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露等
摘 要:黔西南山洞資源豐富,有溫度相對穩定的特點,同時可規避自然災害,但開發利用較少。以農民合作社為依托,在黔西南州安龍縣2個山洞開展了雙孢蘑菇栽培和烤煙育苗試點,探索提高山洞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并分析了開發利用的可行性、成本效益,提出了一些優化建議,為山洞農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山洞;雙孢蘑菇栽培;烤煙育苗;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5-56-04
Abstract:Qianxinan is rich in cavern resources. With the character of constant temperature,caverns could avoid natural calamities. But idle caverns was rarely developed or utilized. Relying on farmers cooperatives,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two caverns in Anlong Qianxinan for Agaricus bisporus planting and flue-cured tobacco seedling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and analyze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 cavern utilization. Furthermore,this article advances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cav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Cavern;Agaricus bisporus planting;Flue-cured tobacco seedling;Utilization
近年來,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1],農業產出效益較低,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從事其它行業,特別是在貴州這樣一個山多、水多、地少的區域,急需開創出一條高效益、綠色有機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黔西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經調查發現,境內閑置山洞地穴較多,洞內常年保持14~22℃的恒溫,非常適合農業開發。目前,國內已有在山洞內培育食用菌以及養殖娃娃魚等相關研究[2-4],也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為此,筆者基于山洞的利用經驗,探索山洞特色農業的利用途徑,為貴州地區山洞綜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1 試驗山洞概況
試驗山洞共2個:(1)黔西南安龍縣海子鄉石丫口村石丫口山洞:洞內溫度為14.4~19.3℃,隨季節略有變化,晝夜無溫差;洞內CO2濃度400μL/L,與外界大氣CO2濃度相當;洞內地勢平坦。該洞用于烤煙小棚育苗。(2)黔西南安龍縣篤山鄉坡井村灣頭組靈芝洞:洞內溫度為16.1~19.7℃,隨季節略有變化,晝夜無溫差;洞內CO2濃度400μL/L,與外界大氣CO2濃度相當。該洞用于食用菌栽培。
本試驗依托安龍縣金葉烤煙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實施,山洞由農民經營,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負責回收產品并組織銷售。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2.1.1 烤煙品種 云煙85。
2.1.2 溫濕度計 型號:衡欣AZ8703,量程范圍:溫度-20~50℃,濕度0~100%R.H.;精確度:濕度±0.1%R.H.,溫度±0.1℃。
2.1.3 二氧化碳測試儀 衡欣AZ77535,量程范圍:0~5 000μL/L,5 001~9 999μL/L;精確度±5%。
2.1.4 照度計 型號:希瑪AR813A,量程范圍:1~100 000lx,精確度±4%。
2.1.5 普通日光燈 規格1.5m,功率40W,用于增溫補光。
2.1.6 竹子 用于搭建多層竹棚,一次搭建可使用3a。
2.1.7 菌種 雙孢蘑菇。
2.1.8 食用菌菌料 稻草、石灰、尿素等。
2.2 試驗方法
2.2.1 山洞雙孢蘑菇栽培
2.2.1.1 菌種與供試面積 菌種為雙孢蘑菇As2796;采用竹桿搭架,每間竹棚長20m,寬10m,共建設2間竹棚,每間竹棚分設6層,總面積1 200m2(含過道,有效栽培面積720m2)。
2.2.1.2 培養料組成 稻草12 500kg、菜油枯500kg、尿素50kg、石膏粉250kg、石灰500kg、碳銨250kg、過磷酸鈣250kg。
