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測度研究

2015-03-23 21:08:42倪琳成等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年3期

倪琳成等

摘要

構建了涵蓋消費水平適度、消費結構合理、消費方式健康、消費規模增長、消費環境和諧五個維度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對2003-2012年中國及各省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進行了測度。然后運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對我國生態消費的演化格局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全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處于1.530-4.702之間,整體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消費方式健康、消費規模增長、消費環境和諧、消費水平適度、消費結構合理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但貢獻大小依次降低。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及變動幅度在不同區域、省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從區域層面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2003-2012年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均值依次為4.216,2.517和1.973,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呈現由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漸遞減的狀態。從省級層面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高的省區集聚于東部地區,而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低的省區則集中于西部地區。從全局空間自相關來看,2003-2012年中國各省份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全局Morans I值均顯著為正,表明各地的生態消費發展存在不斷增強的空間集聚效應。由Morans I散點圖分析可知,72.9%左右的省份表現為在地理空間上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高高和低低集聚分布為主),生態消費分布的“兩極化”空間特征明顯。根據實證結果,本文對進一步提高我國生態消費的發展狀況提出了一些建議: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積極踐行生態消費,完善引領生態消費的政策體系,尋求生態消費區域協調發展新渠道。

關鍵詞生態消費;發展指數;主成分分析;區域差異;空間自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3-0001-11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01

生態消費是一種綠化的或生態化的消費模式, 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1] 。十七大報告已經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當前,我國正處于第三次消費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如何更系統評價我國生態消費發展狀況,研究和分析全國和各地區之間生態消費的時空差異與動態演化規律,對于促進我國生態消費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測度是生態消費評價的重要內容。已有的相關文獻對生態消費的評價一般都是通過構建一個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的,雖然國外沒有比較成熟的生態消費評價指標體系,但20 世紀90 年代以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世界資源研究所、歐洲環境組織以及瑞士、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建立的可持續消費指標體系對于我國生態消費發展與評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4]。國內方面,“十七大”之后學術界對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生態消費的評價研究漸漸興起。按照適用對象的不同,較有代表性的生態消費評價指標體系歸納為三個層面:城市(鎮)、省域范圍(或省級比較)以及國家層面[5-13]。總體來看,以上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消費發展和評價提供了參考依據,并在引導生態消費不斷發展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現有的對中國生態消費評價的研究有三個方面需要改進:第一,有的指標體系由于缺少科學性和封閉性,對生態消費發展的認識產生了偏差;有的指標體系缺少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而未能展開實際運用。第二,指標權重結構的確定大多采用主觀賦值的方法,并未考慮數據自身的特征;第三,對生態消費發展狀態的全國和各地較長時期的全面測度、區域差異及動態演化的成果也相對較少。以上不利于我國生態消費的自我判斷與未來建設導向的準確把握。發展生態文明的關鍵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下,把生態消費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基于此,本文擬立足國情國力,在借鑒國內外代表性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可持續消費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生態消費的具體特征,從五個維度構建我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對2003-2012年中國及各省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依據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測度,然后運用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對中國省域生態消費的時空關聯和演變趨勢進行實證分析,以此來探尋影響中國生態消費區域差異變化的空間機制。最后,結合實證分析的結果,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生態消費發展狀況提出了一些建議。

1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測度方法

1.1主成分分析法

權重反映了評價事物內部諸因素重要程度的差異。主成分分析法根據數據自身的特征來確定權重結構,因而可以很好地避免指標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和權重確定的主觀性。再者,該方法能夠獲得構成生態消費發展各個維度的量化結果,所形成的權重結構可以充分反映生態消費發展各個維度內各個基礎指標對于形成總指數的貢獻大小,進而使得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測度分析具有了相對于層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其他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基于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指標在維度指數中的權重以合成維度指數,采用同樣的方法合成總指數對2003-2012年中國及各省區的生態消費發展狀態進行量化評價。

1.2空間自相關性分析

1.2.1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表示全域空間自相關常用Morans I,即

在 Moran散點圖中,高高聚集區,表明中心省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高且相鄰省也高,在空間關聯中體現出擴散效應; 低低聚集區,表明中心省和相鄰省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均低,屬于低速增長區; 落入這兩個象限的省域在地理空間上存在顯著的正的空間自相關性。低高聚集區,表明中心省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低鄰接高,在空間關聯中屬于過渡區; 高低聚集區,表明中心省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高鄰接低,在空間關聯中體現出極化效應。落入這兩個象限的省域在地理空間上存在顯著的負的空間自相關性。

