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思



摘要:由廣西藝術學院獨立創作演出完成的四幕歌劇《大秦靈渠》以民族間交流與團結共榮為主題,通過精湛的創作技法和精致的演藝水準,賦予了本作品較高的藝術價值。該作品作為西洋技法與民族音調的聯姻,在巧妙運用民族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統作曲技術為主,同時結合運用了多調性、十二音序列、點描法等現代作曲技術來陳述民間傳奇故事,使這種廣泛采用多種技術和風格于一體的創作方式,顯現出作曲家堅實的創作功底和清新、質樸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大秦靈渠;創作技法;戲劇結構;民族音樂素材;創作理念
中圖分類號:J64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07
由廣西藝術學院獨立創作演出完成的四幕歌劇《大秦靈渠》以民族間交流與團結共榮為主題,通過精湛的創作技法和精致的演藝水準,賦予了本作品較高的藝術價值。該劇由作曲家鐘峻程作曲,鐘峻程與林貴雄編劇,歷經一年的精心策劃和打造,于2012年在廣西藝術學院會演中心濃彩登場,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受廣西教育廳的要求又演出多場,同樣取得成功。引起了音樂界的強烈反響,同時也向全國展現了廣西音樂文化的魅力。
譚盾認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歌劇藝術的成熟標志著它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水平楊正君:《從〈茶〉、〈門〉和〈秦始皇〉看譚盾的歌劇創作理念》,《人民音樂》2010年第2期,第29—31頁。 。”民族元素的融入能夠充分體現作品的地域性,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嘗試。原創四幕歌劇《大秦靈渠》,一舉斬獲多類獎項,并問鼎第三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四項大獎,得到了中國校園戲劇節評委會對廣西原創民族歌劇的充分肯定。大秦靈渠與廣西駱越民族,中原文明與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象征秦王朝大氣恢宏的交響音樂與鮮明地域特色的廣西民歌融合在一起,將一段發生在古駱越土地上的愛情傳奇,精彩紛呈地展現在舞臺上。
一、特定題材下的精心創意
歌劇《大秦靈渠》作為廣西專利的佳作,其創作靈感還要追溯到兩年前。曲作者及編劇鐘峻程先生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采風行程中,許多少數民族迷人的傳說和動人的情歌讓他如獲至寶,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歌劇《大秦靈渠》的音樂主題就此漸漸形成。眾所周知,興安靈渠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位于廣西興安縣,始建于公元前二一四年的秦時期,運河通連湖南與廣西兩省所以又稱湘桂運河。靈渠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溝通了漓江和湘江,使得中原的長江與嶺南的珠江得以通航,成為唯一的交通孔道,厚重的文化歷史也促成了劇本在此基礎之上的升華。
《大秦靈渠》的成功上演,凝結了作曲、編劇及所有演職員的智慧和創造,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副源遠流長背景下,給人以正能量的愛情傳奇。故事的歷史背景發生在中國秦朝,秦始皇為征服嶺南統一中國,命軍隊赴桂林興安修建靈渠。時逢大旱之年,駱越部落首領諾莫吉的孫女依達妮為了祈求上天降雨,愿意犧牲自己祭獻天神。大秦將軍于軒和被依達妮的美麗善良所打動,制止了部落巫師都拉烏主持的祭祀活動。受于軒和影響,依達妮和爺爺諾莫吉開始帶領族民支持秦軍。工程進行過程中,依達妮和于軒和相互傾慕,相約完工時舉行大婚之禮。部落巫師都拉烏挑撥族民與秦軍的關系,害死諾莫吉且企圖殺害于軒和。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依達妮挺身擋住了利箭。
