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輝
摘 要:提高法學本科學生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法學教育當務之急,也是實現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步驟。具有理論性和應用性級強的學科這就是人們所認識的法學,而法學本科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養學生的現實關懷,必須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法理的重要竟義,在親歷的過程中一定要養成法律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實踐中教育正是實現這一目標必不可缺少的環節和途徑。該文從提高法學本科學生實踐能力目標出發,針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學教育實際情況,運用實驗法試圖構建以“法律幫助中心”、“駕校式法學教育”、“研究生—本科生實踐小組”為主要內容的法學本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關鍵詞:法學教育 實踐教育 駕校式法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206-02
1 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困境與癥結所在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中國的法學教育取得了驕人的進步。經過30多年的恢復、重建、改革與發展,法學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高速發展的經濟、國家政治的實際需要。但我國法學教育在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教育規模擴張過快,教育模式落后,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法律實務知識與經驗。霍姆斯大法官認為:法律的生命從來不是邏輯,而是經驗。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究其原因是法學教育模式出了問題,法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沒有滿足法律職業的要求。
我國大學本科法學教育學習4年,前3年半由教師來教授理論知識與部門法知識,而僅有的半年實踐時間大多因大學結束后續問題而趨于流產,在此過程中教師多采用學校到學校、書本到書本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和純理論的探討,使學生長期處于“紙上談兵”的狀態中,教師忽視對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際法律案件和糾紛的能力的培養,法學理論變得生硬而抽象,由于實際經驗的欠缺,也使所學知識得不到準確的認識和理解,知識掌握難以牢固。長此以往學生將不具備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創新和競爭力,不能適應社會對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我國高校傳統的實踐教學形式存在諸多的問題,不能常態化進行,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由于法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社會對法學本身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提高學生自身素質,作為法學專業學生的教師以學生的角度入手并結合該校實際情況,完善、創新該院實踐教學方法與途徑,切實提高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
2 該院法學本科教育現狀
從法學教育辦學層次上看,該院的法學專業處于本科、研究生層次,但以本科為主。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本科生定位于培養理論基礎牢固的應用型法律人才。但該院現在無論是課程安排上還是教學模式上也都是“填鴨式”教育的模板。據調查,該院法學專業一、二年級學生每周平均93%課程涉及不到實踐,70%的老師講授知識不講案例,采用單純講演教科書傳授知識的“片面抗戰”的方式。三、四年級學生由于司考、找工作等壓力更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總之該院現在法學教育實踐普及情況不容樂觀。但該院增強法學本科生實踐能力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
(1)該院于2013年招收第一批法學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學校確立了“服務行業需求、強化工學結合、凸顯應用取向、確保人才質量”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辦學理念,與多個實務部門簽訂了法律碩士聯合培養協議,在全國司法行政機關建立了多個研究生實踐基地。不難看出該院研究生教育培養方向定位于實務性法律人才,這同時也為本科生找到了自然的教練。據了解該院研究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在職研究生,這更方便研究生幫助本科生實踐。
(2)2012年11月,該院加掛國家律師學院牌子。國家律師學院將承擔高端業務、新型人才、涉外法律事務、律師職業道德體系養成等培訓,以及理論研究和對外交流職能,深入開展律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律師人才隊伍。每學期均有幾批工作在一線的律師來該院參加為期一到兩個星期的培訓。他們來培訓的同時也帶來了發生在全國各地絕對鮮活的案例,并且帶給學生的還是他們多年來工作在一線處理法律事務的經驗,最為實事求是的指導學生解決實踐中的糾紛、法律實務。
(3)2013年7月中旬該院法律援助機構“法律幫助中心”正式成立,該院法律幫助中心是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的公益性法律幫助機構。中心由法學院專業教師指導,志愿服務的學生為骨干,社會律師參與,本著提高素質、發揮專業優勢、服務社會的宗旨,中心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咨詢、代理訴訟案件、促成糾紛當事人通過調解等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中心與本市多家律師事務所、各區、周邊縣市基層人民法院、司法局存在合作關系,而且廣泛受理社會上各種符合要求的案件,代理訴訟案件,調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等內容為該院法學實踐教育中的重要環節—“診所式教育”的開展開辟了途徑。