2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構建及其權重確定

2.1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構建

生態消費模式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特征:消費水平適度;消費結構合理;消費方式健康、綠色和低碳;消費規模增長;消費環境和諧。以上也是生態消費發展較好的主要表現狀態。由此,本文所構建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包括了上述五個維度,并選取了21個具體的評價基礎指標構建了如下指標體系:

消費水平適度是決定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大小的基礎要素,即生態消費是在適度的消費水平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的。當前,我國既要保持消費水平與物質生產、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又應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因為宜居適度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共存共榮的進步狀態,是生態文明核心思想的直觀體現。因此,該維度選擇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四個基礎指標構成。生態消費注重通過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來獲得幸福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消費者應將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和諧統一。據此,消費結構合理由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文教娛樂支出比重三個基礎指標組成。消費方式健康是決定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提升的重要保證。發展生態消費,需要消費活動以環保節能為前提,使自然資源得到節約集約利用,并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消費方式健康維度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城市天然氣用氣人口、人均生活用水量三個基礎指標。生態消費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和公眾福祉的提高。當前,雖然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遞增,但是居民消費僅占GDP的36%,低于全球60%的平均水平。旅游業是典型的綠色產業、生態產業、低碳產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14],旅游產業符合生態消費發展的訴求,其發展狀況既可反映旅游消費規模,又可反映物質生產、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由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消費占GDP比重、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是揭示消費規模增長維度的基礎指標。消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自然環境是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載體,它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消費需要,提高生態消費質量具有極端重要性。國家級森林公園個數、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省會城市API指數優良天數、全省重點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是刻畫自然環境和諧維度的基礎指標。森林資源能夠美化消費環境。建城區綠化率是描述綠地資源稟賦的主要指標。考慮到各個省份、自治區的城市較多,相對于其它城市,省會城市是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更具有代表性,故城區環境空氣狀況均以省會城市API指數優良天數為統計指標。相對農村,我國城市水體污染、土體污染、空氣污染更為嚴重,這將危及消費品的質量和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工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居民部門治理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5]。社會環境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時面臨的各種社會因素。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改善人們的生態消費狀況。較高的收入水平是生態消費的經濟基石,居民收入的增加,不僅影響著消費支出而且影響著居民消費結構[16]。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正不斷提高,通過互聯網提供信息服務可使人們在家中消費,這體現了信息技術在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巨大潛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中期階段,城鎮化一般表現為人口和經濟的集聚,與人口城鎮化進程相伴的是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也激化了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城市規模越大,所承載的人口越多,自然資源利用的強度越高。因此,發展生態消費是實現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故將城市化水平這一指標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

2.2數據來源與指標處理

本文所采用的指標數據主要來自2003-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地區統計年鑒》、《各地區水資源公報》、《各地區環境狀況公報》以及中國林業網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名錄,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與同類研究的可比性,本文選擇以2003年作為基年,臺灣以及香港、澳門不包括在研究之內。個別指標項缺失的數據運用類推法或插值法進行了估算。

由于各基礎指標之間具有不可公度性,使得我們需要進行數據的變換與處理。其一, 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各基礎指標屬性分為正指標、逆指標和適度指標三種。為了使所有指標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作用力同趨勢化,本文對所有逆指標均采取倒數形式。其二,生態消費的各項基礎指標分別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 若不對原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則會造成主成分過分偏重于具有較大方差或數量級的指標。考慮到經過均值化方法處理的各指標數據構成的協方差矩陣既可以反映原始數據中各指標變異程度上的差異,也包含各指標相互影響程度差異的信息。因此,本文選擇均值化方法對各指標數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并以基礎指標的協方差矩陣作為主成分分析的輸入, 以保留各指標在離散程度上的特性,避免低估或夸大指標的相對離散程度[17]。

