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濤溫 敏李 黎
(1.遜克縣遜比拉河管理站 黑龍江 遜克 161400)
(2.遜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遜克 161400)
(3.蘿北縣水產總站 黑龍江 蘿北 154200)
關于我省大中型水面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趙海濤1溫 敏2李 黎3
(1.遜克縣遜比拉河管理站 黑龍江 遜克 161400)
(2.遜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遜克 161400)
(3.蘿北縣水產總站 黑龍江 蘿北 154200)
黑龍江省水域資源豐富,江河眾多,湖泊、水庫分布星羅棋布。全省總水域面積達232.6萬ha,其中湖泊、水庫面積達50萬ha;全省可養魚水面73.29萬ha,其中湖泊、水庫可養魚水面46.6萬ha。截至2014年,全省養魚收獲總面積達37.62萬ha,其中湖泊、水庫放養收獲水面24.24萬ha;全省養殖產量達到55.18萬噸,其中湖泊、水庫養殖產量達到11.48萬噸。
盡管我省大中水面漁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與問題,主要有∶
一是我省一些湖泊、水庫渴水嚴重,生產建設投入不足,加之權屬不同,條塊分割及跨區域、跨部門管理,大中水面漁業發展速度不均衡,發展水平不一致,差異較大,將對我省漁業生產的下一步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大中水面原有基礎設施老化,更新、改造、配套進度較慢;支撐體系比較薄弱,增養殖科技含量和標準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三是隨著我省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中水面資源的環境保護壓力日趨加大,同時外部污染和一些湖泊、水庫由于自身的放養種類和增養殖方式的內源性因素對大中水面資源環境破壞及污染亟待重視與解決。
四是我省地產名特養殖品種興凱湖大白魚、松花江鱖魚和鱘鰉魚人工繁殖已獲得成功,養殖技術熟化。目前,外省市自治區大面積開展翹嘴紅鲌的移植、松花江鱖魚的圍攔網養殖和鱘鰉魚的網箱養殖,而在我省還是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優新品種及引進品種增養殖規模較小。
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黑龍江省工作時指出,要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水產業。省委57次常委(擴大)會議研究了我省漁業發展問題,提出了我省水產養殖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全省大中水面漁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因此,第一是落實支漁惠漁政策。省委十屆五次、六次全會特別是全省發展水產養殖業撫遠現場會后,各級黨委、政府對水產養殖業重視和支持程度明顯提高,伊春市、雞西市、黑河市、密山市等很多地方相繼出臺了加快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為此,建議省政府出臺一個支持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把水產養殖業發展納入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特別是積極支持和推進大中水面水產養殖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對于大中水面渴水的地方,要積極借鑒杜蒙自治縣經驗。為了確保全縣養魚水面穩定在140萬畝,杜蒙自治縣成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由水利、財政、水產等相關部門共同參加的補水工作領導小組,由財政部門給予適當補貼,協調解決各大漁場補水問題,建立了長期有效的補水機制,解決多數漁業企業的缺水問題。第二是爭取財政扶漁力度。從全省情況來看,我省養魚生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得到省級財政支持(每年650萬元農村水產補助費),至今資金額度仍未改變;大多數市(地)、縣(市、區)財政部門沒有支持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建議省政府將農村水產補助費的額度增加到5000萬元,重點用于大中水面名特優新魚類引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建設、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及水生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和漁業資源增殖保護等。各市(地)、縣(市、區)也應將財政支農資金向水產養殖業傾斜。國家和省支持農業的專項資金應給水產養殖業特別是大中水面水產養殖砍出適當比例,專款專用,確保資金起到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作用。第三是加強行業協調合作。全省很多湖泊、水庫水域存在跨行政區域且水產、水利、農墾、林業等部門多頭管理的現象,一些大中水面漁業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已利用的單產低、效益差。因此,建議由省政府協調水產、水利、農墾、林業等部門,成立大中水面漁業資源開發領導小組,科學制定大中水面水產養殖業發展規劃,加快水域資源開發利用。同時,在興修水利工程時,做好相應的規劃設計,除了應建設魚類放流站外,還應在水庫壩下逐年分期分批建設地產冷水性魚類新品種如哲羅、細鱗魚流水養殖場,配套建設可提取表層和底層水的供水設施,推動我省冷水性魚類養殖快速發展。條件具備的地方要借鑒撫遠縣的經驗,將宜漁水域灘涂劃歸水產部門統一管理,既有利于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合理開發利用大中水面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業,為實現以水興漁、以水富民創造有力條件,又可以避免政出多門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保證各層面利益的協調與穩定。
