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科++牛軼峰++相曉嘉++李杰
摘 要:為適應軍事裝備發展對應用型人才以及學科基礎理論發展對學術型人才的需要,以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探索綜合性軍事院校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的思路。應用型碩士的培養應緊貼部隊裝備發展實際,面向部隊現役裝備著重培養研究生在控制系統硬件和軟件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術型碩士在控制學科基礎理論的牽引下,加大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等)的培養和學科前沿的跟蹤,著重加強研究生的數理基礎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分類培養模式 研究生 應用型 學術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183-02
長期以來,綜合性軍事院校碩士研究生主要注重學術能力的培養,較少根據部隊裝備發展實際需求進行差異化培養,沒有體現出部隊用人單位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對培養環節的要求差異。培養模式的單一和培養人才的趨同,一方面導致部隊科研院所學術型人才崗位的飽和,另一方面導致一線部隊對高技術武器裝備懂使用、懂維護的應用型人才的缺乏。對此,國防科大校長楊學軍撰文“傳統培養模式與時代發展和人才需求之間的脫節現象更加凸顯,如何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是院校面臨的重大課題。面對機遇和挑戰,應該怎樣培養人才,采取什么措施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院校人才培養重點也是難點”[1]。
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該文以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探索綜合性軍事院校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的思路。在保證創新性基礎理論研究所需人才儲備的基礎下,對碩士研究生進行分類培養,以滿足一線部隊對高素質復合型實踐人才的迫切需要。
1 軍校碩士生分類培養的意義
研究生分類培養在教育發達的美、英國家非常普遍,有著成熟的經驗和悠久的歷史[2-4]。相對而言,國內高校自2007年才開始探索并實踐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目前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5]。
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是指根據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按照應用型和學術型進行分類指導的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性軍事院校中,應用型碩士主要是指為滿足一線部隊對各類高層次實踐性性人才需求培養的從事實踐應用與開發性研究的碩士生。應用型碩士的教育注重應用和實踐,旨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滿足一線部隊對裝備使用、維護和二次開發的高級專業應用人才的需要。學術型碩士主要針對有意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繼續從事基礎科學理論研究而培養的碩士生。學術型碩士的教育注重基礎理論和學科前沿,旨在為部隊科研院所培養基礎理論研究所需的學術型人才,滿足軍事技術對科技前沿的內在需求。學術型碩士作為博士生前期階段具有科學理論研究和創新潛力的人才,要求通過對知識的質疑、驗證和深入鉆研去發現和創造新知識。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有利于緩解一線部隊對高技術裝備懂使用、懂維護和懂開發的高素質實踐型人才的需求,也能夠滿足軍事科研院所對優秀創新性理論人才的需要。但是如何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生源下實現合理的應用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分類培養,是軍隊綜合性院校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2 軍校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實施建議
針對軍事人才的培養,江澤民同志曾經深刻指出:“迎接新的軍師發展的挑戰,關鍵在人才。沒有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無法掌握新的武器裝備,就無法創造和運用新的戰法,也就不可能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從世界軍事斗爭來看,未來戰爭就是高技術支撐的局部戰爭。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支熟練駕馭高新技術武器裝備、適應戰爭各種需求的新型軍事人才隊伍。而長期以來,該校研究生人才的培養一直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研究生教育目標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主要面向院校和科研部門。但是,根據近幾年該院研究生畢業的工作去向統計數據,絕大多數研究生畢業后還是到基層部隊崗位任職。他們在面臨部隊工作實際時,經常會遭遇所學的用不上、所用的非所學的困惑。如何將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取得的成果與武器裝備技術保障特點結合起來,并將其應用到工作實際中,進而轉化成戰斗力和保障力,成為目前研究生培養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筆者認為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頂層的制度規劃和具體的實施措施。結合國外和地方大學的研究生分類培養實踐,和軍隊綜合性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主要面向一線部隊的裝備使用、維護和二次開發的特色,作者認為軍隊綜合性院校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的總體原則為:應用型碩士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術型碩士加強數理基礎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以控制學科為例,應用型碩士的培養緊貼部隊裝備發展需要,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牽引下,面向部隊列裝或即將裝備的作戰飛機、無人機、導彈、靈巧炸彈、坦克、火炮、地面機器人、航母、潛艇等主戰裝備的控制系統著重培養研究生在硬件、軟件和控制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術型碩士在控制學科群基礎理論的牽引下,加大數學、物理等基礎理論教育,和控制理論、人工智能以及模式識別等領域的前沿理論跟蹤,著重加強研究生的數理基礎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故而,同一專業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的培養要有所同、有所不同,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培養對象采用差異化、人性化的措施,避免培養人才在學術和應用上的趨同性,保證學有所用、有所值,盡量減少畢業研究生進入下一階段(部隊或者科研院所)的磨合和陣痛期,使得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到達一線部隊后能和裝備無縫銜接,學術型人才能夠和學術前沿緊密連接。為達到這一目的,探討分類培養模式的設計,供教學管理人員參考。
