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紅(中油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采油廠采油作業三區,遼寧 盤錦 124114)
齊40塊構造上位于遼河斷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歡曙上臺階上傾部位。開發目的層為沙三下蓮花油層,含油面積:7.9km2,原始地質儲量3774×104t,油層埋深625-1050m,平均油層有效厚度37.7m,平均孔隙度31.5%,平均滲透率2.06μm2,原始地層壓力8.5MPa,原始油層溫度36.8℃。
齊40塊沉積類型為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主要發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壩、分流間及前緣薄層砂四種微相類型,屬高孔高滲稠油油藏。
198 7 年齊40塊投入開發,按開發方式劃分為蒸汽吞吐開發和蒸汽驅開發兩個階段,其中吞吐階段按井網調整劃分為141m、100m、70m三個階段。
200 6 年12月工業化轉驅以來,區塊核實日產油上升7個百噸臺階,2009年10月達到最高1931t。與轉驅前相比,采油速度提高了0.53個百分點,階段采出程度12.1%。
齊40蒸汽驅為70m×100m反九點注采井網,除65井組蓮Ⅱ井區井網較規則外,65井組蓮1井區及74井組井網不規則。蒸汽驅平面波及范圍與沉積相和注采井距有關,在河道發育部位、邊井首先被波及到。油井受效主控因素為地層傾角和沉積相。地層傾角>12°時,地層傾角是主控因素,地層傾角越大,蒸汽超覆作用越強。地層傾角<12°時,沉積相是主控因素,在同一部位沉積有利相帶油井先見效。因此,蒸汽優先波及區域為:(1)順河道方向,(2)注采井距小的生產井,(3)構造上傾部位(大于12°),(4)采出程度高、壓力低、虧空大生產井。
由于地層溫度基本不變,地層壓力下降,蒸汽腔不斷擴大。利用汽化溫度和壓力關系確定蒸汽腔范圍,65井組各井組均形成汽腔,汽腔半徑在15m—40m之間,平均30m;74井組汽驅井組72個,形成汽腔54個,汽腔半徑在10m-40m之間,平均20m。
4.1 先導試驗實施情況
201 0 年實施了轉向注汽先導試驗井組20個,利用汽竄井15口、未受效井5口實施轉向注汽。
4.2 實施后三場對比分析
從轉向注汽井組前后三場變化明顯。轉向注汽井組壓力場發生變化,轉向注汽井井底壓力由1.6-2.5MPa上升到4.0MPa。井組油氣運移規律發生改變,轉向注汽井注入蒸汽向與連通較好的鄰井推進,井底溫度增加,轉向注汽井井底溫度由60-206℃上升到234℃,汽腔波及區域增加。轉向受效井井底溫度由54℃上升到172℃,壓力由1.6MPa上升到2.4MPa。
轉向后平面蒸汽波及方向主要受沉積相帶和構造控制。同一沉積條帶上,轉向注汽井主要吸汽層位與原注汽井主要吸汽層相同,表明轉向注汽技術能有效擴大對應汽竄層平面波及,沒有改變縱向動用狀況。
4.3 實施后產量變化分析
從轉向注汽井組產量變化情況上看,汽竄井與未受效井轉向效果存在差異。汽竄井轉向井組增油明顯,日增油80t以上,轉向6個月后井組產液、產油下降。未受效井轉向初期井組產液、產油變化不大,轉向3-5個月井組產液、產油略有上升。
轉向注汽井組停注回采增油效果明顯,從生產曲線上看,汽竄井轉向回采后產液、產油高,未受效井回采后與轉向前差別不大。
4.4 初步認識
4.4.1 汽竄井轉向注汽后,見效時間短、增油明顯,可進一步擴大汽腔,相反,未受效井受效慢、經濟效益差。
4.4.2 轉向注汽井組三場變化明顯,平面動用程度提高,但沒有改變縱向動用狀況。
4.4.3 轉向注汽能夠實現改變蒸汽流動,減緩產量遞減的目的,從轉向注汽井組產量變化來看,措施最佳有效期為半年。
4.5 擴大試驗實施情況
轉向注汽技術在先導試驗基礎上,在2011-2013年實施了10個井組,利用汽竄井6口、未受效井4口。
從產量變化情況來看,與轉向先導試驗相同,汽竄井轉向效果要好于未受效井。從轉向注汽12-028井組生產曲線上看,井組產量有半年的高峰期,與轉向前相比日增油8t。
5.1 轉向注汽井組產液、產油上升明顯,油汽比提高,轉向注汽井組平均日產液上升65t、日產油上升11t,油汽比由0.12上升到0.18。
5.2 轉向注汽井組壓力、溫度、汽腔增加,平面動用程度提高,轉向注汽井組地層壓力平均上升0.12MPa,溫度上升15℃,平面動用程度提高10.6%。
5.3 齊40蒸汽驅轉向注汽技術共實施30個井組,累計增油4.6×104t,轉向注汽回采增油2.1×104t,措施投入3652.7×104元,創效2005.6×104元,經濟效益顯著。
6.1 汽竄井轉向注汽效果好于未受效井,汽竄井轉向注汽可充分利用現有氣腔向外擴展,見效快,產量高,油氣比指標好。受效差井轉向注汽有剩余油,但見效慢,油氣比低。
6.2 汽竄井轉向注汽,井組壓力場發生變化,油氣運移規律發生改變,汽腔波及區域增加,可有效提高平面動用程度。
6.3 轉向注汽最佳有效期為半年,研究三場變化,可實施間歇注汽,或可實施邊井、角井輪換注汽,擴大掃油面積。
6.4 由于汽竄井層間矛盾突出,實施優化射孔后轉向注汽,可達到在提高平面蒸汽波及的同時,提高縱向動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