2.3基礎指標與維度指數的權重確定

本文采用第一主成分來確定各基礎指標的權數, 運用stata11.0進行基于協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將第一主成分中各基礎指標的系數作為各基礎指標相應的權數,由此求得各維度指數,再以同樣的方法計算各維度指數的權重。表1列出了測度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各基礎指標及維度指數的權重。由表1可見, 消費方式健康在第一主成分指數中的權重最高,為0.646 8,這意味著2003-2012年間中國生態消費的變化更多地體現在消費方式健康這一維度上。消費規模增長在生態消費發展指數中的權重居第二位,說明這一個維度對生態消費發展的貢獻緊次于消費方式健康。消費環境和諧與消費水平適度在生態消費發展指數中的權重相似,分別為0.419 2和0.392 6,說明這兩個維度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中的貢獻大小基本相當。

32003-2012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測度

在獲得基礎指標權重并求得各維度指數值的基礎上,本文再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獲得各維度指數的權重并以此合成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得出表2所示的測度結果。

結果表明,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處于1.530-4.702之間,整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以2003年為基期,特別自

2008年以后,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全部高于均值2.909,至2012年該指數達到4.702,為2003年的3.073倍。數據表明我國在生態消費領域加快了系統探索,消費水平增加迅速,結構逐步改善,規模持續擴大,環境日漸優化,并處于逐步提高的過程之中。這與2007年黨的第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2011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部署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密不可分,政策意義與實施效果凸顯。

當然,我們在看到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不斷上升的同時,還須注意五個維度指數的變化。總體上看,除了消費結構合理維度外,其它四個維度的指數均呈現穩定上升態勢,對生態消費有顯著的拉動作用。結合表1與表2,具體分析如下:

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提高主要體現在消費方式健康維度。該維度指數穩定上升態勢明顯。具體來看, 城市天然氣用氣人口的增加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貢獻最大,這主要得益于2004年我國“西氣東輸”工程全線貫通并運營,方便了城市居民清潔、高效的能源品種的使用,生活用能條件的改善逐漸扭轉了居民以低效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習慣,帶動了各地城市用氣人口的穩步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指標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貢獻次之。雖然我國各地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在逐年增加,但是,城市汽車尾氣和環境污染的形勢依然嚴峻。以北京為例,地面交通的公交出行率僅44%,低于巴黎和倫敦70%左右的水平,這使得北京成為一個擁堵和汽車尾氣污染之城。基于此,我國還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另外,還應當看到人均生活用水量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提高的重要性,因為這一因素在過去10年的生態消費發展中的貢獻是負向的。自2003年以來,我國各地不少省份的生活用水呈持續增加態勢,水資源的稀缺性更加突出,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還任重道遠。

消費規模增長是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提高的關鍵因素。該維度指數呈現穩定上升態勢。具體來講,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持續走高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起到顯著的拉動作用。然而,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例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貢獻較弱,居民消費占GDP比重與總體生態消費發展的變化關系則是反向的。因此,從長期來看,要提高生態消費發展狀況,需要進一步緊密圍繞消費規模進行機制設計,出臺有效措施,擴大居民消費,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為帶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為生態消費提供有力支撐,實現居民消費占GDP比重、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例的持續高速增長。

在消費環境和諧維度中,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提高受到互聯網普及率、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兩個指標變化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網民數量增長迅速,但與互聯網發達國家冰島、美國等差距很大,如何使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消費成為擴大生態消費的新動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議題。同時,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有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協調,人們才能消費、敢消費和生態消費。另外,我國在自然環境方面則存在以下問題,如,全省重點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的貢獻偏小,這表明,雖然我國近年來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使得各省重點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上升,但還要繼續深入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確保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供水安全和水生態安全。省會城市API指數優良天數與生態消費發展的變化關系則是反向的,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可吸入顆粒物超標、城市汽車尾氣密集的影響。自然環境方面的問題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事業迅速發展,一方面,生態消費的安全隱患不斷凸顯;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明觀念也越來越強,對良好自然環境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對此,我們應堅持以人民的生態需要為本,清醒認識保護自然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多管齊下地保護和美化自然環境。

消費水平適度也是促使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提高的一個因素,該維度指數也呈現穩定上升態勢。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人均居住面積逐漸增加,特別是近5年來,我國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全國城鄉居民的住房嚴重短缺基本解決,住房條件有所改善。

