升城鎮第三產業比重,促進生態文明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第三,隨著人們出游目的更加復雜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旅游資源也呈現出多元化、遍布性、多層次和開發的全面化趨勢,可以構建網絡化城鎮系統,使生態文明城市空間結構均衡化、城鄉經濟、旅游與城市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旅游產業發展聚集眾多的發展要素資源、提供完善設施和豐富的客源市場。第一,由于生態文明城市具有完備的微觀聚集主體、統一的要素市場體系、發達的基礎設施和最低的聚集障礙,因此,旅游產業在生態文明城市的集聚具有比較利益優勢和競爭優勢[13]。第二,生態文明城市具有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輻射中心的功能,而且提供娛樂、文化、商業、金融、工業、生產服務、交通中轉、公務政務等方面的設施和服務,是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第三,生態文明城市擁有一定數量城市居民,隨著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市民休閑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穩定的客源。
2.2文化耦合協調
從旅游產業促進生態文明城市文化發展看,首先,旅游開發使人們認識到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財富,促使人們主動地挖掘、整理、保護、建設、創新、發展城市文化。其次,借助旅游之形、市場之手,旅游可以促進城市居民科學、文化、歷史等知識的普及,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生態文明意識。再次,旅游形象將生態文明城市的無形資源轉化為旅游吸引物、旅游體驗產品、旅游消費商品,實現生態文明城市文化的形象化傳播。
生態文明城市文化在旅游產業發展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城市的歷史、民俗、景觀、山水、科教、產業、藝術、時尚等文化旅游資源是豐富城市旅游產品的基礎和“靈魂”;第二,文化滲透到旅游開發,使城市旅游的特色更加鮮明,提升城市旅游“軟實力”;第三,生態文明城市文化建設改善了城市旅游的人文環境,優化旅游軟環境。
2.3社會耦合協調
旅游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在增加生態文明城市的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素質等方面起到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第一,民以食為天,產業是居民在城市生產、生活的載體,旅游產業具有勞動密集型優勢,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的當地就業機會,進而增加就業人群收入和社會保障;第二,各種旅游產品設施可以滿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閑、追求健康等民生需求,同時,旅游可以實現城市居民與外來游客之間的直接間接交流,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交流和發展;第三,居民通過向旅游者模仿和學習,促進城市居民的觀念、思想意識、行為舉止、衛生習慣、經商意識、生活方式等轉變。
生態文明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地醫療衛生、教育學習等保障條件,可以吸引更多的勞動力資源、知識文化聚集,產生社會效應。生態文明城市的人口結構、社會風貌進步、文明度的提高、犯罪率下降,為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人文和精神氛圍。
2.4生態耦合協調
旅游在促進生態文明城市的美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城市用地結構的優化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首先,與其他傳統產業相比,旅游產業曾經被稱為“無煙工業”,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特點,其本身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其次,旅游環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旅游可以引領、倒逼生態文明城市工業綠色生態化發展和替代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嚴重企業;與此同時,為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生態文明城市需要采取旅游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等措施,植樹種草,培植花卉,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現象,保護和美化了生態環境,提高了人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促進了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再次,旅游通過開發低耗、集約式旅游項目,與農業、工業緊密結合,產生雙重效益(產品出售和旅游收入),實現精明增長,充分利用荒山等廢物土地資源等實現城市用地結構的優化。
隨著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市民生態文明意識不斷覺醒、法規制度和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在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完善,環境美化、亮化,培養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用地結構優化等方面為旅游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支持。
3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之間存在著耦合協調現象。而旅游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分別是由不同發展要素構成的系統,需要構建反映二者結構特征的相關指標體系,進行定量分析該二元系統的耦合度,進而判斷旅游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耦合協調度及其影響制約因素。
3.2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3.2.1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貴陽市旅游產業系統與生態文明城市系統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遵循科學性、完備性、可操作性、主成分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等指標體系構建原則,構建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發展系統的指標體系。
旅游產業系統指標體系主要借鑒已有成果[7],其包括旅游效應、旅游收入、旅游就業和旅游產業4個Ⅰ級指標,并下設10個Ⅱ級指標。生態文明城市系統指標體系構建,首先運用理論分析法,根據生態文明城市概念內涵進行外拓;其次主要詞頻統計法,利用近年來CNKI數據庫關于“生態文明城市、新型城鎮化”使用的高頻率指數以及《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的目標值》[24],再是征詢10位專家意見,生態文明城市系統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人口指標、經濟指標、社會指標、文化指標和生態環境指標5個Ⅰ級指標,并下設27個Ⅱ級指標。
