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呈生 謝清平 張藝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它保護和提高著農村生產力、發展著農村經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現在基層醫療衛生仍存在許多問題:
1.1 農村衛生機構配置不夠規范,發展相對不平衡,在較偏遠的鄉村存在缺醫少藥現象,衛生院經營狀況差異巨大,衛生室覆蓋率低,總體布局不合理,村衛生室基礎設備薄弱,服務質量較低,技術力量低下,業務收人逐年減少,運轉亦逐漸困難起來。
1.2 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偏老齡化,人才匱乏,后備力量不足,造成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后繼無人,一線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且農村基層醫務工作者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從專業人員技術職稱上看,與達到或超過10%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1.3 農村醫療的健康教育、衛生人員培訓、衛生知識宣傳普及等大量的公共衛生工作會無法完成。
雖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各鄉村以主體醫療為主,個體為補充的醫療衛生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群眾就醫買藥得到了方便,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規范。因此全面掌握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農村衛生工作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如何培養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層全科醫學人才是當前提高農村醫療質量的關鍵。以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崗位需求為出發點,改革現有的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強調“早實踐、多實踐和反復實踐”,體現醫學人才的能力培養和應用導向。
專業醫護工作人員專業素質普遍偏低,大部分醫護工作者未受到系統的專業培訓,知識匱乏跟不上時代的前端,部分地區甚至存在封建迷信、非法行醫等現象。對此,許多醫學院校遵照教育部和衛計委等部門探索定向教育培養方式,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培養的免費醫學生返回生源所在地或所簽訂的定點地區的基層衛生院工作,實現定向培養。這些定向培養的醫學生在學習期間享受“兩免一補”優惠政策,入學前由區(縣)衛生局與學生本人及其監護人簽定定向培養和就業合同,學校負責制定面向農村基層實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畢業后系統培訓的長遠規劃。
為保證醫學定向學生的教學質量,可適當添加一些課程,讓醫學生更加了解鄉村病患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學會如何與鄉村患者相處,處理好醫患關系。例如學生入學后可開設“醫學導論”,使學生對醫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對醫學各門學科的內在聯系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讓學生清楚醫學是什么,學醫做什么,怎樣學好醫學知識。進入臨床專業課(診斷學、外科總論等)階段時,增加學生到病房與患者接觸的疾患,進行“床旁教學”,還可開設“農村醫學教育”等類似課程,使學生了解、認識和熱愛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以及基層衛生實踐操作課程、鄉村常見病等。依據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可增設“神經精神病學”、“醫學心理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加強“預防醫學”、“中醫學”等教學內容。及時與助理執業醫師考試接軌,基礎知識學習1年,臨床專業知識學習2年,臨床實踐2年。
2015 年,國家全面推廣醫學生畢業后于三級醫院進行三年全科輪轉規培,政府向區(縣)醫院教學設施的投入補助經費,同時推動醫院醫、教、研的協調發展,促進醫教相長,通過教學過程促進區(縣)醫院臨床醫生理論水平的提高,使三級醫院具備承擔面向農村培養臨床醫學定向生的專業課教學和臨床實習帶教的功能。加強農村基層醫護工作者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解決“在校學習期間不知學習什么,在生產實習中又記不起學過什么”的問題。
通常大部分工作在農村基層的醫務工作者都有著先工作一兩年再跳槽到城市醫院工作的想法。因此留住鄉村醫生的最好辦法是選拔志愿填報定向的合格畢業生,據調查顯示:在城鄉差別顯著存在的背景下,只有來自家鄉又回到家鄉,起點低、實用性強和受政府資助的醫學生,才能達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培養目標,才能在短時期內建立起面向山區和貧困地區培養鄉土型醫生的長效機制。同時農村基層定向醫生于較艱苦的環境工作,政府采取適當的為農村定向醫生給予一定的工作津貼以及家庭補助,根據醫生的工作情況,可給予醫生績效獎勵。同時政府可為醫生多創造一些去更高級醫學進修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醫生的臨床專業水平。
[1] 申穎,韋波.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 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08)
[2] 周海燕.美國鄉村醫學教育計劃的實踐特點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