2.1 應用型和學術型招生比例確定
招生之初,研究生培養主管單位在一線部隊(應用型人才需求單位)和科研院所(學術型人才需求單位)進行充分的人才需求量調查,而后據此制定當年的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招生比例,進而確定招收的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人數。
2.2 應用型和學術型人員分類
碩士招生選拔的復試階段明確告知考生分類培養的相關信息,并在征詢考生意愿后對招收的碩士研究生進行應用型和學術型分類。其中,應用型碩士適當向具有一線部隊工作經驗的考生傾斜,學術型碩士適當向應屆本科畢業生傾斜。endprint
2.3 應用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導師選取
導師的選取直接影響著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目前,中國導師制度存在遴選條件僵化、結構單一、水平參差不齊、責權利不清等問題,成為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6]。如果應用型和學術型研究生在導師的選擇上沒有進行區分,容易在培養方式上換湯不換藥,引起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模糊和混淆。故而,應該區別對待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的導師選擇機制,更好地發揮導師在分類培養中的作用。
應用型碩士的導師采用雙導師制,由校內導師和部隊導師共同指導。校內導師依托學校強大的科研工程研發隊伍,以具有實際工程經驗的老師為主;校外導師可聘請一線部隊具有豐富裝備使用、保養、維護和開發經驗的高級科研人員。校內導師對學生培養的質量負責,起主導作用;校外導師對學生的研究方向把關,使其盡可能地接地氣,貼近部隊的需求。
學術型碩士的導師選擇可恢復導師組制度,并在導師組中盡可能吸收青年教師,特別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青年教師,以便于既發揮核心教授豐富的經驗,又發揮青年教師在學術上的拼闖勁頭。
2.4 課程設置和課程培養
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的培養需要分類設置以“科學研究”為導向和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采用不同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培養方法。以作者所在的控制科學和工程學科為例做簡單探討。
應用型碩士重視實踐性教學,采用“模塊式”的課程體系,提倡把現役裝備的控制系統實例搬進教室,把開發工具引進課堂。課程設置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分為“硬件開發”、“軟件編程”和“裝備控制系統設計”三個課程系列。例如,“硬件開發”系列課程在開設“電路設計原理”和“電磁兼容設計”等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理論課程的同時,更注重系統講授嵌入式DSP、ARM和FPGA等主流硬件系統原理和開發設計技巧,加強“Protel”、“Power PCB”和“Cadence”等硬件電路設計工具,“Keil C”、“CCS”、“MDk-ARM”和“Quartus”等嵌入式軟件開發工具,“匯編語言”、“嵌入式Linux”和“VHDL”等嵌入式系統開發語言的培養,并直接和現役高技術裝備的硬件電路實例結合,大幅加強實踐課程和實驗課程的比例,力爭讓碩士生在掌握扎實的硬件開發和設計功底,具備基本的裝備使用、維護、保養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具備創新性裝備的硬件開發能力。其它系列的課程設置和“硬件開發”系列相似,加強開發和設計工具的使用培養,加強實踐和實驗環節的教學,適當減少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應用型碩士在課程培養結束前,組織學生依托控制系統實驗室、無人作戰系統實驗室、導航與制導實驗室等,針對引入的現役裝備獨立完成綜合性的二次開發或者改造實踐,并將其作為課程學習階段成績的重要評判標準,為下一步實踐性研究課題的確定奠定基礎。
學術型碩士提倡加大數學、物理等基礎理論教育和和控制理論、人工智能以及模式識別等領域的前沿跟蹤,著重加強研究生的數理基礎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內容力求深廣,可結合學校學科優勢,開設控制、計算機、通信、航天、光學等領域的基本課程,并特別注重加強數理基礎知識的比重。錢學森先生曾將自然科學研究歸結為數學和物理兩個學科的基礎研究;控制科學領袖Kalman先生指出:“回憶過去一百多年系統理論的發展歷史,一個不爭的結論是:在基本的物理實質弄清之后,系統理論中工程問題的能否解決直接依賴于其內在的純數學問題的解決”[7]。故而,學術型碩士作為博士生和基礎科研人員的后備力量,需要盡早夯實數理基礎。如有可能,學術型碩士的第一學期可以采用數學類和物理類學術型研究生簡化的培養方案,和數理學院共同培養;第二學期才開始逐步選修本專業的前沿理論課程,加強學術前沿的精品解讀,和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術型碩士在課程培養結束前,可組織學生依托控制專業優勢領域,結合控制及其交叉學科的國際學術前沿,例如模型預測控制、多智能體合作、量子控制、機器學習、視覺注意力機制、仿生機器人和認知科學等領域,進行學術前沿調研和追蹤工作,形成獨立的文獻調研/綜述報告,并將其納入課程學習階段成績的評判體系,為下一步學術型研究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2.5 教學手段的變化
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的分類培養對教學手段,特別是實踐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上大課形式的理論講授方法和填鴨式灌輸為主的教學手段不再適用,差異化的培養要求進行小班實踐性教學,要求教師有更開放的思想,和師生課上課下更多的交流互動。