故事的矛盾沖突通過四幕之間的對比統一,結合多類藝術的準確烘托,真實的顯現了中原漢文化與廣西土著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頌揚了主人公為了真摯的愛情以及國家、民族的利益,甘于犧牲的無私精神,彰顯出高尚的民族團結精神。
二、在英雄與愛情的深刻渲染中架設音樂戲劇結構
《大秦靈渠》作為分段式的嚴肅歌劇,作品音樂結構嚴謹有序,通過循回往復、段落分明的宣敘調與詠嘆調渲染,使全劇的音樂呈示、展開、高潮、結束等部分張弛分明、布局清晰,較好的凸顯了戲劇情節的完整性。縱觀方面,幕與幕之間形成既有對比又有統一的整體;橫觀方面,有全劇主題的多次出現,它們使得全劇音樂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完整性。音樂創作者對劇中所提及的民族團結主題如何解讀和表現,則是橫亙在作曲家面前的第一個創作命題——愛情主題:
譜例1
譜例1為第一幕中女主角依達妮在祭祀臺上的詠嘆調唱段《迷茫的心》。該旋律通過填充關系的技法、整體呈下行走向的旋律形態以及真摯、深切的哭訴式語調,建立于羽調式。它貼切地表現了依達妮心中的無奈與苦悶,為了部落的存亡、為了向往美好的愛情不得不舍棄生命的壓抑之情,從而揭示主題并為后面將軍于軒和的出現埋下伏筆。
英雄主題作為該劇的第二個創作主題,隨之出現在男主角于軒和面對部落眾人時的真摯傾訴,充滿了無限的非凡氣度:
譜例2
該主題以平行關系的技法、韻味濃郁的音調以及切分音節奏型的伴奏織體用管弦樂完美展現,表達了大秦將軍英勇氣概,面對困難不屈不撓,與大家團結一心的正義的化身。
在這兩首唱段中,作曲家以極為鮮明生動的音樂語匯描繪出全劇情節推進的事件背景、烘托了劇本所寄寓的根本主題,同時為《大秦靈渠》音樂的戲劇性展開架設起一個因英雄主題和愛情主題交織在一起的深刻渲染。然而,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劇,必然是抒情性與戲劇性為一體的。曲作者不僅對旋律的抒情性運用自如,與之對比、統一的戲劇性則采用節奏的張弛徐疾與之體現。隨著戲劇音樂的展開,將各種手段非常自然地融匯在一起,達到兩者自然的結合。例如,在第四幕部落巫師都拉烏命武士用利箭射向于軒和時,以交響樂的形式運用不同節拍的錯落、器樂組的漸強使用、線性為主的旋律走向,造成緊張的戲劇性氛圍。當利箭射向擋在于軒和面前的依達妮時,這種悲劇的抒情基調使全劇達到高潮。
三、民族音樂素材的巧妙運用
就本劇的音樂創作而言,在創作手法上,以傳統作曲技術為主,同時結合運用了多調性、十二音序列、點描法等現代作曲技術來陳述民間傳奇故事。運用豐富的復調技術,使作品的織體清晰并富有層次感。運用新穎的和聲手法,如多次使用帶有神秘色彩的非傳統和弦,豐富了和聲效果的多樣性,使整部歌劇的音樂色彩鮮明,韻味突出。在配器手法上,用獨特的音色審美思維和表現手段,使人物性格的刻畫準確而有邏輯。除此之外,民族音樂素材的巧妙運用以及民歌交響化的處理手法,也是作曲家的創作特色之一。
眾所周知,廣西是中國民間音樂最為豐富、少數民族聚居眾多的省份之一。其民歌品種因民族、地域、用途、展演形式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如平果壯族嘹歌、那坡黑衣壯山歌、玉林八音、田陽田州調、京族的唱哈詞、凌云十二巫調等。這類富含著鄉土濃郁氣息和典型地域特點的民族民間音樂被曲作者所熟知,在音樂創作中常會引借一些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生動的展現出當代音樂中的民族風格韻味。通過長期艱苦的田野調查工作,作曲家走訪了三江、興安、隆林、金秀等地,深入鄉村、走訪基層,融入當地民風民俗,悉心學習民間音樂者的表演,潛心收集了眾多優美動聽的廣西民族民間音樂。