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春
朋友小王是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剛上幼兒園孩子的家長。她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這樣一件小事:一次孩子回家很是委屈的流眼淚,小王心疼不已,問了經過。原來是在幼兒園做手工時孩子的動作慢些,老師隨口一句:這么笨呢!于是第二天孩子哭著喊著不去幼兒園。小王很是感嘆,自己平時經常這樣數落學生,沒想到對孩子竟會造成如此大的困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贊可夫指出:“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是教師,同時也是學生家長或者終將成為學生家長,那么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樣的老師?我想起碼應具備這樣幾點:
一、善待學生
1. 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再沒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教師的建議》里有一條給我的感觸很深:“任何時候都不要給孩子不及格的分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作者所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讓作為教師的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要隨意的用語言或是用行動去傷害我們的學生,雖然他們只是孩子,雖然他們可能外表或是行動上顯得比較隨意,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自尊心。筆者曾不止一次地看到過這樣的場面:教室里學生或書聲朗朗,或靜心聽講,教室門口卻有學生在“值勤”。而他們“值勤”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因為說了一句有點不合常規的話,或者沒有及時的提交一份作業。諸如此類的做法也許是出于為人師者的“恨鐵不成鋼”,但卻真實地反映出教育者不僅剝奪了學生聽課的權利,更為嚴重的是侵犯了學生的尊嚴,是完全有悖于現代教育的要求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讓學生喪失信心,走向消沉。因此,教育要從維護學生尊嚴的角度出發,多給學生一點燦爛的陽光,讓他們增強信心,到達勝利的彼岸。
2. 理解、寬容學生
學生成長過程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正是在不斷的犯錯、糾錯中,學生不斷完善著自己。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有些教師不去仔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而是劈頭蓋臉一頓訓斥之后草草了事。學生不僅沒能深刻地認識到錯誤的原因,甚至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教師需以博大的胸襟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用耐心和愛心給學生一個自省的空間,用和風細雨的方式挽救迷途中的少年。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學生怎會不為這知遇之恩而奮起呢?由此看來,在教育中教師對學生潛能興趣的發現、妥善引導,恰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孩子的前進指明了方向。
二、善于學習和反思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老師從教60年,她有兩句名言:“我以兩把尺子伴隨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還有一句是“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對于一個教師而言,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專業的自信和發展。專業的自信來自哪里呢,來自教師專業化的基本素質,即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提升、學科教學知識的豐富和教學技能的提高,以及和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積累處理各種教育教學事件的智慧。應如何提高這些素質呢?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每天都堅持“聽、說、讀、寫”,“聽”主要是多聽專家的報告和多聽其他教師的課;“說”主要指表達和交流,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提出自己困惑,把自己想到的說出來,把說出的做出來,把做出的寫出來,把寫出來的再研究出來;“讀”就是讀書,教師首先應該是讀書人,讀陶行知,讓我們知道“生活即教育”;讀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走近學生,不斷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理論的滋養,教師的教育教學才不致成為簡單、機械的重復勞動;有了理論的指引,教育教學工作就會更加富有智慧和活力;有了理論的熏陶,才能涵養你的精神,豐富你的內心世界,完善你的人格——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在潛移默化中引領你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讓你知道該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怎樣的人。“寫”就是寫作,不一定天天寫,但要養成寫的習慣,寫的過程總是伴隨著思考,這樣自己對教育的認識將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探尋根源。一個人的眼界有多高,就看他腳下墊了多少本書;一個教師的專業之路能走多遠,就看他用多少書做支撐。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