消費結構合理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貢獻是最小的,該維度指數值僅呈小幅波動提高趨勢。2006年和2008年分別為兩個波峰值1.689和1.682,2004年為波谷值1.537,2009-2012年的維度指數值緩步上升。在基礎數據分析時,我們注意到,維度指數值的走勢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是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呈現為在起伏中下降的趨勢,二是體現發展與享受需求的城鎮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的比重不高,這說明人們在滿足生存必需的物質基礎的同時,還需注重精神生活的構建[18]。

4生態文明消費指數差異:區域比較

4.1區域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測算

為了進一步把握和比對我國各地區生態消費發展狀況,依據前文測度全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指標體系,采用各省區2003-2012年的基礎數據對中國各地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進行測算。與全國總體發展指數的測度方法相同,對指標體系中的所有逆指標采取倒數形式使其正向化,并運用均值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依據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各地區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根據通用的區域劃分方法,本文以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域作為研究單元: 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和西藏。全國各區域、省域2003-2012年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如表3所示。

從區域層面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2003-2012年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均值依次為4.216,2.517和1.973,東部指數值分別高出中部的67%,西部的114%。說明東部地區生態消費建設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從省級層面看,2003年以來各省(市、區)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均得到了快速提高。2012年,山西、山東、內蒙

古、河北省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為2003年的4倍以上,體現了其在提升消費水平,變革消費方式,調整消費結構、促進消費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成效。與此同時,中國其余20多個省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2003年也都有了2到3倍的增長,呈現出了不斷上升的積極態勢。但也可以發現,各省(市、區)之間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存在較大差異。從2003-2012年間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均值的排名來看,居于前10的省份是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浙江、遼寧、四川、天津、湖北。這些省份中東部地區省份8個,中部省份1個,西部省份1個,即東部省份發展指數值明顯較高,且大部分處于排名的前列;在上述10年間,以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排名前三的北京、廣東、上海為例,這些地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穩步提高主要是由于其消費水平適度、消費結構合理、消費方式綠色、消費規模增長、消費環境在全國領先。在基礎數據分析時,我們注意到,在以上三個地區的比較中,上海具備消費水平較高的優勢,但人口、經濟和城市功能的聚集使得生態消費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更為突出,具體表現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略占下風,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的大小,上海需進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循環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城市生活“礦產”。排名第11-20的省份是河南、福建、河北、重慶、湖南、陜西、安徽、黑龍江、吉林、山西,上述省份中東部省份2個,中部省份6個,西部省份2個,中部省份居多,這說明中部省份積極發揮承東啟西的戰略支點作用,在攜手推進生態消費五個維度的協調穩定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名第21-31位的省份是新疆、內蒙古、廣西、江西、云南、海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西藏,其中東部省份1個,中部省份1個,西部省份9個。東部地區的海南省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值在東部排名最后,處于全國第26位,主要原因是該省的省區規模小,帶動力較弱,消費水平適度等各維度指數都較小。江西省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排在中部省份的最后,處于全國第24位,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費方式健康指數中的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與城市天然氣用氣人口兩項指標評價值偏后,消費規模增長指數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高,消費環境和諧指數的互聯網普及率偏低等。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10年間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總體排名靠后,這說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再加上這些年西部山區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產生了較突出的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的問題,使得它們各維度指數

的絕對水平明顯落后于高指數地區,生態消費需要下大力促進發展。

綜上,全國生態消費發展得到促進的同時,各地區生態消費發展的區域差異較為明顯。在考察的10年時間內,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呈現由高到低逐漸遞減的格局。同時,各地區生態消費的空間分布表現出一定的空間集聚的特征,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高的省區集聚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低的省區則集中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有必要利用空間相關性的分析方法對中國生態消費的區域空間差異時空格局演化規律進行探討。

4.2區域生態消費差異的空間分析

4.2.1全局空間自相關測度

本文運用GeoDa軟件對2003-2012年中國各省份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全局Morans I指數進行計算,并對其顯著性進行了檢驗,所得結果反映在表4中。可以看出,各年份中的 Morans I 值均顯著為正,且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Z 統計檢驗,這表明中國生態消費均存在著顯著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性,主要表現為空間集聚效應。進一步觀察還可以發現,Morans I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說明隨著時間的演進,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相似的地區在空間上呈現出在波動中不斷增強的集聚現象。

4.2.2Morans I 散點圖分析

為了直觀地描繪各個地區局部空間相關性的類型及其空間分布,選擇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5個典型年份,繪制中國區域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Morans I 散點圖,并將其結果匯總成動態變化表的形式,以了解判斷每個象限具體的省(市、區)的變化,如表5所示。