實踐教育作為一種理念,不僅用以指導實踐教學,也用以指導理論教學[8]。應用型碩士的教學要求其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側重在實踐中對理論的應用,并能夠根據理論解決更深層次的實踐問題;學術型碩士的教學要求其用實踐去檢驗理論,并為發現新理論奠定基礎。對于應用型碩士,可為小班實踐課程撥出專門的課堂經費,鼓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一組實際可用的(硬件、軟件或者綜合性的)作品,并建立專門的(網上)課堂成果展示和陳列環境,收錄學生的課堂作品;對于學術型碩士,在學術前沿類課程的小班實踐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某一具體問題展開學術研討,整理成學術報告,擇優投給學術期刊或者會議。
2.6 課題選擇和畢業要求
課題選擇和畢業要求是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差異化培養的核心體現。應用型碩士要突出課題的實踐性,緊密銜接部隊需要;學術型碩士要突出課題的理論創新性,緊跟學術前沿。
課題選擇方面,應用型碩士在完成1年的課程學習后,開始進入課題調研階段。為使研究方向盡可能地貼近部隊需要,要求應用型碩士赴校外導師所在的一線部隊調研3-6個月。在校外導師的指導下,搞清楚一線部隊的需要;和校內導師反復溝通,由校內、校外導師和研究生三方協商確定課題方向,并完成開題報告。學術型碩士在完成1年的基礎理論學習后,進入課題組參與課題研究,接受基本的科研素質和能力訓練。半年后,對部分基礎知識扎實和創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在個人申請的基礎上可轉入博士研究生階段;剩余研究生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結合課題組研究方向,跟蹤學術前沿確定碩士課題方向,完成碩士開題報告。endprint
畢業要求方面,應用型碩士的畢業論文在校內與校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不需要具有原創性,不要求發表小文章,甚至允許其以裝備調研報告、技術改造成果和工藝設計文檔等作為畢業論文,但需要能夠體現很強的實踐能力,結合部隊實際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應用型碩士的評價應側重于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同行專家和一線部隊高級科研人員組成答辯小組,主要考察其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方法掌握、專業實習情況及學位論文的應用性。學術型碩士的畢業論文要求具有更高的學術性,具有一定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發表一定數量的核心期刊小論文,體現扎實的基礎知識及較高的理性思維水平。學術型碩士應側重于新知識生產能力的評價,由同行專家和從事理論工作的科研人員組成答辯小組,主要考察其高水平論文發表、科研項目參與情況及學位論文的創新性。
2.7 學術型和應用型模式變更和淘汰機制
變更機制是允許學生進行培養模式的二次選擇,即允許不適應學術型培養道路的學生退出原有的培養模式,進入到應用型培養模式,同時對想從事科學研究的應用型碩士,一定條件下允許其參加考核,進入學術型培養模式。研究生變更培養模式要有嚴格的審批過程和時間節點。在入學半年后和開題報告前,可由個人或導師提出學生的培養模式變更申請;研究生院受理申請后,集中考核申請變更人員是否滿足待變更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決定是否允許申請。
淘汰機制是指按照一定比例或者指標要求淘汰不適合應用型或學術型模式培養的研究生。適度淘汰機制的使用有利于給研究生和導師施加合適的壓力和動力,有利于研究生培養素質的整體提升。特別注意的是:不允許學術型淘汰為應用型碩士。
2.8 學術型和應用型碩士激勵機制
學術型和應用型碩士的激勵要特別注意公平,等量齊觀,不可厚此薄彼。同時,做好不同培養模式研究生的差異化獎勵,在評優、評獎或者立功授獎方面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特別注意糾正兩種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地位或有優劣的錯誤觀點,糾正綜合性軍事院校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相對公平地評價并激勵兩種模式的研究生。
3 結語
為滿足軍隊裝備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和學科基礎理論發展對學術型人才的需要,該文探索軍隊綜合性大學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模式。以控制學科為例探討了應用型和學術型碩士分類培養的意義,應用型碩士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牽引下,面向現役裝備著重培養研究生在控制系統硬件和軟件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術型碩士在控制學科基礎理論的牽引下,加大數學、物理等基礎理論教育和前沿理論方向的跟蹤,加強數理基礎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進而,從應用型和學術型研究生分類比例確定、人員分類、導師選取、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課題選擇、畢業要求以及培養模式的變更和淘汰、激勵機制等各個方面初步探討分類培養模式的實現,為研究生教學管理人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楊學軍.加強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1):4-7.
[2] 王全林.國外四種研究生培養模式之比較及其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05(1):82-85.
[3] 曾志偉,張桂華.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及借鑒[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138–140.
[4] 仲曉天,王世偉.基于社會需求下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的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5):88-92.
[5] 阮平章.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8):21-24.
[6] 周四軍,易嬌,楊超.如何發揮指導教師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19):297-298.
[7] 黃琳.為什么做,做什么和發展戰略--控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約稿前言[J].自動化學報,2013,39(2):97-100.
[8] 范玉芳,丁潔超.淺談實踐教育理念對于推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1):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