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卓輝
摘 要:森林(郊野)公園每年都發生游客失蹤、傷亡意外,因此救援服務不容忽視。該項目借助智能手機、3G通訊網,構建遠足者游覽足跡記錄及救援支持系統。遠足者從公園入口開始,運行客戶端,啟動3G通訊網及GPS端口,系統自動收集足跡信息。當意外出現,救援隊伍通過登錄系統后臺,從游客足跡數據庫還原出其足跡線路,開展行之有效的救援。
關鍵詞:森林公園 救援支持 足跡 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TU2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007-03
1 項目背景
1.1 遠足意外發生的情況
到森林(郊野)公園遠足是有益身心的活動,近年來被越來越多人追捧。但每年都發生游客失蹤、傷亡意外,據深圳市登山協會有關統計顯示,深圳每年用于戶外救援經費達300~500萬元。2010年12月1日,發生在該市馬巒山郊野公園的10名山友迷路被困,出動百余警力救援的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戶外運動風險問題的關注。據中國緊急救援聯盟《中國戶外安全事故調研報告》指出,2010年度記錄的戶外事故中,陜西40起,遇難15人;北京33起,遇難4人。在事故原因的統計中迷路是主因,占總的事故51.6%以上。而迷路的原因是對戶外知識缺乏,準備不充分。2011年度,搜集到的中國戶外安全事故共492起,與2010年度的182起相比大幅增長。其中,山東、北京、浙江三省市的事故數量排在前三名。國外方面,據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PS)統計,1992年—2007年,在NPS管轄的公園內,共發生78 488起應急救援事件。其中2 659人死亡,24 288人導致病傷。平均每天發生11.2起,每次救援行動花費895美元。因此,行之有效的森林(郊野)公園救援服務不容忽視,構建用于救援的信息化輔助系統勢在必行,這種信息化救援系統,是城市應急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基礎。
1.2 國內有關救援信息化系統現狀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城市公共空間各個領域的信息化救援體系,不斷有新發展。例如任學慧[7]提出了以4S技術與TIS集成構建濱海城市旅游安全預警與事故應急救援系統,該系統具備旅游環境和事故安全預警、應急事故處理決策及應急救援網絡組織互動等功能,實現旅游管理的科學化、可視化、智能化。司夏萌(2007)提出了采用3G視頻流媒體、GIS(地理信息系統)和MAS(多代理系統)等理論和技術,針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因其封閉(或半封閉)的運行環境所帶來的救援空間狹小、事故地點內部環境情況復雜、現場狀況難以反饋、救援不易深入等特殊問題,對救援部門進行合理分工,設計救援的詳細流程,提出了適合軌道交通的救援方案及其實施方。李希建提出了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煤礦災害應急救援技術的研究,以GIS與Visual Basic為開發平臺,采用管理信息系統原理和GIS軟件建立了可視化的煤礦災害應急救援系統。在森林(郊野)公園的救援信息化系統方面,2012年1月份由香港通訊業聯會(CAHK)主辦,漁農自然護理署、民安隊等機構支持,中國移動、數碼通、寬頻無限、新世界傳動網等通訊商參與構建了“遠足短訊留蹤服務”系統,用于遠足救援信息化服務。內地還尚未有針對遠足者救援專項信息化系統,大部分僅針對森林消防、野生動植物保護。
2 系統原理
2.1 移動網絡及QR碼應用現況
根據調研機構IDC《中國手機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12年第二季度)》顯示,2012年第二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約為8 600萬部,同比增長率10.4%。其中智能手機對比上一季度增長25.6%,占整體手機市場51.3%,首次超過功能手機。而3G通訊網絡的覆蓋率方面,CDMA2000已覆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通達全國20000多個鄉鎮。WCDMA到2010年上半年,網絡將覆蓋全部縣級以上城市和重點鄉鎮。TD-SCDMA目前覆蓋238個地級城市,預計將增加覆蓋330個城市。智能手機與3G網的普及,使得各種應用日益廣泛、成熟,QR碼的應用便是其一。
QR碼是二維條碼的一種,1994年由日本Denso-Wave公司發明,已在各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QR碼可儲存更多資料(其中數字7089字節、字母4296字節)。在智能手機上安裝有QR碼閱讀工具即可解碼。因此,利用這些平臺構建本項目,在應用上有創新性。
2.2 系統基本工作原理
項目借助安卓系統智能手機、QR碼及3G通訊網絡的普及,構建遠足者游覽足跡記錄及救援支持系統。遠足者利用安裝了QR碼閱讀工具的智能手機,讀取在森林公園入口處標識牌上的QR碼2(或事先在網站上下載),將客戶端3安裝到手機上。安裝完并將個人信息填報好后,系統初始化完畢。
前往森林公園前運行客戶端,開啟3G通訊網、GPS端口,數分鐘后當GPS端口提示衛星信號正常表示系統啟動。此時,即可開始游園。系統會定期將手機所在地理信息、手機電池量等信息經3G通訊網,反饋至系統服務器,即所謂足跡記錄。當意外出現,救援隊伍可登錄系統后臺4,根據有關信息(手機號、日期時間、地點、地理信息、姓名、年齡、性別等),還原足跡線路點、坐標點,開展行之有效的救助。