結果顯示,大多數省份表現為在地理空間上顯著的正的空間自相關性(高高集聚區和低低集聚區),5個時期中國31個省域中分別有67.7%,67.7%,74.2%,80.6%和74.2%的平均72.9%左右的區域顯示正向空間關聯,空間集聚的顯著性表現為波動變化的態勢,說明中國區域生態

消費存在較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生態消費分布的“兩極化”空間特征明顯。同時,低高集聚區和高低集聚區為數不多,即發展出現差異性的省市不多。

(1)高高集聚區。高高集聚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浙江、山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6個省份長期位于高高集聚區,該類地區經濟都比較發達,省區間經濟聯系密切,消費方式、消費規模相互影響等溢出效應作用明顯,從而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得以不斷提升,是我國生態消費的核心增長極,并有向周圍擴散的趨勢。

(2)低高集聚區。低高集聚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少數省份中,其中安徽長期位于低高集聚區。隨著“東向戰略”的實施,安徽可充分發揮自身公共交通便利、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旅游資源較豐富等優勢,加快生態消費的提升。從長遠來看,其發展前景較好。此外,河北省除了自身在擴張城市天然氣用氣人口,擴大消費規模和營造良好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上加大作為外,還充分利用鄰近生態消費發展指數高的北京、天津、山東等省市的有利的“被擴散”的區位優勢,逐步縮小了與周邊地區的空間差異,實現了從低高集聚區到高高集聚區的躍遷。而吉林省因受到生態消費發展較快地區的影響較小,則發生了由低高到低低集聚區的位移。

(3)低低集聚區。中國西部、中部地區的大部分省區主要位于低低集聚區,占到全國省份總數的近50%,分布

格局也基本穩定。其中,盡管陜西省的經濟發展處于全國前列,但是陜西較低的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對其生態消費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亟須推動消費方式向健康、綠色和低碳型的轉變。中部地區山西省近年來在促進生態消費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正逐漸形成一個地處內陸的新增長極。西部地區的云南、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內蒙古、貴州、甘肅等省,東部的海南省,雖然在消費的自然環境上有優勢,但就總體水平而言,由于經濟本底較差、消費水平不高、消費規模偏小,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藝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導致這些省一直處較低的生態消費狀態。而江西、湖南、廣西近年來受外界因素影響發生了由低低到低高集聚區的空間位移。

(4)高低集聚區。四川、遼寧、湖北、廣東一直排在高低集聚區。其中,廣東作為中國東部的先進省份,其生態消費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區域合作機制,該省生態消費較快的發展并沒有相應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而是呈現出一定的極化作用。另外,河南注重利用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全國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與周圍地區攜手打造包括生態旅游在內的現代服務業,在空間關聯中體現為極化效應到擴散效應的轉變,發生了從高低集聚區到高高集聚區的躍遷。

5結論與建議

本文構建了涵蓋消費水平適度、消費結構合理、消費方式健康、消費規模增長、消費環境和諧五個維度的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評價模型,依據主成分分析法對2003-2012年中國及各省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進行了測度,其次利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對中國各省區生態消費的空間格局演化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就全國總體的角度而言,2003-2012年內全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第二,消費方式健康、消費規模增長、消費環境和諧、消費水平適度、消費結構合理對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但貢獻大小依次降低。第三,近年來中國各省市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及變動幅度在不同區域、省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從區域層面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呈現了由高到低逐漸遞減的狀態。從省級層面看,東部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高的省份呈現出一定的集聚,西部地區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低的省區也是連片分布。第四,中國區域生態消費存在較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極化效應在逐漸減弱,空間差異呈現不斷縮小態勢。根據前文分析,得出以下幾點進一步推進生態消費建設的對策建議。

5.1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

基礎設施是生態消費開展的物質條件。首先,推動形成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的力度,推廣節能省地型住宅,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設施,把握好生活空間的集聚性、配套性和擴散性。其次,著力發展天然氣、頁巖氣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可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加強國際清潔能源的引進利用。第三,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礎設施生態、低碳發展的重要標準。應大力發展包括軌道交通在內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并給予公共交通更多的路權,將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覆蓋城市,為城市居民消費方式生態化創造條件。最后,加強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隨著習慣互聯網消費的年輕一代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應圍繞智慧城市、數字家庭、旅游無線互聯網積極開展業務,加速推動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鏈的升級改造,滿足大眾多樣性、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5.2消費者應積極參與生態消費行動