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發展黑龍江特色漁業的發展思路,把發展現代漁業作為主攻方向,把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漁民增收作為主要任務,把維護漁民根本利益和合法權益作為根本要求,把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目標,結合本地實際,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轉變大中水面漁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大中水面漁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首先,加快設施漁業發展。一方面,爭取省農業開發資金,扶持發展“三網”(網箱、網圍、網攔)設施漁業,力爭每年增加網箱養魚1萬平方米,網圍和網攔養魚5萬畝。同時,要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減緩收取承包費、適度延長承包期等措施,鼓勵農民群眾發展“三網”(網箱、網圍、網攔)設施漁業;要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打破所有制、區劃和行業界限,通過聯營聯合、股份合作和技術轉讓等形式,發展“三網”(網箱、網圍、網攔)設施漁業,從而提高大中水面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積極與省內外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大力開展抗風浪、抗冰排“三網”(網箱、網圍、網攔)漁業設施的研究。而且,開展大中水面基礎生物學研究,確定我省“三網”(網箱、網圍、網攔)養魚面積與大中水面面積的比例關系,確保“三網”(網箱、網圍、網攔)養魚產生的代謝物質能夠被大中水面自我凈化,防止“太湖事件”在我省發生,走出一條大中水面集約化健康養殖的新路子。
其次,推進平安漁業建設。漁業是高風險行業,而大中水面漁業安全生產更需要高度重視。各地要將漁業安全生產知識作為從事大中水面漁業生產漁工、漁民的重要培訓內容,宣傳教育漁工、漁民增強安全意識,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各地要抓好責任落實,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責任主體,在開展漁業生產的大中水面全面推廣漁業主管部門同漁工、漁民簽訂責任狀的做法,具體規范漁工、漁民作業行為。同時,加強救生設施配備和完善漁業通訊網絡。嚴格執法檢查,認真執行漁業船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漁船檢驗機構,加強漁業船舶檢驗工作,重點排查安全隱患。進一步加大漁船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專項治理,嚴厲打擊漁業船舶超載、載客、載貨等行為,為確保漁業安全生產,推進平安漁業建設奠定基礎。
再次,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近年來,我國相繼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造成人身和財產重大損失,很多地方漁業也未能幸免。因此,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切實加強對漁業防災減災工作的領導,制定和完善本級漁業應急預案,防患于未然。要大力開展大中水面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改造,進一步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要加強與專業氣象臺站的溝通、合作,確保漁業安全通信網暢通運行,信息及時準確、有效傳遞,及時掌握和跟蹤漁業相關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信息,做好災害、事故預防、預警和處置工作,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部署落實防災措施,適時啟動本級漁業應急預案。另外,自2005年以來,上海、浙江、廣東、海南等省市先后開展漁業政策性保險試點,有的省財政已經落實了對漁民人身保險和漁船財產保險的補貼,取得了較好成效。我省應借鑒他們的經驗,積極推進漁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開展漁業互保工作,并爭取各級財政將漁業互保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將互助保險業務向水產養殖等領域擴展,拓展業務覆蓋范圍。通過政策性保險體系的建立,最大限度的覆蓋漁業領域,即使我省大中水面漁業企業和漁民出現受災情況,也能夠盡快恢復生產生活。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國民經濟總體規劃,整治工業污染、城市污水等對我省大中水面水域環境污染問題,解決湖泊、水庫水域生態和種質資源衰退的狀況,積極糾正漁業水域被擠占壓縮等情況。同時,認真做好大中水面增養殖功能規劃,科學確定水域增養殖容量,開展生態增養殖。
一是建立新的水生生態系統。對于多年開展河蟹養殖的大中水面,由于河蟹對水生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在積極推廣齊齊哈爾市鐵峰區扎龍鄉龍湖漁場采取網圍措施實行分區域輪放輪作方式的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生態類型的高等水生植物的凈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的特點,引種漂浮、浮葉、沉水植物,利用漂浮、浮葉、沉水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組成人工復合生態系統。