2.2.1.3 培養料處理 6月13日、14日進行堆料,將稻草堆好后用水淋透;6月17日進行第1次翻料,翻料時加入菜油枯、過磷酸鈣、碳銨、尿素、石膏粉,同時用水淋透;6月20日進行第2次翻料,翻料時加入石灰粉;6月23日進行第3次翻料;同時用水淋透;6月26日將發酵好的培養料上到竹架上,并將大棚密閉,讓棚內溫度上升到30℃;6月29日至7月1日(共3d)在棚內燒火升溫,溫度控制在50~60℃,確保培養料2次發酵;7月2~3日讓棚內培養料連續發酵,溫度控制在40℃;7月4日進行平料,敞開棚子,將發酵好的培養料平整到床面上,厚度在15~20cm,且基本保持一致。
2.2.1.4 棚內菌絲培育 (1)7月5日將培育好的種子均勻播撒到床面培養料上,并關閉大棚進行菌絲培育,在培育過程中,讓棚內溫度升高,但溫度不能過高,保持在19~22℃,必要時可以以開天窗的方式降溫。播種量為1.6瓶/m2,最低為1.3瓶/m2。(2)7月6~8日,棚子將處于關閉狀態,有利于菌絲的正常生長,正常情況下,菌絲可以長到1~1.5cm。(3)7月9日,將大棚全部打開,并用電風扇吹風,主要目的是讓菌絲向培養料內生長,通風越好,菌絲就長得越快,待菌絲穿透培養料后,達到60%以上時,即可準備蓋土。(4)7月10~29日,是菌絲向培養料內生長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生長過程中要降低濕度,確保培養料干燥,促使菌絲向下快速生長(干燥程度在床面和床下料面無水珠即可)。若濕度高導致綠麥病菌的生長,在蓋土的前1d可用農藥“財寶”或多菌靈噴灑一次。
2.2.1.5 蓋土 (1)7月30日蓋土,土以拇指大小的土粒為好,厚度在2~3cm,土要蓋平,切勿壓土,以保持土壤疏松,菌絲長出后蓋土薄的地方要補土(菌絲先長起來的地方土就薄,可以適當補土)。蓋土后將農膜關上。(2)7月31日打水,蓋土后的第2天噴一次水,噴水時將農膜打開,水要輕噴,以既濕潤又不粘手為好。噴水后將農膜關上,農膜之間留10cm空隙,以確保通風、保濕、保溫,使菌絲向上生長。打水時要加多菌靈,以便消毒殺菌,然后將辛硫磷均勻撒到床面土上和地面上,主要起殺蟲作用。(3)8月1日第2次打水,第2次水要輕噴,噴水時也要將棚子農膜打開,確保通風,噴好水后將農膜關上,留10cm空隙,以確保通風、保溫、保濕,促使菌絲向上生長。
2.2.1.6 蓋細土 8月11日蓋細土,待菌絲長滿床面后就要蓋細土,細土以1cm為好,蓋好細土后輕噴一次水,水不宜太多,濕潤就行,然后將棚子大開,確保大量通風,如通風量不夠,用電風扇或通風機加大通風力度,促使子實體生長。待子實體生長至豆子般大小時關閉農膜,關上農膜時要在農膜上端以倒三角形打開天窗,確保更好的通風、保濕、保溫。
2.2.2 山洞烤煙育苗
2.2.2.1 試驗處理 處理1:山洞小棚育苗,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一廂30廂煙苗,每廂40盤,每盤160株),育苗面積720m2;處理2:常規露天小棚育苗,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一廂30廂煙苗,每廂40盤,每盤160株),育苗面積720m2。
2.2.2.2 小棚制作 煙廂規格1.1m×7.2m×0.12m,水深3cm。
2.2.2.3 山洞小棚增溫補光措施 在煙廂底用廢漂盤鋪平,用于保溫,每廂煙苗在小棚頂部安裝補光燈8盞,光照強度2 500lx,借助日光燈工作散發的熱量維持煙苗生長需要溫度,并通過人為控制將白天棚內溫度控制在26℃左右。
2.2.2.4 育苗時間 3月1日至4月29日共60d。
3 結果與分析
3.1 山洞栽培雙孢蘑菇
3.1.1 生產技術條件分析 利用天然山洞生產雙孢蘑菇采用的準備材料和操作技術可直接借鑒常規的生產模式,山洞的溫度常年保持14~22℃的恒溫,濕度較大,非常適宜食用菌的培植。根據山洞的自然優勢、雙孢蘑菇的生產周期以及最佳上市時間,可以安排每年2季雙孢蘑菇栽培,特別是在夏秋2季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山洞種菇的優勢更為明顯。利用山洞生產雙孢蘑菇,免去了用地成本和溫度調節成本,單位面積投入較低(表1),遠低于常規大棚或中棚種植的成本,并且不用每年搭建大棚,便于栽培。據陳梅和范永梅等研究[5-6]可知,相關栽培技術可為安龍縣山洞特色高效開發種植雙孢蘑菇提供技術支撐。
3.1.2 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雙孢蘑菇營養豐富,生長環境空氣清新,利用礦泉水澆灌,品質更佳,頗受消費者喜歡,市場需求量大。示范研究表明,每季可產4.17kg/m2雙孢蘑菇,產值25.02元,純收入12.54元/m2。利用山洞種植雙孢蘑菇,使得閑置的山洞得以利用,打破了大棚種植建造成本高、占用耕地面積大、一年僅收一季的現狀,而且避免了自然災害的侵擾。(2)社會效益:這種高效產出的種植方式,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快速發展,并解決了農村一部分村民創業難的問題,只需加入農民合作社、承包山洞,技術方面由合作社統一培訓教授,規避了創業風險,產品銷售也由合作社負責統一收購。安龍縣境內山洞特別多,一成規模,便需大量人力投入,這樣便可以減少人員外出務工,減少留守兒童和老人的數量。
3.2 山洞烤煙育苗
3.2.1 生產技術條件分析 南方煙區在早春季節常有“倒春寒”等低溫危害發生,而在煙苗生長后期溫度回升快,常常可達35℃以上[7],出現出苗慢、出苗率不高、煙苗徒長、壯苗率不高、苗不整齊等問題,造成煙苗移栽期較晚,最終導致成熟期推遲,且煙株在大田生長過程中易感染黑脛病、赤星病等病害,從而影響了煙葉的產量和質量。煙草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28℃,降低到12℃以下時,會造成出苗慢,出苗率受到影響,苗期生長緩慢[8]。試驗地山洞洞內溫度為14.4~19.3℃,隨季節略有變化,晝夜無溫差,稍加增溫和補光就可以滿足煙苗生長(表2)。