他將這些民歌運用交響手法加以改造,并恰當地運用于創作之中,從而達到了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如在第一幕的群舞中,駱越部族民眾吹起蘆笙,跳起蜂鼓舞,其女生合唱部分則是引用壯族融水縣山歌的比茶——《莫離河水下海洋》;第三幕爺爺諾莫吉因重傷去世的祭祀中,通過宣敘性的合唱,以及在配器上采用廣西民間的特色樂器牛角和銅鼓,眾人在瘋狂的舞蹈節奏中跳起祭拜亡靈時的砍牛舞,活靈活現的展現出古老的駱越部落祭拜場面;還如在第四幕開場時,駱越少女們與小伙子們用壯語來展現的情歌對唱,作曲家充分調動了合唱的威力與魅力,運用壯族融水縣二聲部民歌——《鳥自飛來樹上啼》的比責吶曲調,在桂林秀美的山水和金黃色的桂花中,表達了駱越青年們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
民族音樂素材創作特色之二表現為,將軍于軒和、駱越少女依達妮的形象塑造中,各自加入西北民歌和廣西民歌兩種極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素材。曲作者這種獨特的用意之處仿佛給音樂的生命賦予了真正的靈魂。在于軒和的唱段中加入西北民歌元素,寬廣的音域、大跳音程的使用及大調式的旋律特點使北方壯闊、粗狂之美一覽無遺地展現出來。而在駱越少女依達妮的唱段中,曲作者有意采取我國五聲宮調式,輕柔而悠長的曲調特色,運用自然、純凈的色彩樂器豎琴加以點綴,廣西民歌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古樸韻味,傾訴著依達妮對部落的思慮和對于軒和的深深眷戀。
四、體現音樂戲劇性的美學思想
“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居其宏:《更戲劇性地用音樂展開戲劇》,《人民音樂》1998年第5期,第10—13頁。
”,由此可見,音樂(旋律)在歌劇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樣行之有效的為戲劇情節動態發展服務,怎樣通過恰到好處的音樂語言揭示戲劇矛盾沖突、抒發戲劇人物豐富的情感表達,同時如何體現音樂藝術自身的戲劇魅力是考驗作曲家藝術功底的重要方面。綜觀《大秦靈渠》的創作,已然體現出歌劇思維下音樂戲劇性的整體要求,既注重音樂本身表現力的充分發揮,更重視將這種音樂之美與戲劇表達的需要有機結合。
歌劇中音樂與戲劇關系定位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主導動機作為其外在表現方式之一,不僅參與情節表達的內在聯系和內涵,還能刻畫戲劇角色的性格特征。在該劇第一幕開始時,主導動機的交響化進行起到了重要的情節表達作用,如譜例3所示:
譜例3
該動機通過音色恢宏的銅管組樂器在劇中多次出現,不僅凸顯了秦軍之威嚴,并為下面即將上演的復雜的人物關系埋下伏筆。作曲者設計的無言表述,是整部戲劇的音樂概括,濃縮了秦軍與部落以及戲劇的關系,提供了對整個戲劇史詩般的回憶。
動機材料音樂特征之間的聯系是和戲劇中角色密切相關的,如愛情主題、英雄主題,這樣使得主導動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戲劇發展,使戲劇角色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明朗。
作曲家在歌劇創作中的繼承和發展既是民族進步的需要,也是每一個作曲家不止的追求。《大秦靈渠》在歌劇的總體構思上,音樂占絕對主導地位;其次,作曲家很注重視覺效果,在舞臺畫面上想了很多辦法;再次,將一部反映民族內容歌劇采用成建制的交響樂隊演奏,作曲家對存在的矛盾成功地予以解決。《大秦靈渠》,從作曲到舞蹈編排,再到最后的作品展演都是由廣西藝術學院師生共同完成的,它凝聚了院領導、主創人員和所有演職員的智慧和汗水。筆者相信,憑借廣西藝術學院藝術工作者對歌劇藝術的無限熱愛以及藝術創作上的執著追求,以及對同行和觀眾意見擇善而從,《大秦靈渠》一定會成為廣西音樂界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典范之作。
(責任編輯: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