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磊(新疆中泰化學阜康能源有限公司, 新疆 烏魯木齊 831500)
(1)企業固定資產核算的特點 一般來說,企業固定資產具有單位價值相對較大的特點,多數企業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可達2000元以上[1]。企業固定資產的變化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一旦固定資產有所增加,就會出現自行建造、融資租入、接受捐款等各種方式,而固定資產方式的變化無疑會給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不同于其他企業資產,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工作時,可以采用折舊的核算方法來有效實現資產價值的轉移。
(2)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特點 由于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在實際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多個部門工作人員的共同合作,相互協調。與此同時,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又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員不僅應該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較高的責任意識,切實明白自己肩負的重大責任,這樣才能切實保障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1)固定資產管理意識不足 企業管理人員和相關財務人員對固定資產管理的意識不足,沒有建立健全的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使企業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容易出現問題,造成嚴重損失[2]。很多企業在固定資產購置方面沒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對固定資產購置之前并沒有進行合理的預算和分析,而是盲目的開展固定資產購置方面的工作。在對固定資產投資時,有些高層領導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對產品進行采購,而沒有進行科學和合理的投資分析,這樣容易使固定資產的實際利用率比較低,從而造成過多浪費,不利于節約成本,也不利于企業的經濟效益。
(2)固定資產賬實不符 由于缺乏對固定資產管理的意識,沒有健全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使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實,造成固定資產賬實不符等情況的發生。一般來說,在對企業固定資產進行管理時,應該設立實物臺賬和卡片來對固定資產的相關信息進行記錄,企業的相關部門應該對實物定期進行盤點和核對,查看實物的相關記錄信息是否正確,財務部門還應該切實做好固定資產的核對工作,保障固定資產的賬實相符。然而,很多企業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對固定資產定期記錄、清查和盤點,使固定資產造成一定的流失。有一些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門工作人員兼職,使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出現問題,賬實不相符合,給企業造成了一定損失。
(3)閑置資產處理不當 有些固定資產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進行調撥手續的辦理,不再由本公司使用,然而由于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不到位,手續辦理不及時,相關的財務部門無法對賬務進行及時處理,因此造成了賬實不符。有些閑置資產沒有人對其管理,也沒有人進行保養維修,使這些資產逐漸失去本身的價值,甚至最終報廢,造成了企業的大量浪費。此外,由于部分固定資產產生損壞時,沒有相關工作人員及時的進行維修和保養,使這一部分固定資產逐漸成為閑置資產,從而產生了浪費。
(1)提高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意識 企業高層人員和相關財務人員應該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意識,切實保障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企業應該建立健全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積極引進具有固定資產管理經營的專業人才,切實保障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3]。通過成立專業的固定資產管理機構,制定規范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切實保障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落實到位。健全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約束工作人員的行為,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從而做好固定資產管理方面的工作。
(2)建立固定資產管理的信息平臺 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固定資產管理的信息平臺來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從而保障企業的順利發展。固定資產占企業全部資產的比重較大,而且固定資產的種類較多,數量難以估計,因此用人工的辦法很難真正實現企業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不利于企業的經濟發展。因此,企業應該建立固定資產管理的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從而全面提升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和質量。通過信息平臺,各部門之間可以有效實現信息交流,及時的掌握固定資產使用和變動的相關信息,并迅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好的實現對固定資產的管理。
(3)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維修和保養 企業應該每年至少一次對設備進行徹底清查,及時的做好維修保養計劃,對于出現故障的設備應該及時維修,符合報廢標準的固定資產應該予以報廢處理。
本文對企業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企業固定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重很大,對于企業的生產和運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切實保障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有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1]匡平.優化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對策和思考[J].中國商貿,2011,(5):45-46.
[2]陳婭.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應用策略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265.
[3]王棣華.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相關內容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