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姜楠 張澤貴 雷希彤(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 吉林 松原 138000)
采油技術在油田開發生產中的應用
武姜楠 張澤貴 雷希彤(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 吉林 松原 138000)
就目前而言,經過多年的石油開采,我國石油企業已經可以利用多種采油技術進行油田的開發。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現有的熱力采油技術和微生物采油技術等多種采油技術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給廣大油田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采油技術;油田開發生產;應用
由于采油技術的應用直接影響著采油的產量,所以隨著我國石油資源短缺問題的出現,采油技術在油田開發生產中的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國現有的采油技術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隨著采油次數的增加,采油難度也在不斷的上升。一次采油是在油田開發生產中的初次采油;二次采油是在注水后,利用物理、化學方法輔助采油;三次采油主要利用化學方法對最困難的層面油藏進行開采。下面針對幾種主要采油技術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
(1)完井技術 完井技術主要應用于鉆井的收尾階段。由于完井技術在我國的油田開發和生產中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所以在直井和水井等方面有著水平較高的應用效果。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油田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完井采油技術,從而達到更好的采油效果。而我國對裸眼技術和襯管技術的使用比較多。
(2)熱超導技術 熱超導采油技術主要依靠對化學技術的使用,使物質熱阻接近零,從而高效的完成采油工作。首先要在底下注入超導液,然后再利用其具備的熱導功能將熱量轉移到井口。在這種情況下,井口產出液的實際溫度將被提高,從而通過降低輔助裝置的方式實現節能目標。與此同時,抽油機的負荷被有效的降低了,泵效也得到了提升。所以,熱超導技術在環保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并且成本低和效率高,能在采油工作中被安全的應用。
(3)分層注水技術 分層注水技術一般被應用于二次采油中,并且在多次油藏注水開發中的應用較為廣泛。由于一般每口井會有多個注水環節,所以采用分層注水技術,可以為水層底下的波及效率獲得良好效果。從時間上來看,分層注水技術早先被應用于克拉瑪依油田的開采工作中,而在我國,則是最早應用于大慶油田開采[1]。
(4)電動潛油泵技術 電動潛油泵技術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四個系列,而整個機械裝置則分為了井下、地面和電力三個部分。就目前來看,該技術雖然屬于較為先進的機械采油技術,但是在技術占有率上并不算很高。然而由于電動潛油泵技術在油井舉升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油田開采人員仍然在進行該技術的開發。
(5)壓裂技術 壓裂技術作為為油氣井增產的主要措施,被應用于低滲透油氣田的開發工作當中。該技術不僅可以改善儲層的滲透能力,還可以增大儲層泄油面積,從而提高儲層的經濟效益。所以,隨著壓裂技術成本的不斷降低,壓裂技術在國內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6)解堵技術 解堵技術一般被應用于油田開發的中后期,用來處理近井地帶和解除低層堵塞。近年來我國的解堵技術有很多種,像水力振動法、超聲波法、電脈沖法、普通酸洗和水力噴射等方法都分別被運用到了解堵技術中,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從而提高了近井地帶的滲透率,進而恢復并提高了油田的產油量。
(1)微生物采油技術 微生物采油技術是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的采油技術,首先,該技術可以有效的防止油田結蠟。因為應用該技術會產生化學劑,并且可以直接應用于結蠟部位,從而解決管道堵塞等各種問題。其次,微生物技術可以應用于水驅中。這是因為微生物生成物可以用于處理注水系統,從而增加注水量,并且降低注水壓力和能源成本。再者,微生物技術可以起到聚合物破乳的催化劑作用,從而緩解采油過程中實施壓裂措施帶來的損害。另外,微生物技術可以提高采油量[2]。
(2)復合驅油法 顧名思義,復合驅油法就是將多種驅油方法進行集合,從而吸取各種驅油方法的優點。所以復合驅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流體性質,在多種工作環境下進行應用。就目前而言,二元復合驅油法和三元復合驅油法是被廣泛應用的技術,而相比較而言,二元復合驅油法的研究方向是堿/聚合物復合驅、表面活性劑/聚合物復合驅,而堿/聚合物復合驅既可以除去原油中的酸類,又可以形成表面活性劑/聚合物驅,所以二元復合驅油法的應用效果較好。但是三元復合驅油法主要使用堿,在技術成本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并且可以提高波及系數和驅油效率,所以也被廣泛的應用于油田開采中。
(3)混相法 混相法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非常的優勢,所以也被應用于油田開采工作中。混相法可以使排驅劑所到之處的采出率提高到百分之百,它主要是通過將一種其他流體注入到油層,從而在溫度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在復雜的相變關系,形成了混相區段。另外,如果將這種技術與提高波及系數的技術相結合,就很可能使采收率達到95%以上[3]。
[1]吳一凡. 多次采油技術在油田生產中的應用與發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17(01):57.
[2]王浩. 微生物采油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J].化工管理,2014,24(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