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等
摘 要:體溫是豬體的一個重要生理指標,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直腸溫度,健康豬的體溫范圍是38~39.5℃。豬體溫發生變化是豬生理機能被擾亂,疾病發生的先兆,尤其是處于潛伏期的傳染病[1]。因此,正確認識豬體溫變化、合理應用豬體溫變化這一生理指標,可以對疾病起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作用。該文就引起體溫變化的原因、豬體溫變化的機理、體溫變化對豬的影響、豬體溫變化在豬病診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總結,以提高規模豬場和散養戶的養殖效益,降低動物疫病發生風險。
關鍵詞:體溫變化;豬病診療;應用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5-108-03
Abstract: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index of pig,referring to clinical temperature is rectal temperature that temperature range of healthy pig is 38~39.5℃. Temperature changes suggest the pig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s disturbed and the diseases will happen,especially in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refore,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ig temperature changes,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pig temperature changes,can benefit the early discovery of the disease,early diagnosis,early treatmen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emperature change causes,pig temperature change mechanism,temperature change effects,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in order to improv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intensive pig farms and farmers,reduce the risk of animal disease.
Key words:Temperature changes;Pig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pplication
體溫是畜禽生命活動的重要生理指標,而體溫變化的程度和變化規律也是獸醫及飼養人員判斷疾病類型的重要參考點之一。因此,正確掌握豬體溫變化的原因和機理,將體溫變化這一指標正確應用到豬病診療中,有助于診斷豬群疾病、盡早使用有效藥物,穩定豬群健康,避免經濟損失。
1 引起豬體溫變化的原因
體溫升高,即發熱,是指豬群在致熱原刺激作用下,體溫調節機能發生改變引起產熱與散熱平衡失調、產熱大于散熱,從而出現的以體溫升高為主,并伴有寒戰、多汗、皮溫不均、心率加快、呼吸增數及各組織器官機能和物質代謝改變等發熱綜合癥候群的全身性防御性反應。
導致豬發熱的傳染病包括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疾病,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有豬瘟、豬偽狂犬病、豬流感、圓環病毒2型、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高致病性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的高熱病、豬呼吸道綜合征,這類疾病是豬病中危害最大、最重要的,此類疾病的特點是傳播快、流行廣,并引起機體的免疫抑制和繁殖障礙,多為混合感染,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細菌性傳染病主要有副豬嗜血桿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附紅體病、鏈球菌病、豬丹毒;其中呼吸道細菌傳染病給生產造成的損失已排在了豬病的第一位;寄生蟲疾病有弓形蟲病等[2]。
2 豬體溫變化的機理
豬體溫保持恒定,主要是通過產熱和散熱的兩種作用互相協調,在大腦皮質的控制下,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通過各種反射作用進行體溫調節。體溫變化主要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機能紊亂。當豬只受到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襲后,剌激中性粒細胞,產生與釋放內熱原。但內熱原并非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而是使中樞合成與釋放前列腺素增加,前列腺素再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調定點提高到豬正常體溫以上,使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引起體溫升高。豬體溫升高是許多疾病,特別是傳染病所共有的病理過程[3]。根據發熱發展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1)體溫上升期。體溫上升期是通過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使散熱減少,同時肌肉收縮增強,肝、肌糖元分解加速,使產熱增多。此時病豬的臨床癥狀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心跳、呼吸加快,寒戰,喜鉆草堆等表現。不同的疾病,體溫升高的速度不一致,如豬丹毒、豬肺疫等病,體溫上升很快,而豬瘟、副傷寒則較慢。(2)高熱期。此時產熱和散熱在較高的水平上維持平衡,散熱過程開始加強,皮膚血管舒張,產熱過程也不減弱,所以體溫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此時病豬的臨床癥狀為體溫增高,眼結膜充血、潮紅、糞便干燥、尿少黃短。不同疾病高熱期持續的時間不相同,如豬瘟、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病持續時間較長,而偽狂犬病、口蹄疫則僅數小時或不超過1天。(3)退熱期。經過治療后,機體的防御機能增強或獲得外援,體溫逐漸下降,病豬的皮膚血管進一步擴張,大量排汗、排尿、產熱減少。如果體溫迅速下降或突然下降,則為驟退,可引起虛脫甚至死亡,而逐漸下降,則預后良好。
