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業旭 歐名豪 劉瓊
摘要
促進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正確認識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促進二者協調發展的前提和關鍵,脫鉤作為描述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重要理論及方法,仍然存在脫鉤概念模糊、脫鉤測度方法不統一的問題,影響了其應用效果。對此,本文首先在總結現有脫鉤測度方法的基礎上,將其分為“速度脫鉤”和“數量脫鉤”兩類,其中“速度脫鉤”是指同一時期內資源環境消耗速度慢于經濟增長速度;“數量脫鉤”是指資源環境消耗數量(或水平)隨經濟增長出現平穩或下降;然后,借助“環境高山”分析了脫鉤測度的管控意義,指出脫鉤測度不僅僅是為了回答“脫鉤與否”,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是否已經實現從“兩難”到“雙贏”的轉變,我們是否該變資源環境的“適度管控”為“嚴格管控”;并以脫鉤測度的管控意義為標尺,從理論上分析了“速度脫鉤”和“數量脫鉤”的優劣;最后,以我國的城市土地擴張與經濟增長為例,選擇Tapio彈性系數法和Kuznets曲線模型分別代表“速度脫鉤”和“數量脫鉤”,對理論分析結果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速度脫鉤”可能會提前誤判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已經進入“雙贏區間”,誤導我們提前實施“嚴格管控”,從而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不良影響,而“數量脫鉤”能夠更準確的反映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從“兩難”到“雙贏”的轉化,有效指導資源環境管控策略的選擇。因此,為了更好地將脫鉤理論及方法應用于資源環境管控實踐,以“數量脫鉤”作為脫鉤測度方法是更合理的選擇。
關鍵詞資源環境;脫鉤測度;速度脫鉤;數量脫鉤;管控
中圖分類號F062.1;X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3-0099-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13
長期以來,面對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我國政府一直希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生態—循環—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1],從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正確認識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促進二者協調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為了定量測度二者的關系,學術界嘗試運用協調發展度[2]、數據包絡分析[3]以及脫鉤方法[4-9]等模型與方法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脫鉤方法因能直觀反映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已經在能源、交通、固體廢棄物以及污染氣體排放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0]。然而,在現有的脫鉤研究中,存在脫鉤概念模糊、脫鉤測度方法不統一的問題。就脫鉤測度方法而言,一般可以分為兩類:①基于“速度標準”的脫鉤測度方法。有些學者將“脫鉤”視為資源環境消耗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的背離,若同一時段內資源環境消耗速度慢于經濟增長速度,則視二者發生了脫鉤,
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同時為簡化分析,本文假設經濟增長速度為正。
主要包括IU曲線法[4]、脫鉤指數法[5]、以及Tapio彈性系數法[6]等。②基于“數量標準”的脫鉤測度方法。另一些學者提出脫鉤的界定標準更應該落腳到事物本身的數量(或水平)上,若某一時段內資源環境消耗數量(或水平)隨經濟增長出現平穩或減少,則視為二者發生了脫鉤,主要包括Kuznets曲線模型[7]、IPAT方程[8]以及我國學者陸鐘武依據IPAT方程推導出的IGT和IeGTX方程[9]。采用不同的脫鉤測度方法,可能會得到不同的關于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脫鉤與否、脫鉤程度的判斷,從而制定出不同的資源環境管制策略。目前,關于脫鉤測度方法的比較研究多集中于脫鉤區間精度、數據要求等問題上[10-11],很少有研究從理論解釋和管控意義的角度去比較脫鉤方法的優劣。鑒于此,本文從脫鉤測度的管控意義出發,探討“速度脫鉤”、“數量脫鉤”這兩類脫鉤測度方法結論的差異性及其適用性,并以我國的城市土地擴張與經濟增長為例進行驗證,以期為我國資源環境管制策略的選擇提供借鑒和參考。
1脫鉤測度的管控意義
西方發達國家近百年來的實踐經驗表明,以經濟增長為橫軸,以資源環境消耗數量(或水平)為縱軸,二者的關系一般會呈現出一條先向上彎曲后又向下彎曲的曲線,這便是所謂的“環境高山”[12](見圖1)。從曲線峰值A點向橫軸畫一條垂線,可以將“環境高山”劃分為兩個區間:直線左側,資源環境消耗數量(或水平)隨經濟的增長而越來越多,我們稱之為“兩難區間”,因為在其中資源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此消彼長、難以兼顧;直線右側,資源環境消耗數量(或水平)隨經濟的增長而越來越少,我們稱之為“雙贏區間”,因為在其中我們可以兼顧資源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或者至少沒有一方受損[13]。
在不同的區間,資源環境的管控策略也會有所差異。在“兩難區間”,由于難以兼顧資源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資源環境管控通常是一種搖擺于寬松與嚴格之間的適度管控,目的是在資源環境和經濟增長之間權衡取舍,維持二者的動態均衡。這一過程較為痛苦,而且權衡取舍、相互掣肘的結果往往是二者都無法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而在“雙贏區間”,由于能夠兼顧資源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可以對資源環境實施較為嚴格的管控,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同時收獲經濟效益,并最終實現二者的共贏。不難理解,我們總是愿意遇到“雙贏區間”,并選擇其中的管控策略,但問題是“雙贏區間”何時到來?我們何時才能變“適度管控”為“嚴格管控”?
“脫鉤”無疑解答了這一問題。“脫鉤”意味著資源環境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開始發生背離,資源環境少消耗甚至不消耗,經濟也可以正常增長,這無疑為兼顧資源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可以將發生“脫鉤”視為從“兩難”到“雙贏”的拐點,即圖1中的A點:如果脫鉤發生了,說明我們已經步入“雙贏區間”,可以通過嚴格管控來尋求共贏;如果脫鉤還未發生,說明我們還在“兩難區間”,只能繼續通過適度管控來權衡取舍。可見,脫鉤測度的意義不僅僅是回答“脫鉤與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雙贏區間”是否已經到來,是否該變“適度管控”為“嚴格管控”。因此,選擇合適的測度方法準確地體現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從“兩難”到“雙贏”,是當前脫鉤研究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