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 要:“安慰”在交際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安慰是一種言語行為,通過以言行事實現以言成事。該文擬以言語行為理論與禮貌理論為指導,對安慰言語行為進行分析,揭示禮貌理論在安慰言語行為中的體現,關注得體的禮貌語言如何使安慰言語行為活動在友好和諧舒暢的氛圍中進行。安慰是一種言語行為,通過以言行事實現以言成事。在使用安慰語言時,為使語言更加得體,常使用正面的詞匯表達,禮貌理論在安慰言語行為中有一定的體現。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禮貌理論 安慰言語行為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225-01
當今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Searle指出,“研究言語行為合適的方法是研究語言。”安慰言語行為是當受話人處于消極心理情緒時,發話人為使其擺脫消極心理情緒并心情安適所實施的一種言語行為。
1 安慰言語行為
“安慰”定義為“在某人焦慮、痛苦或遭受苦難時,使其心情安適”。安慰語的基本特征是安慰語有特定的語境與特定的安慰心理做基礎,并且將安慰語分為兩大類:通用性和專用性。安慰語主要與一定環境及安慰心理有關。
在使用安慰言語時,用正面的詞匯使語言更加得體。合作原則,即“在參與交談時,要使你說的話符合你所參與的交談的公認目的或方向。”并具有四條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用禮貌原則分析安慰語言,在實際生活中安慰語的使用應當適度,需將社會地位因素、性別差異因素等因素也考慮在內。
2 禮貌理論在安慰言語行為中的體現
安慰言語行為是一個表達式從特殊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它激發聽者的年代積極的生活態度使他克服各種困難和消極的心理情緒,從而產生積極的結果。安慰言語行為本質上是禮貌的,以反映禮貌現象,同時禮貌準則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2.1 得體和慷慨準則的體現
事實上,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同樣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前者是如何對待別人,使別人獲得更多的利益要求,減少損失。后者是如何對待自己,問自己制造更多的傷害,更少的好處。安慰言語行為實施時,說話者希望聽者擺脫負面心理情緒和面對現實所發生的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其實質是讓聽者有受益。有時,人們還承諾給被安慰的聽者更大的好處,使聽到的負面心理情緒減弱或消失。得體的安慰言語行為會使被安慰者更有自信與心理舒適,如下對話:
A:我昨天考試不及格
B:沒關系,再接再厲。
A的考試沒有及格,考試最終成績不好,A的心里很難過。但是事實已定,為使A最大程度受益,B使用一句鼓勵的成語來安慰A。一定程度上減輕A心中的沮喪,減少其精神負擔。雖然昨天的考試沒有考好,但是可以再接再厲迎戰下一次考試,B的得體安慰話語在一定程度上給A自信。
2.2 贊譽和謙虛準則的體現
贊譽準則和謙虛準則也同樣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前者規定如何對待別人。它要求盡可能地給予他人贊美和貶低他人盡可能小。后者規定如何對待自己。它要求給自己盡可能少地贊美和盡可能地貶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贊賞和肯定。通常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和鼓勵,當他在負面心理情緒狀態。因此,當安慰言語行為被執行時,正確使用鼓勵的語言來贊美別人應該給別人信心和力量去克服困難,減輕負面的心理情緒。如下對話:
A:媽媽同樣送給我們禮物,但是你的鉛筆盒更漂亮,樣式也很特別。
B:它呀,繡花枕頭一個,一點也不實用,只能放下一根筆。
B巧妙的運用謙虛原則,盡可能少地美化自己的鉛筆盒,而且盡可能地貶低自己的鉛筆盒描述其為不實用的鉛筆盒,進而安慰同樣被送禮物卻不滿意自己禮物的A。
2.3 同情和一致準則的體現
一致準則要求會話雙方的一致增加到最大限度。同情準則要求會話雙方的同情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人們感到失望和悲傷沮喪,他們通常需要別人的安慰和同情,希望別人理解他們的感受。在安慰言語行為的策略上,“情感滿意度戰略”是兩個格言的完整表達式。
3 結語
禮貌會話言語行為是促進或者維護人際關系的重要語用策略。在日常交際中實施安慰言語行為,可以安慰處于消極心理情緒的人們,而得體的禮貌語言能使安慰言語行為活動在和諧、友好、舒暢的氛圍中進行。
進行安慰言語行為時,發話人需采用適當禮貌交際策略,從而達到最佳安慰效果。禮貌原則的六條準則都可在安慰言語行為當中體現,并有助于我們透徹、深入的了解從行為角度研究語言的使用,真正準確、全面的理解話語。關注言語行為以及話語所產生的交際效果,在言語活動中正確掌握交際策略,促使交際成功。在日常言語交際中,得體的禮貌語言能使交際在友好、舒暢、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從而實現預期安慰目的。
參考文獻
[1] Brown P.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Burleson.Strateg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Hillsdale,NJ: Erlbaum,1994.
[3] Leech I 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4] Leech,G.1981.Sematics[M].Harmondswortht:Penguin,1983.
[5] Levison.Pragmatics[M].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6] Searle 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 王永娜,李軍.安慰的話語模式和修辭策略分析[J].修辭學習,2003(3):48-49.
[10] 溫云水.安慰語初探[J].修辭學習,1999(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