消費者是促進生態消費的主體。生態消費需要消費者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的消費行為既要控制在資源環境的承受范圍之內,又不會對他人帶來損害和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19]。各地消費者應革除消費陋習,在消費結構上,逐步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消費結構合理對生態消費發展的貢獻度。在消費方式上,做到勤儉節約與綠色低碳的有機統一。盡量選擇公交綠色出行,鼓勵拼車出行,強化節水、節電、節氣,提高清潔能源與生態產品使用,提倡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和循環利用行為,促進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5.3政府完善引領生態消費的政策體系

政府是引導、激勵生態消費的核心力量,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引領生態消費的政策體系,具體包括:

5.3.1加強各項投入與監管,保障消費自然環境

一方面,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提高面源污染的治理水平。主要包括進一步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培育綠色的消費環境。另一方面,為滿足群眾更高生活品味的追求,應加大自然環境保護和投入,增加國家級森林公園個數,加快建設布局合理、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化系統,提高建城區綠化覆蓋率。

5.3.2加強配套制度建設,保障消費社會環境

不斷完善促進生態消費的制度設計和實施機制,具體包括:

(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夯實生態消費根基。著力消除貧困,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為消費者持續增收提供條件。

(2)完善價格政策,刺激生態消費需求。包括: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健全居民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進一步約束消耗能源、影響生態環境的消費方式。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對選用生態產品的消費者加大補貼力度,擴大生態消費規模。

(3)以新型城鎮化為重要抓手,充分激發生態消費潛力。政府應合理規劃,政策引導,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消費的融合發展。為提高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文教娛樂支出比重,可大力修建大型民俗、民風文化娛樂平臺,引導娛樂文化集群化發展。圍繞“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降低生態消費成本,減少資源環境消費壓力。

(4)制定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產業政策,促進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著力將旅游、信息消費等服務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加快生活性服務業的現代化,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

5.4尋求生態消費區域協調發展新渠道

尋求開展促進省域之間生態消費的合作方案,并不斷建立和完善合作框架內的體制機制,因地制宜促進發展。一方面,生態消費較高的東部地區,作為我國人口、經濟的中心,需要利用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產業優勢、人口素質優勢,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以改善民生為目的,以新型城鎮化為動力,以解決消費環境問題為重點,政府依法調控,居民積極參與,市場有序運作,進一步提升生態消費,并加大省域間的生態消費合作力度,實現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生態消費發展指數相對較低的中西部進行合理的流動和擴散,發揮好中心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域對中西部鄰接省區形成輻射帶動的作用[20],實現生態消費高高集聚區省區數量的增加。就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低的中西部地區而言,應有效借鑒生態消費發展指數較高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管理經驗,針對性地轉變消費方式,調控消費水平,逐步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并從利益協調、對口援助、合作幫扶及空間組織等方面挖掘生態消費的潛力,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布局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創造后發優勢,為生態消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在條件。同時,政府在針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制定消費政策時應在充分了解貧困地區集聚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相機決策,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編輯:李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

[1]尹世杰.關于生態消費的幾個問題[J].求索,2000,(5):14-17.[Yin Shijie.Several Questions about th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J]. Seeker,2000,(5):14-17.]

[2]李天星.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3,22(6):1085-1092. [Li Tianxing.Research Progres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22(6):1085-1092.]

[3]Seyfang G.Sustainable Consumption,the New Economics and Community Currencies: Developing New Instit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 Regional Studies, 2006, 40(7): 781-791.

[4]Seyfang G. Community Action for Sustainable Housing: Building a LowCarbon Future [J].Energy Policy, 2010, 38(12):7624-7633.

[5]吳鳳章.生態文明構建: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21-124. [Wu Fengzha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 Central Chinese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08:121-124.]

[6]關琰珠,鄭建華,莊世堅.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發展,2007,7 (2):21-27.[Guan Yanzhu,Zheng Jianhua,Zhuang Shijian.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ab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China Development, 2007,7(2):21-27.]