一方面能抑制藻類的生長,另一方面又不斷吸收、分解水中的營養鹽和污染物,使得整個大中水面系統基本恢復到養殖河蟹前的良性狀態,變“大養蟹”為“養大蟹”,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開展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要組織科研技術人員深入調查我省重點湖泊、水庫水域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現狀,了解生態環境惡化對這些漁業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規律,確定重點湖泊、水庫水域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和影響因素,提出這些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的對策。而且,要加強我省大中水面重點水域珍稀水生生物品種、經濟品種的普查與管理,科學地開展資源的增殖和放流,將我省湖泊、水庫的漁業功能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是發展低碳碳匯漁業生產。通過品種改良引進、合理搭配和增養殖新技術的使用,在湖泊、水庫生態功能區合理搭配放養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魚類,如鰱魚、鳙魚、大銀魚、湖白鮭等。據測算,每生產1kg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魚類,可從水中帶走29.4g氮、1.46g磷、118.6g碳。2014年,全省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的總產量為22.63萬噸,相當于從水體中帶走的氮、磷、碳總量分別為6653.7噸、330.4噸和26841.2噸。由此可見,通過濾食性魚類不僅可以直接消耗水體中過剩的藻類,還可以消耗利用水體中其它的浮游生物,從而降低水體的氮、磷總含量,實現低碳碳匯漁業生產,穩定生態群落,平衡生態區系。
根據我省大中水域資源、魚類資源、生態資源的優勢,本著突出特色、注重實效的原則,重點推進名特優新品種增養殖;優化布局,促進產業發展快速升級;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規模。
第一,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建議設立資源增殖保護專項資金,重點開展興凱湖大白魚(翹嘴紅鲌)放流增殖,涵養資源。同時,鑒于翹嘴紅鲌在國內很多水域都存在,應開展基因圖譜對比,申報地理標識產品,然后再進一步推廣發展。積極開展松花江鱖魚網圍、網攔養殖。選擇條件適合的大中水域,或定期投放、定量捕撈,或開展網箱養殖地產特種鱘鰉魚,既源源不斷地獲取商品魚以及成熟親魚用于生產繁殖,又可獲得高價值的魚籽醬。繼續加大大銀魚、池沼公魚放流增殖受精卵工作力度,穩定種群群體,確保捕撈生產。要把河蟹作為大中水面放養的主導品種之一,而且積極開發綏芬河河蟹,改良品系,努力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加快國外、省外名優品種高白鮭等引進的步伐。
第二,一區一品形成產業。要在水域內小雜魚、蝦類資源豐富的大中水面放養興凱湖大白魚;要在魚類區系組成簡單、浮游生物餌料豐富的湖泊、水庫加大大銀魚增殖力度;要在已經合攏或新完工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所形成的水域移植增殖池沼公魚;要在水質良好、水草豐美的湖泊、水庫開展輪作和種草養殖河蟹;要在水質清新、交換良好的大中水面大面積開展鱘鰉魚網箱養殖;在湖庫灣較多、風浪較小的大中水面重點開展松花江鱖魚網圍、網攔養殖;要在北部地區大中水面引進放養高白鮭;要在可提取表層和底層水的大中型水庫壩下建設工廠化流水養殖場發展地產冷水性魚類新品種如哲羅、細鱗魚等集約化養殖。總之,要按照漁業產業化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規劃布局,在“一區、一湖、一庫或一企”著力培育優勢產品,真正形成產業,推動大中水面漁業生產又快又好發展。
第三,健康養殖創建品牌。我省大中水面有著天藍、地潔、水清的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因此,要規范漁用藥物使用,并在抓好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建設的同時,推進省、市、縣三級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建設,逐步形成以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為重點,以省級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為骨干,以市、縣級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為主體的大中水面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網絡。不斷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力度,使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養殖面積認定工作實行整企、整縣、整市推進。同時,理順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增強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服務能力,積極鼓勵和扶持漁民建立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以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干、以漁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的新型農村漁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其在大中水面健康養殖生產中的主導作用。積極發展大中水面大宗鮮活水產品的保鮮加工和綜合利用,開發冷凍小包裝產品、旅游方便食品、營養保健食品和綜合利用產品,注冊商標,創建品牌。
第四,加大漁業“互聯網+”建設力度。通過“互聯網+”使我省水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使我省優質水產品從傳統銷售模式向網絡銷售轉型邁出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