3.2.2 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比較分析得知,山洞育苗可以有效確保育苗小棚內的溫度,使煙苗能有一個相對適宜的溫度環境,有效地解決了本地區育苗期間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帶來的棚內溫度低于或高于煙苗生長適宜溫度的問題;可以確保有效積溫,為培育壯苗打下了良好基礎;而且整個育苗用時60d,不影響下一季的雙孢蘑菇種植。山洞煙草育苗的成本分析見表3,經測算,除開人力成本,山洞煙草育苗成本為40.49元/m2,并且山洞育苗的設施建成后永久使用,基本無維護成本;而常規育苗所常用的溫室大棚和中棚,僅建設費用就分別高達200元/m2和60元/m2,維護成本較高。相比而言,山洞煙草育苗成本大大降低,對于這個煙草種植規模居貴州省第三的黔西南州具有重要意義。
3.3 依托山洞實施特色開發利用尚需優化的環節及建議
3.3.1 提高山洞的利用水平及綜合利用 示范山洞采用竹子搭架,每間竹棚長20m,寬10m。出于示范目的,僅在該山洞建設了2間竹棚。每間竹棚分設6層(層高3m,總面積1 200m2,除過道,有效栽培面積720m2)。經走訪調查,大多數山洞的高度都在20m以上,可利用的立體空間遠不止6層;隨著層數的增多,山洞農業開發的效益和利潤率還會增加。如果根據農時拿出雙孢蘑菇種植的底下一層用于煙草育苗,效益會更加凸顯。另外,有些山洞不乏石乳、石筍等景觀,在不影響種植的情況下還可開展旅游業,達到一洞多用、兼收兼得的效果。
3.3.2 加強山洞利用的專業技能 合作社的社員缺乏相關生產經驗及專業技能,在山洞利用過程中,首先聘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山洞種植學習,然后作為技術顧問或參與經營管理[9]。同時,組織專家對參與山洞利用的人員開展多次專業技能培訓,針對山洞利用的關鍵環節及關鍵技術,開展專題培訓,掌握綜合利用的注意事項,提高這些人員的技術水平。
3.3.3 提高山洞利用的市場化運作水平 目前,依托安龍縣金葉農民合作社所產的雙孢蘑菇以訂單方式交售給福建綠健食用菌開發公司。在此基礎上,雙方應加強溝通,爭取提供精準產品,響應市場,提高收益。
3.3.4 打造產品綠色有機品牌 產自山洞的雙孢蘑菇,純凈天然,由于未受任何外界環境污染,且整個生長周期均以山洞底層的山泉水灌溉,經過巖層過濾的水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山洞周邊樹木繁茂,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優,加上接近自然生長的培育方法,保證食用菌充足的生長時間,因此產自此處的雙孢蘑菇形狀好、色澤光艷、肉質肥厚、口感細嫩、營養豐富、純凈天然,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純天然的食品。對相關指標進行化驗分析,申請綠色有機等“三品一標”認證,打造“洞之菇”或“洞里菇”品牌來放大品牌效應,從而可以產生良好的市場效益。
4 結論與討論
在當前山洞用途比較單一,除用于旅游觀光外,絕大部分均閑置沒有利用的情況下,開展山洞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山區農業發展的新途徑。依托合作社在開展山洞食用菌栽培,可以有效利用山洞溫濕度優勢,降低經營風險,減少經營投入,提高生產效益。在山洞開展烤煙育苗可以使煙苗能有一個相對適宜的溫度環境,有效地解決了黔西南育苗期間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帶來的棚內溫度低于或高于煙苗生長適宜溫度的問題;同時可以有效規避自然災害,降低煙草部門育苗設施成本投入。
通過在安龍縣境內的2個山洞的試點示范表明,整理過的山洞具有很大的天然優勢,利用這種優勢進行農業綜合利用大有可為。這種山洞種植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對于創業致富來說是個捷徑。依托農民合作社開展山洞種植利用,為當地農民提供了產銷保障,是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創新農業發展道路,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山區耕地緊張、大量留守兒童和老人、創業難等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鐘驍勇,肖澤干.基于進化博弈視角的農戶耕地保護行為選擇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6):48-52.
[2]柳云.反季節投資食用菌前景廣[J].科技創業月刊:創富指南,2009(11):52-52.
[3]梁宗杰,宋昊.山洞里種出猴頭菇[J].中國民兵,2007(5):53-53.
[4]湯菲.山洞里爬出的寶貝[J].走近科學,2010(8):41-43.
[5]陳梅.雙孢蘑菇高效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9(4):94.
[6]范永梅,楊璞.雙孢蘑菇秋季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9(7):11.
[7]崔翠,李君可,周清元,等.溫度脅迫下烤煙幼苗的生理生態響應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2(1):185-189
[8]劉勁松,劉貞琦.溫度對煙苗生長及光合特性的影響[J].貴州大學學報,2002,21(2):83-88
[9]季立新,祁中偉,樊建兵,等.高效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5):2-1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