3.2.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07-2012年《貴陽市統計年鑒》、《貴陽市社會經濟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國研網統計數據庫》。
3.2.3指標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指標的正負取向,以及指標的量綱、數量級存在差異,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與歸一化處理。正向指標采用(4)式進行標準化處理,逆向指標采用(5)式進行標準化處理。
4.1貴陽市旅游產業系統與生態文明城市系統發展水平
從圖2和表3可以看出,2006-2011年貴陽市旅游產業和生態文明城市兩大系統綜合發展指數u1(除2010年外)和u2穩步提高。從旅游產業系統u1發展來看,2006年綜合發展指數較低,僅為0.096,伴隨著貴州省旅游的快速發展,貴陽市作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轉站,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但也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和禽流感的影響,尤其是對國際旅游人次和國際旅游收入影響較大,2010年比2009年下降約0.026,但到2011年實現迅速反彈,達到0.891。生態文明城市子系統u2在2006年僅為0.203,比較低,從2007年開始,貴陽市通過《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并相繼編制《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年)和實施“老有所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和居有所安”的民生行動計劃、“三創一辦”、
“暢通工程”、“產業加速發展、加速轉型”等工程[34],2009年7月,貴陽市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這使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一直快速穩步發展,到2011年該數值達到0.916。而且,旅游產業發展、“爽爽的貴陽”旅游形象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愈加相得益彰。
4.2貴陽市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子系統的耦合協調度
從圖2和表3可以看出,2006-2011年貴陽市旅游產業系統與生態文明城市系統相互促進作用正在愈發加強,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耦合協調度等級從2006年的中度失調到2011年的初級協調。整體來看,其耦合協調度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6-2007年失調期,耦合協調度由2006年的0.274發展為2007年的0.375。這表明2006年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尚未提出,旅游產業和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水平都明顯偏低,相互促進作用不明顯,耦合度明顯失調。2007年12月通過《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但由于政策作用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效應,其作用尚未及時顯現。第二階段為2008-2009年瀕臨失調期,耦合協調度由2008年的0.419到2009年的0.491。這是由于2008年受到“凝凍”、“拉薩3.14”、“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的影響,貴陽市的旅游產業和生態文明城市耦合變化率較緩慢。2009年之后生態文明城市理念統領作用開始顯現,旅游產業發展也呈現恢復性增長和快速發展時期,旅游與生態文明城市相互促進作用有所提升。第三階段為2010-2011年協調期,耦合協調度由2010年的0.527發展為2011年的0.673,2010年由于受旅游發展速度的影響,耦合協調度較2009年變化較小,但2011年變化率達到0.146,明顯加快趨勢,耦合協調度等級為初級協調水平,但仍然是較低水平的協調時期。
根據u1和u2的關系,可將每種耦合協調度分為旅游產業發展滯后型(u1
5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協調發展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
(1)貴陽市旅游產業和生態文明城市兩大系統綜合發展指數u1(除2010年外)和u2已從較低水平穩步提升;
(2)貴陽市旅游產業和生態文明城市的耦合協調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調逐步發展為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和初級協調,優化趨勢明顯,說明其相互促進作用正在愈發加強,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3)貴陽市旅游產業系統和生態文明城市系統耦合協調度在整體上表現為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滯后型和旅游發展滯后型相互交替,旅游產業發展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引領作用存在較大波動,作用不夠顯著等問題。
根據以上結論和存在問題,建議如下:
(1)統籌好城鎮規劃、旅游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之間的關系,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生態文明城市;
(2)加強對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狀態的研究和監測,運用規劃、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促使兩者向著最優協調狀態方向發展;
(3)加強旅游產業與大數據、文化、科技和生態服務業等蛙跳型產業的融合,解決旅游產業發展波動較大問題,夯實生態文明城市的經濟基礎,如在與文化產業融合方面,可以推出與夏季“爽爽的貴陽——避暑篇”相對應的冬季“爽爽的貴陽——體驗歡樂篇”民俗產品。從冬至節到元宵節節日密度大,期間有冬至節、圣誕節、元旦節、春節、元宵節等,可開展民俗體驗、節日節慶、溫泉、飲食(火鍋)、品(評)酒(逐步從評貴州十大名酒擴大到評全國十大名酒)、品(評)茶(逐步從評貴州十大名茶擴大到評全國十大名茶)等冬季活動(可以考慮調整酒博會和農博會到這時段),打造民俗文化、節日節慶體驗、溫泉度假、特色餐飲、品酒(茶)健身等文化主題產品,彌補貴陽旅游波動性大問題。
(編輯:于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胡錦濤.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報告[EB/OL].平湖組織工作網: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Hu Jintao. Firmly M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B/OL]. 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2]世界旅游組織[EB/OL]:http://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4_en_hr_0.pdf.[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EB/OL]:http://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4_en_hr_0.pdf.]
