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摘 要:為提高高職高專《現代儀器分析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該院課改小組對《現代儀器分析技術》這門課程進行了教學上的改革與探討,并編寫了相關任務書,輔助學生進行實踐。該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進行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技術實踐的項目任務。
關鍵詞:現代儀器分析技術 教學改革方案 技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186-01
《現代儀器分析技術》是一門具有發展性和前沿性的學科,作為一項在原理和技術上均采用當今最先進的科技發展起來的分析手段,現代儀器分析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環境、材料、醫療、刑偵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已然成為了高職高專教育中生物、糧食、食品等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1]。吉林工程職業學院自開設此課程以來,不斷借鑒各方的改革經驗,著手從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及實踐技術等方面制定了改革計劃,并編寫了相應的輔助教學任務書,幫助學生進行項目化實訓教學,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至今,針對《現代儀器分析技術》這門課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有益進展,現具體分析如下。
1 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
以往,《現代儀器分析技術》作為一門基礎的專業課程一般是按照章節劃分來進行講解。這種模式比較傳統,雖能使學生掌握課程每一部分的基本知識,但卻要束縛于教材上的條條框框,難免缺乏實踐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乏味,如同嚼蠟,大大降低了其學習動力,常常出現為了考試而死記知識點,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為廣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依據生物工程系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生物類人才今年來的就業方向,學院不再墨守成規,緊密結合實踐,確定了全新的教學內容[2]。即將該門課程設計的理論講授部分融入在相關的應用型項目之中,通過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存在的某項問題,引導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理論知識上的儲備。把以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有機地與實踐項目結合起來,并為此量身定做了包含功能材料合成表征、相關儀器的測試等個性化項目。
1.1 理論教學
根據分析的方法和測定方向不同將所講授的理論內容分為電化學分析、光譜分析、色譜分析、質譜分析以及熱分析等模塊。在每個模塊中的學習中引入一個實踐項目,引導學生為了完成該項檢測任務來進行知識儲備,即所涉及儀器的原理、內部結構和定性、定量檢測的方法等。例如,光譜分析中的分子光譜法,主要涉及到的分析儀器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紅外光譜儀等[3]。可以在教學中首先引入環境監測中的水污染治理項目,設計關于水中難降解染料含量的測試任務,可結合幾個環境治理中的問題,借助多媒體等條件來營造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和紅外光譜儀的原理、內部結構和定性、定量檢測技術等理論知識。
1.2 技能培養
在技能培養方面,除了生產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院特別設計了包含材料的設計合成、材料的結構表征以及其性能測試等相關的多元化實踐項目。如,首先營造一個虛擬身份,學生在此次教學環境中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主要負責新型光催化劑材料的研究工作。那么,除了要求同學會使用儀器,分析數據之外,一些相關的材料設計、合成也被增添到這次的項目中。即要求學生熟練利用紅外光譜儀、熱重分析儀、X射線粉末衍射儀等儀器對自己合成的催化劑材料進行組成結構表征,以用色譜法和分光光度法測試催化劑的性能指標。以求完整地模擬了科技項目中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流程,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4]。
2 教學方法的創新
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其思維和創造能力,配合課程內容改革方向,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2.1 “角色互換”教學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由老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教學效果不盡理想。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況,設計了“教學角色互換”的模式,即選擇儀器應用領域、儀器的發展史等易學的章節讓學生課下自學,借助自制的多媒體課件,走上講臺,扮演“教”的角色。而教師扮演“學”的角色,針對學生講授的內容進行評價、小組討論。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更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交換觀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加其學習熱情,教學相長。
2.2 “項目驅動”教學法
在實踐教學中以“項目驅動”為主線,結合個性化的實踐項目,將學生自主設計和教師任務分配有機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引導,即先由教師描述項目任務、并根據任務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的理論知識儲備。再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6~7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知識儲備進行討論,選擇出合適的儀器和方法,協作解決問題、完成項目中的任務。最后,由教師介紹根據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各個小組成員的表現以及小組的檢測結果進行評定。
3 評價方法的完善
教學評價既是檢驗教學計劃實施效果的唯一標準,又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判斷依據,是完整的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傳統的評價方法只是單一的以筆試成績作為最終評分標準,過于注重理論,導致學生以死記硬背應付了事。因此,該課程的評價方法主要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兩個方面。
3.1 理論知識的評價
采用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即包括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平時作業等占總成績55%的過程性評價;以及占總成績45%的采取閉卷方式考核的理論知識考試。
3.2 項目技能的評價
實項目技能的評價即針對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教師根據學生操作時的熟練程度、實驗數據的準確性,設計項目的合理性以及材料功能的可用性進行評分。
總之,現代儀器分析技術作為生物工程專業一門理論性嚴密、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減弱了學習的“強制性”,增強了學習的“吸引力”,改善了教學效果,全方位提高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贊忠.現代儀器分析技術的新進展[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23):69-70.
[2] 李永峰,余林,郝志峰,等.《現代儀器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東化工,2010(9):167.
[3] 高洪潮.儀器分析[M].科學出版社,2013.
[4] 林春梅.《現代儀器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18):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