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軍 薛成虎 李健 亢玉紅 范曉勇
(榆林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省低變質煤清潔利用省重點實驗室,陜西榆林 719000)
地方本科院校化工專業產教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
馬亞軍 薛成虎 李健 亢玉紅 范曉勇
(榆林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省低變質煤清潔利用省重點實驗室,陜西榆林 719000)
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背景下,以榆林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為例介紹了產教合作模式、組織和實施、保障措施等,本文還對產教合作現實意義及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產教合作;院校轉型;運行模式;保障措施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既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設現代教育體系的重大舉措[1]。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目的是培養本科層次的技能型人才,使畢業生既接受系統的理論訓練,又有一定的技能。實施產教結合教育是有效解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相脫節的途徑之一[2-3]。為努力實現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要求的“零距離”,我校于2014年啟動了產教合作的教學改革工作,改革中堅持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產教結合為載體,成功構建并實踐了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我校升本后的第一批本科專業之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師資隊伍、實驗條件、科研水平等方面均有了較大提升,但也存在著“重基礎、偏實踐”的特點,尤其是專業發展和地方產業發展未能同步跟進。2014年啟動的產教合作教育項目是我校順應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重要形式,有利的推動了專業的快速發展和區域高校對專業的認可度。
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榆林市產學研合作聯盟為平臺,以產教合作教育項目為抓手,通過與榆林多家化工企業的密切合作,實現合作育人工作持續有效開展。化工學院成立由院長任組長,分管教學院長、教研室主任、合作單位相關人員共同參與的產教合作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組織實施產教合作教育工作。
產教合作教育可以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建設等不同層面上,通過多種方式實施。
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理念,在產教合作內容上又分為行業、企(事)業面向學校合作及學校面向行業、企(事)業的合作兩種。
2.1 學校面向行業、企(事)業的合作內容
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化工院邀請了陜西高校和榆林化工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建設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在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充分吸收合作單位的意見,綜合體現行業崗位對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使我院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內容設計上更符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邀請多名化工工程師參與《煤化工工藝學》課程開發與建設工作,并共同編寫了《能源化工工藝學》、《氯堿化工工藝學》兩門教材,構建了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的課程內容體系。我院學生深入合作單位的生產經營中,結合單位的生產經營實際,進行課程的實見習和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4],在此基礎上,我院首次與周邊化工企業合作安排15名11級化工專業本科畢業學生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指導過程實現“雙導師”,畢業答辯環節實現“共評審”,這也是落實我校產教合作相關會議精神,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化工學院以“陜西省低變質煤潔凈利用重點實驗室”為依托,選派5名專業教師到神木天元化工、神木富油化工從事應用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 學校面向行業、企(事)業的合作內容
根據合作單位需求,選派優秀教師對單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15年6月,我院教師對神木化工一線技術、操作人員進行了《化工原理》課程的講授,反饋效果良好。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為合作單位培養技能型人才,雙方共同確定課程設置,完成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工作。利用科研優勢,與合作單位共同進行技術攻關、技術更新改造和產品開發,我院博士和神木三江煤化公司共同研發粉煤成型粘結劑及干餾工藝,取得了一定成果。利用我校建設的全國首套全流程煤制甲醇實訓工廠對企(事)業合作單位人員進行培訓,實現資源共享最大化。
我院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身設備特點、師資力量、教學水平進行了全面的統籌安排,盡量做到貼近企業的生產實際,符合企業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保證了學生順利完成一體化學習。項目實施以來,選派多名專業教師到企業學習新技術、新工藝,熟練掌握產品的一系列加工程序,同時邀請技術人員到校進行必要的幫助與指導。根據教學條件和企業生產特點,合理調整實驗、實訓設備,組建教學專區,實行企業化管理模式,產教進行“柔性結合”。學生在學習中給予企業文化精神和理念的灌輸,以提升職業素質。專業教師根據生產工藝擴展理論知識點,制定出產教結合的教學課題并實施。經過學校產教結合鍛煉合格的學生,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分批次的派到不同企業完成畢業論文,進一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保障產教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我校根據《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出臺了《榆林學院關于開展產教合作教育的實施意見》,化工學院相應的制定了《榆林學院化工學院產教合作教育項目實施方案》、《榆林學院化工學院產教合作之畢業生校外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管理規定》等制度,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不斷健全產教合作教育工作組織機構,明確職責,保證產教合作教育工作穩定、有效地運行,實現合作雙方共贏,為項目的實施提供運行保障。出臺產教合作教育工作評價(考核)制度,將產教合作教育工作考核與個人年終考核及職稱晉升等工作掛鉤,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化工學院不斷加大產教合作工作的資金投入,設立產教合作專項經費,以立項推進的方式,扎實開展此項工作,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條件保障。
[1]蔣國平.高等職業教育建立產教結合新機制和辦學模式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5,(1):150-154.
[2]唐麗.以產教結合培養服務區域發展技能人才的教學模式研究與探索—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旬刊,2015,(4):84-85.
[3]杜旭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徑的探討與實踐[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5,(2):24-24.
[4]章結兵,任秀彬,汪廣恒,等.高校化工類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模式新探索[J].山東化工,2013,42(1):76-77.
陜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項目(11BY60)榆林學院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研究項目(HGY2015-10,JG1530,JG1507,ZD1508)
馬亞軍(1970—),男,陜西綏德人,教授,博士,榆林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教師。從事化工教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