[3]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A3D8A3AE58CF8F292600E502F3AD5716?m=hgnd.[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EB/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A3D8A3AE58CF8F292600E502F3AD5716?m=hgnd.]
[4]汪宇明,吳文佳,錢磊,等.生態文明導向的旅游發展方式轉型:基于崇明島案例[J].旅游科學,2010,8(4):1-11.[Wang Yuming, Wu Wenjia, Qian Lei, Cai Meng. On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ition Orient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Chongming Island[J], Tourism Science, 2010,8(4):1-11.]
[5]徐紅罡.城市旅游與城市發展的動態模式探討[J].人文地理,2005,20(1):6-9.[Xu Hongg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xploration of the Dynamic Patterns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Tourism[J]. Human Geography,2005,20(1):6-9.]
[6]楊昌鵬.貴州城鎮化水平與旅游業發展關系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1):76-79.[Yang Changpe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2,(1):76-79.]
[7]高楠,馬耀峰,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1):62-68.[Gao Nan, Ma Yaofeng,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J]. Tourism Tribune, 2013,28(1): 62-68.]
[8]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9]劉曉鷹,楊建翠.欠發達地區旅游推進型城鎮化對增長極理論的貢獻:民族地區候鳥型“飛地”性旅游推進型城鎮化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4):114-117. [Liu Xiaoying, Yang Jiancui.The Role That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owth Pole Theory in Underdeveloped Area:The Study in the Model of How Migratorybird‘Enclave Torism Promote Urbaniz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5,26(4):114-117.]
[10] 陸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進展及啟示[J].地理研究,2006,7(4):741-750.[Lu Lin, Ge Jingbing.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7(4):741-750.]
[11]汪德根,陳田,王昊.旅游業提升開發區城市化質量的路徑及機理分析: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J].人文地理,2011,(1):123-128.[Wang Degen, Chen Tian, Wang Hao. An Analysis on Mechanism and the Way of Improving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Based on Promotion of Tourism:A Case Study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J]. Human Geography, 2011,(1):123-128.]
[12]鐘家雨,柳思維,熊曦.旅游業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2):187-192.[Zhong Jiayu,Liu Siwei,Xiong Xi.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34(2):187-192.]
[13]徐潔,黃剛,胡平.城市化水平與旅游發展之關系初探:基于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間序列動態計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0,(2):85-90.[Xu Jie, Hua Gang, Hu Pi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A Dynamic Analysis of Chronological Data from 1978[J]. Human Geography,2010,(2):85-90.]
[14]楊亞麗,孫根年.城市化推動我國國內旅游發展的時空動態分析[J].經濟地理,2013,(7):169-175.[Yang Yali,Sun Gennia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7):169-175.]
[15]Zhang Qiu Han Qin, et al.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Hote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4(9):92–98.
[16]王輝,林建國,姜斌.大連市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06,25(1):84-87.[Wang Hui, Lin Jianguo, Jiang Bin.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Dalian[J].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25(1):84-87.]
[17]翁鋼民,魯超.旅游經濟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以秦皇島為例[J],生態經濟,2010,(3):28-31.[Weng Gangmin, Lu Chao.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and Urban Environment: Take Qinhuangdao City as Example[J]. Ecological Economy, 2010,(3):28-31.]
[18]耿松濤,謝彥君.副省級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3,20(1):91-97.[Geng Songtao,Xie Yanjun. Research on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Subprovincial Cities[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3,20(1):91-97.]
[19]王迪云,夏艷玲,李若梅.城市旅游與城市文化協調發展:以長沙為例[J].經濟地理,2007,27(6):1059-1062.[Wang Diyun, Xia Yanling, Li Ruomei.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Tourism and City Culture[J]. Economic Geography,2007,27(6):1059-1062.]
[20]王永明,馬耀峰.城市旅游經濟與交通發展耦合協調度分析:以西安市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1):86-90.[Wang Yongming,Ma Yaofeng.Analysi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 Syste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9(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