(4)模擬法庭是法律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方式。模擬法庭通過案情分析、角色劃分、法律文書準備、預演、正式開庭等環節模擬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及仲裁的過程,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法律文書的寫作能力。而該院模擬法庭設備基本齊全,硬件設施過關,如果能在該院法學本科實踐教學中充分利用,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的現場感和直觀感,進一步加深參與者對法律知識和司法程序的理解,更好的提高辯護雙方對適用法條的運用和把握。
3 該院特色法學實踐教育道路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學校重理論、輕實踐。而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他們的法學院主要靠兩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采用實務色彩很濃的案例教學方式;第二種是以德國、日本、英國為代表在特定機構中進行1~2年的實務訓練。這些國家在采用某一種教學方式為主的情況下又綜合運用其它方式,多種方式相得益彰。總而言之,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家法律機制傳統、政治水平等基本國情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法學教育模式。而教師要做的不是照抄照搬法學教育發達國家甚至國內實踐教育開展較好學校的教育模式,若是那樣我院教學會“水土不服”。教師該做的是根據該院自己的特色、情況去發掘一條具有該院特色以提升該院法學本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endprint
(1)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實踐小組。結合該院實際情況,該院在師資力量上、教學設施上相對薄弱、簡陋,然而,該院可以揚長避短,巧妙地整合國家律師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較為實務化的教師、法律幫助中心等資源來走上一條具有該院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英國法學實踐教育做得比較出色,他們法學教育第三個階段是實習階段,由律師事務所負責,派遣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律師采取師徒傳授的方式進行指導。這種運用傳授經驗的教學方式可以借鑒給教師,該院碩士研究生部分有律師執業資格,很大一部分為在職研究生已經工作在公檢法律等部門,充分利用這種學生資源和師資力量,聘請該院專業教師和國家律師學院律師為導師,以本科生為主,以法律碩士研究生為輔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實踐小組,以該小組為基本單位,研究生帶動本科生從事學習實踐活動。研究生言傳身教本科生,同時教學相長,節約資源。
(2)依托該院“法律幫助中心”對外進行法律援助。眾所周知,法律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的培育與法學本科教育的其他方面彼此相連。這就在教教師要融入法律職業的課堂中、走出校園,去了解中國法制現實,進行法律援助。通過難題的解決、對群眾利益的維護等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職業自豪感。該院“法律幫助中心”是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法律援助案件的處理的過程就是一個向導師(該院研究生)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扎實法學本科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熟悉了基本的訴訟程序而且積累了解決法律實際事務的處理經驗。
(3)結合該院實際情況開展該院特色的“駕校式法學教育”。美國等發達國家為培養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臨床法學教育”,所謂“臨床法學教育”又叫“診所式法學教育”,效仿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通過指導法學院學生參與實際案件的處理來培養學生法律實踐能力,強調學生自己辦案,在實踐中找答案,從而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以盡快適應社會,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掌握了法律應用技術,而且增強了社會公德心、責任感。這種教學方式固然好,但是筆者認為還是不能全盤吸收,因為完全吸收還會造成自身“水土不服”結果。該院實際情況是:一是大班制教學,每班人數在60~130人不等,人均教學資源占有量稀少;二是教師數量少,人均教師資源占有量更少;三是幾乎沒有法學實踐教育基地;四是學院法學教育實踐教學尚未實質性開展,學生整體實踐能力差。基于這些原因得出結論:該院現階段不適合開展“診所式法學教育”,但可以借鑒西方“診所式教育”思想結合該院實際情況打造該院特色的教學方式—“駕校式法學教育”。即效仿駕校利用教學場地、實訓路段以教練+學員為單位,先在模擬場地摸索,再到實訓路段上手培養駕駛員的模式。以研究生—本科生實踐小組為單位,先在教師、國家律師學院律師提供的“場地”—各種實際案例上做入門訓練。等學生具有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再到學院僅有的法學教育實踐基地—“模擬法庭”進行模擬解決法律實務訓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穿插該院教師、國律律師對模擬解決實務問題整個過程的評價機制。等這一階段結束,便可以進入“實訓路段”—“法律幫助中心”對外進行法律援助,在教師的指導下,由研究生領導本科生參與到法律實務的應用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吸取了“診所式法學教育”等先進法學教育模式長處而且將該院實際情況考慮在內,通過實踐證明取得效果不錯。
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為我國法學教育指明了方向,帶來了希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學教育在傳授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生道德素質、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為國家輸送更多德才兼備、適應國家法治建設需要的優秀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金和.中外法律教育比較——法學教育向實踐方向改革的建議[J].當代法學,2002(12):103-105+109.
[2] 楊華.中外高校法學專業教育現狀比較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4(4):57-59.
[3] 徐顯明.中國法學教育狀況[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3.
[4] 黃進.中國法學教育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6.
[5] 王翰.法學教育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