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棟++吳來兄
摘 要:針對生物教學中知識點瑣碎,生物學概念、名詞、術語字眼相近,極易混淆等特點,同學們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經常出現思維混亂,知識錯位等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框架,思維路徑,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掌握和綜合運用,降低學習難度。
關鍵詞:知識結構體系 框架模式圖 三維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163-01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等情景下面對一套試題,教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做完,而同學們則需要三四倍的時間才能完成,還伴有較高的出錯率。在做試卷分析時,同學們都會說:“知識點都認真記了,但考試時面對陌生的試題,猛然間不知運用哪個知識解答,腦海一片混亂。事后則懊悔不已,所考知識,自己是知道的,可是,考試時就是想不起來”。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師生之間的差距并不單純是知識上的,更主要的差異在于兩者的知識結構體系。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已經形成牢固的知識結構體系。面對問題時思路通暢。而同學們作為初學者,腦海中沒有宏觀的知識框架,對知識的記憶是凌亂的。隨著知識的增長,大腦存儲空間變得擁擠,思維混亂程度逐漸加劇,使用時猶如大海撈針。可見,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體系是非常必要。以下是構建完整知識結構體系的大致流程,供大家參考。
1 在學習過程明確知識體系
在同學們剛接觸一門新的課程或一章新的知識時,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課本內容怎么編排,任課教師怎么講授,他們就怎么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目標不明確(這里所講的目標是指所學知識的主干框架結構),各章節及各瑣碎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不清楚,知識的理解記憶是混亂的,松散的。就好比一棟大樓沒有鋼筋水泥構建的基本支架,只是磚塊簡單地堆徹,這樣的建筑是極其不牢固的,且搭的越高,坍塌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學習之初,教師首先應該向同學們宏觀地清晰地介紹一下每一章每一節的主干知識框架,構建基本的支撐,然后在依附主干進行分支的蔓延,知識的細化。這樣,我們的學習過程就符合認知的一般規律:先整體后局部,先簡單后復雜。知識的增長,猶如發芽的種子一樣,先長莖桿,再生枝葉,最后開花結子,先后有序,層次分明。當我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不用刻意強求,順其自然,必定會綻放奇葩,結出碩果。
2 獨立創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在每個章節學習完成后,教師必須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結合老師之前提供的知識框架,繪制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精細框架模式圖,將腦海中還不太清晰,朦朧的知識結構體系具體化、直觀化,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當然各位同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繪框架圖形式多樣,有線條圖,有集合圖,有表格圖,表達內容參差不齊,知識脈絡呈現混亂,盡管如此,教師也欣喜地看到,每位同學對知識有了自己的認知體系,雖然它們是那么的拙劣,但是教師為它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石,明確了方向。再經過同學們之間相互對比,師生之間相互交流,逐漸修正,完善自己的框架模式圖,映射大腦中的記憶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能引導,輔佐學生去完成,盡量不要完整歸納,通盤傳授,那樣的話,只是多了一個識記的知識圖表,徒增學業負擔,而不是幫助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梳理自己掌握的知識。因此,同學們在構建知識框架模式圖時,不必在意知識點全不全,而應該注重已掌握知識條理是否清晰。知識點不全,在今后的復習中可以不斷補充,而知識一旦混亂,重新整治那就困難多了。好比城市建設,規劃好了,越建越漂亮,規劃混亂,建的越多越難看。
3 進一步鞏固、修正、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日常的練習過程中將之前各章節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通過綜合性習題的考查應用在大腦中進行空間三維銜接,融匯知識體系。隨著知識的豐富和延伸,知識結構體系網絡會變得越來越復雜,縱橫交織的越來越緊密,這就需要教師養成良好的知識應用習慣,形成科學的知識索引流程,熟練知識結構體系中知識點的搜索定位路徑,達到知識識記和應用的有機結合,使用時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精確定位知識,節約時間。那么,教師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該如何在知識網絡中準確索引知識呢?答案很簡單,和計算機網絡一樣,進行關鍵詞搜索,通過仔細分析找到題目中的關鍵詞,也就是教師俗稱的“題眼”展開搜索,精確定位,合理應用?,F在說起來雖然很抽象,但只要教師養成習慣了,模式路徑熟練了,思維的空間轉移,就非常具體了。就生物學而言,如果題目中出現S(硫元素),那大腦就會立即搜索到蛋白質,相關蛋白質結構、功能、合成過程等知識體系脈絡圖就像幻燈片一樣在腦海一一呈現,層次分明,方便應用。因此,只有在腦海中構建清晰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才能在實踐中準確應用,而要在腦海中構建,必須先通過紙幣構建具體的知識框架模式圖,才能映射大腦,降低思維難度,科學地梳理知識。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及其在實踐中地應用,不管知識的海洋多么浩瀚,多么艱險,也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到達希望的彼岸。當下所提倡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問題,不是靠幾句口號和某些教學方法就能培養出來的,其實,奇思妙想每個人都會有的,只不過是教師不具備發現它的價值的科學素質而已。因此,所能做的只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積淀豐厚的科學素養,讓創新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去萌發。可見,培養學生科學的認知過程才是第一位的,是一線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2] 段繼揚.創造性教學通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
[3] 李曉光.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J].科教創新導報,2014(6):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