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服務業等現場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5S現場管理是目前現場管理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在長期的實踐和摸索當中,已經達到了改善現場環境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且,在對生產管理的要求更高的情況下,精益思想已經融入到5S管理的各個方面中去,實現了精益5S管理。比原有的管理更加具體,范圍更加廣泛,使精益5S管理更加全面,達到更高的管理標準。
關鍵詞:5S現場管理 精益思想 現場環境 效率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140-01
5S現場管理起源于日本,是對生產現場中的人員、機器、材料、方法和環境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管理的一種方法,這是日本企業獨特的一種管理辦法。5S管理不僅塑造企業的形象、降低了生產成本、能夠準時交貨、安全生產、創造高度標準化的生產制度,而且創造令人心曠神怡的工作場所、在現場改善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逐漸的被各國的管理界所認識并且廣泛應用。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5S現場管理已經成為工廠、企業管理的一股新潮流。在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現代化的經濟已達到了全球化,這就促使企業快速的發展,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每個企業都必須盡快的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應變能力,以滿足經濟多元化發展趨勢和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如今,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的競爭以及加快生產和管理改革的速度顯得更加迫切,而精益生產的思想則是最好的方式,精益生產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提升,而現場管理精益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不僅要提高現場基礎能力,而且要提高現場管理能力,在有效的優化產品質量的同時,也縮減了交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此可見,有效加強企業的管理和提高生產現場的管理,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創造可觀的利潤,對提高企業管理素質以及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都有重要的意義。
1 傳統的5S管理范圍
傳統的管理觀念認為,按嚴格的標準方法去工作和明確的分工能夠實現高效的生產目的,這種觀念確實為大批量生產方式帶來了很大益處,但現在已經不適合經濟發展形勢,并且不適于多種類小批量的新型經濟環境,同時也阻礙了員工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使員工機械的重復工作,缺乏全局意識、合作意識和靈活應變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使組織體和員工不能完全發揮自身的實際能力,從而使企業固化、保守,喪失創新的活力和前進的動力,精益思想則要求員工明確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適應企業規劃的前提下,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創造更高的效益。5S是指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素養(SHITSUKE)五個項目,開展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為現在管理內容的活動,稱為“5S”管理活動。
整理是區分要與不要的物品,現場只保留必需的物品。整頓是必需品依規定擺放整齊有序,明確標示,不浪費時間尋找物品,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保障生產安全。清掃是清除現場內的臟污、清除作業區域的物料垃圾,清除“臟污”,保持現場干凈、明亮。清潔是將整理、整頓、清掃實施的做法制度化、規范化,維持其成果。素養就是人人按章操作、依規行事,養成良好的習慣,提升“人的品質”,培養對任何工作都講究認真的人,是“5S”活動的核心。
2 精益的5S管理范圍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只關注生產客戶需求的產品質量,同時更好的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和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使自己的企業獲得最大的利潤,這也就是投入更少的人力和物力,利用合理的生產設備,在較短的時間內和有限的生產場地內快速的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企業創造效益,同時也吸引更多的客戶,提供客戶需要的產品,保證質量。將精益思想與良好的管理相結合,將5S管理對象從針對“物品”擴大到針對“加工工藝”“行動”“事情”的精益5S現場管理。
精益的5S管理的等級過程有:反應級的5S管理目標,員工有意識的對生產現場進行清潔和維護,過程控制級的5S管理目標,員工從根本上拒絕和控制亂的現象,輕易地就能實現5S管理成果,系統化級的5S管理目標,員工主動的參與并改進現場的生產和管理制度,逐漸的消除不正確的行為;卓越級的5S管理目標,能夠持久改善和全員參與,形成高效的生產和運作體系。
3 結語
通過不斷的摸索和探究,將精益思想引入到現場的管理活動中去,相對于傳統的管理體制有了較高的提升,得以擴展和補充使之更加完善,并且提出了精益5S管理的發展等級,達到了企業管理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形成精益的管理思維模式和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為企業創造更高的效益,也是當前企業管理的一種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劉樹華,魯建夏,王家堯.精益生產[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 艾里.精益不是工具,是思想[J].當代經理人,2007(2):96-98.
[3] 劉日杰,劉佳.試論精益生產方式的管理思想[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6(1):16.
[4] 汪應洛.工業工程基礎[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 馬志強.工業工程與項目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