3 體溫變化對豬的影響
3.1 發熱在一定限度內是機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措施 短時間的中度發熱對機體是有益的,因為發熱不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體內的活性,幫助機體對抗感染,而且還能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機能,提高機體對致熱原的消除能力[4]。此外,還可加速肝臟氧化過程,提高其解毒能力,但長時間的持續高熱,對機體危害大,會使機體分解代謝加速,營養物質消耗過多,消化機能紊亂,導致機體消瘦,抵抗力下降,又能使中樞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發生損傷,引起病豬精神沉郁,以至昏迷,或心力衰竭等嚴重的后果。
3.2 發熱是豬的一種保護性防御反應 發熱是豬體抵抗疾病的一種防御形式,一定程度、一定時間的發熱對病豬的康復是有利的。所以,當遇到豬發燒的情況不能立即就用退燒藥,如立即退燒,當時病情表面上有所好轉,但對病豬的徹底痊愈是不利的。退燒藥還容易引起豬體虛脫,尤其是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退燒藥被大劑量使用,可能導致豬體白細胞減少,使發燒豬的抗病力下降。所以,當病豬發燒初期且體溫不太高時,一般不急于退燒,僅用抗菌消炎劑即可。
4 豬體溫變化在豬病診療中的應用
4.1 建立豬體溫動態變化追蹤觀察法 體溫檢測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診斷方法,是判定豬病與否的主要診斷標準,也是對藥物療效作出正確評價的主要指標。體溫檢測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某些疾病在未出現臨床癥狀之前,體溫即先升高,如豬瘟在自然感染下,常在接觸病毒后5~6d開始出現體溫升高;體溫檢測可以確定疾病的輕重程度,如發病初期,一般體溫高者先發病,病重;體溫低者后發病,病輕;體溫檢測可以判定愈后情況,如凡持續高熱,經治療仍不降溫者,多難痊愈;體溫驟退驟升,多為愈后不良,前者屬于疾病后期,后者屬于急性病例。因此,養豬場戶要建立豬體溫動態變化追蹤觀察法,對體溫進行系統、完整的追蹤觀察,有利于早期發現疾病、確定疾病的輕重程度、判定愈后。至于養殖從業人員認為“十病九熱”而不做體溫檢測,其診斷更屬盲目。
4.2 樹立先查明原因再使用藥的理念 引起豬體溫變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應激因素(免疫接種、配種、分娩、胃腸炎、轉群、感冒、肺炎等)、病原微生物因素(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真菌、螺旋體及原蟲等各種生物性致病因子)、外傷、皮炎等,豬只出現發熱癥狀,發病初期不要急著退熱,應根據體溫及熱型,查明病因再用藥。
4.3 正確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體溫變化 在豬群的飼養過程中,外界環境和因素也能刺激機體發生應激,引起豬體溫發生改變,即生理性體溫變化,一般而言,生理性體溫變化不超過正常體溫1℃,如環境光線可刺激豬中樞神經發生興奮,導致代謝活動增強,體溫上升;豬采食飼料后,體溫可升高0.2~1℃;豬大量飲水,能使體溫下降1℃左右;同一頭豬在一晝夜中,午后最高,早晨最低;在圈舍內,通風良好比通風不良低;而病理性體溫變化常超過正常體溫1℃及以上,如急性豬瘟高溫稽留,體溫可達40~42℃。
4.4 杜絕頻繁和超量使用解熱藥 頻繁和超量使用解熱藥,是豬病治療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加上市場銷售的抗病原微生物獸藥中大多配伍有解熱藥,在連續使用該類藥物時,往往出現藥物的副作用,也出現機體因體溫下降給養殖從業人員造成病態減輕或病愈的假象,從而掩蓋了疾病未愈的真實情況而導致誤診,最終在延長病程中失去治療時機。濫用退熱藥物會降低畜禽機體抵抗力,造成熱型混亂,掩蓋疾病真相,影響對癥下藥。
4.5 消除見熱就退的錯誤認識 發熱是豬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并產生炎癥所致,而退熱藥物只能起到退熱的治標作用,部分養殖從業人員一見到畜禽發熱,就急忙用退熱藥降溫,而且都是連續、大劑量使用,從不考慮畜禽發熱是機體的防御反應,有利于增進機體抗病力,為恢復健康創造條件。見熱就退且長時間使用退熱藥,人為造成機體白細胞數量急劇減少,自身免疫力下降,最好豬衰竭而死[5]。因此,要消除見熱就退的錯誤認識,對確診為高燒的豬才可以使用退熱藥物,并配合抗生素進行治療,而且不能連續、大劑量使用,尤其對體溫降至正常的豬應該立即停用退熱藥物。
4.6 正確處置豬高熱和低熱 在飼養過程中,發現體溫過高的病豬立即隔離,對被污染的環境要進行徹底消毒。在沒有弄清病因之前,只要不是過高的發熱,一般不要隨意使用退熱藥。對高熱的病豬,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即隔離,對污染區徹底消毒;二是未弄清病因之前,只要不是過高發熱,不要隨意使用退熱藥;三是使用抗菌藥物同時,應注意補充營養物質,如糖鹽水、電解質、維生素B、維生素C等;四是在退熱期,為防止虛脫,保護心臟,必要時可注射腎上腺素等藥物;五是加強護理,防應激。
在飼養過程中,發現體溫過低的病豬,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讓豬充分休息,使豬的身體機能得到保護。切忌驚擾豬,豬因為驚恐,劇烈運動1次,病會加重1次;二是要加強營養,因為豬低燒時,豬只不適,消化機能減弱,營養欠缺,就需要更高營養的食物來促進機體盡快恢復;三是注意加強飼養管理,如夏天通風降溫,冬天升溫保溫等都是最基本的操作。豬發燒時,在豬舍內鋪上厚厚的稻草。豬睡在稻草上,既有利于保持體溫,又有利于舒適地休息,能盡快地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楊玉鳳,邵艷萍.豬體溫升高的原因分析與常見疾病[J].養殖技術顧問,2012(05).
[2]韓哲.淺談影響豬體溫的因素[J].山東畜牧獸醫,2012(07).
[3]吳迪學.體溫在診斷豬病中的應用及體會[J].豬場獸醫,2011(07).
[4]張巧平.基于體溫檢測的豬疾病判斷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1(20).
[5]錢發歆.體溫變化與疾病[J].中國動物檢疫,2000(11).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