3 系統構建
3.1 系統結構
系統分手機客戶端及救援支持后臺兩部分。前者為C/S模式。客戶端運行后,首先檢測GPS端口及3G通訊網絡是否開啟。其次檢測是否首次使用,如是則提示初始化注冊、填報個人信息。待運行環境具備后,客戶端便自動將實時GPS地理信息通過3G通訊網絡,發送至系統服務器。后者為B/S模式。救援隊伍人員用計算機打開IE瀏覽器,登錄到系統后臺進行操作。系統后臺主要有以下功能:(1)實時監測各遠足者位置及手機狀態;(2)生成足跡線路及坐標報告;(3)實時預警;(4)查看遠足者信息。endprint
3.2 系統主要界面及功能介紹
3.2.1 面向遠足者的客戶端介紹
客戶端主要功能模塊:(1)二維碼:QR碼掃描模塊。通過掃描QR碼,能啟動手機瀏覽器,訪問編譯的URL;(2)緊急呼叫:初始設定了緊急電話后,當遠足過程中遇到險情時可點擊此功能進行緊急呼叫;(3)系統短信:系統內的短信收發功能模塊,可跟救援隊伍進行短信通訊;(4)事故記錄:遠足者本人的事故記錄;(5)導游圖:結合數字地圖,實時顯示自己所在地理位置;(6)個人信息:填報、修改個人信息。
客戶端操作指南:點擊運行客戶端。首次運行時先進行用戶注冊,向系統填報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聯系電話、身份證號碼、緊急聯系人及號碼,以及使用本系統的用戶名及密碼。在游園前,運行客戶端,確認3G通訊網絡及GPS端口已開啟及信號正常的情況下,點擊“入園”按鈕即可。游園完,再點擊“出園”按鈕。客戶端工作期間,不影響手機的正常使用。
3.2.2 面向救援隊伍的救援支持系統介紹
在計算機上打開IE瀏覽器訪問管理頁面,填寫正確的賬號密碼即可登錄。主界面為“游客監控”頁面,實時顯示各遠足者坐標點。點擊某遠足者的圖塊,即顯示其當前定位信息。
主界面監控欄顯示的圖塊,藍色表示GPS定位正常,黃色為異常,紅色為已關閉GPS端口。后面的數字表示游客數量。點擊某游客名字則可進入游客信息查閱模塊。異常管理模塊針對GPS信號異常、手機電池低于30%時的情況進行匯集。救援隊伍人員通過查閱該欄目,掌握遠足者有關異常情況,以便做出適當的救援決策。進入游客瀏覽模塊,可對所有已注冊的遠足者信息進行查閱。點擊相應的名字,即可生成該游客的詳細報告,如圖7所示。
系統生成遠足者信息表,記錄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身份證號、手機號、緊急聯系人及電話、軌跡線路及近期記錄的地理信息列表(按記錄的時間先后降序排列)各種信息,供救援參考。只要將地理坐標點還原至公園地圖上,即可掌握其事故前最后所處位置。
3.3 系統有關解疑
3.3.1 關于遠足者隱私
該系統用于救援支持。遠足者在使用前,自主填報個人信息并允許系統自動收集記錄信息,視為知情同意。系統使用賬號密碼登錄,不對外公布遠足者任何信息。
3.3.2 移動通訊網信號覆蓋問題
對于尚未覆蓋3G通訊網信號的地段,智能手機會自動切換為2G/2.5G網絡,系統也會通過該網絡上傳信息,每次流量約1KB左右。對于完全無通訊網信號的地段,則系統會暫時中斷上傳足跡,待信號正常后繼續上傳(同時將斷網期間收集的GPS信息緩存一并上傳)。
3.3.3 因移動通訊網信號中斷、手機斷電對救援的影響
針對因移動通訊網覆蓋情況不佳,遠足者在游園過程中信息中斷,甚至出現事故了也未能連接上移動通訊網,以及手機中途斷電的情況,系統雖然未能記錄該遠足者持續、完整、及時的地理信息,然而只要遠足者最后一次信息記錄點存在的話,依然可以根據其最后一次地理坐標為原點,展開救援。這種情況也較盲目的、地毯式搜索效率要高。
4 結語
通過對智能手機現有的移動通訊網及GPS技術的創新應用,構建了救援支持系統,為遠足、登山戶外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提供一定的安全技術保障,促使其安全健康有序發展[14]。實現救援的精準化、信息化,提高救援效率,確保在“黃金72小時”內實現救援的目標,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15]。為森林(郊野)公園的安全生產管理,對公園應急預案響應效率的提高,帶來一定的革新。
參考文獻
[1] 曹峻.第二屆全國山地救援培訓研討會報告[R].深圳:深圳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2010-1-25.
[2] 李晶川.1男9女迷失山谷 近百警員馬巒山徹夜大營救[N].深圳晚報,2010-12-3.
[3] 中國緊急救援聯盟.2010年度中國戶外安全事故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緊急救援聯盟,2011-2-1.
[4] 中國緊急救援聯盟.2011年度中國戶外安全事故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緊急救援聯盟,2012-2-3.
[5] Travis W,Heggie.Dead Men Walking: Search and Rescue in US National Parks[J].Wilderness&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9(3):244-249.
[6] 劉鐵民.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系統平戰結合[J].信息化建設,2005(9):15-17.
[7] 任學慧,王月.濱海城市旅游安全預警與事故應急救援系統設計[J].地理科學進展,2005(4):123-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