[7]李祝平.湖南城鎮居民可持續消費評估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3):79-84.[Li Zhuping.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Hunan[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27(3):79-84.]

[8]高珊,黃賢金.基于績效評價的區域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構建:以江蘇省為例[J].經濟地理, 2010,30(5):823-828.[Gao Shan,Huang Xianjin.Index System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rovince Administrative Areas:A Case in Jiangsu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5):823-828.]

[9]肖軍,文啟湘,王貴森.陜西省生態消費模式發展狀況評價與對策研究[J].消費經濟,2012,28(3):12-15.[Xiao Jun,Wen Qixiang,Wang Huisen.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Friendly Consumption Model in Shaanxi Province[J].Consumer Economics, 2012,28(3):12-15.]

[10]倪琳,陳軍,李夢琴.湖北省生態消費模式發展狀況評價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27(2):55-60.[Ni Lin,Chen Jun,Li Mengqin.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Mode in Hubei Province[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2014,27(2):55-60.]

[11]周梅華.可持續消費測度中的熵權法及其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23(12):25-31.[Zhou Meihua.The Research about Method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ystem Measure[J]. Engineer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3,23(12):25-31.]

[12]杜延軍.可持續性消費評價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模型[J].生態經濟,2013,(8):73-76.[Du Yanjun. The Index System &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Ecological Economy, 2013,(8):73-76.]

[13]梁文森.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問題[J].經濟學家,2009,(3):102-103.[ Liang Wensen.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Economists,2009,(3):102-103.]

[14]路琪,石艷.生態文明視角下旅游投資效益評估體系的構建[J].宏觀經濟研究,2013,(7):39-48,111.[Lu Qi,Shi Yan.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vestment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Macroeconomics, 2013,(7):39-48,111.]

[15]張歡,成金華,陳軍,等.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差異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6):22-29.[Zhang Huan, Cheng Jinhua,Chen Jun,et al. Difference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rovince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6):22-29.]

[16]周平,王黎明.中國居民最終需求的碳排放測算[J].統計研究,2011,28(7):71-78.[Zhou Ping, Wang Liming.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Statistical Research, 2011,28(7):71-78.]

[17]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75-86.[Chao Xiaojing,Hui Kang. Measuring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6):75-86.]

[18]張馨,牛叔文,趙春升,等.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費及碳排放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9):65-75.[Zhang Xin,Niu Shuwen,Zhao Chunsheng ,et al.The Study on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Urbanization[J].China Soft Science, 2011,(9):65-75.]

[19]王明彥.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消費及其實現[J].消費經濟,2009,25(3):54-57.[Wang Mingyan. EnvironmentFriendly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Its Realization[J].Consumer Economics, 2009,25(3):54-57.]

[20]成金華,孫瓊,郭明晶,等.中國生態效率的區域差異及動態演化研究[J].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built an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Consumption Level Moderation (CLM),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asonableness (CSR), Consumption Pattern Health (CPH), Consumption Scale Growth (CSG) and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Harmony (CEH). Through adopt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target, Chines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have been measured from year 2003 to 2012. On the basis, the pattern of evolution for Chines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by apply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Chines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is between 1.530 and 4702, and has a steady increasing tendency in general.Secondly, CPH, CSG, CEH, CLM and CSR all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but their contributions decrease from the first one to the last. Thirdly,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amount of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rovinces.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average level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in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China are 4.216,2.517 and 1.973 during year 2003 to 2012, which shows a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the east to the central and the west. From the provincial perspective, provinces with high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are assembled in eastern China, and on the contrary, those with low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are assembled in western China. Fourthly, from the gener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erspective, the degrees of general Morans I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index in China during year 2003 to 2012 are all positive, which demonstrates an increas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among Chinese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For more details, the Morans I scatter diagram shows that 72.9%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distinctly appear to be in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in geographical space (with HH correlation and TT correlat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Chines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has an apparent “polariz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vely,in terms of the outcome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in China:Firstly, insisting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going first. Secondly, practicing actively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hirdly, improving the policy system that can guide th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Fourthly, seeking for new way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Key wordsecological consumption;development index;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regional disparity;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国产99免费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亚洲视频a|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久久6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夜夜操天天摸|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99手机在线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香蕉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亚洲美女一区| 丁香综合在线| 久久综合婷婷| 日韩黄色精品|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日韩国产另类| 91视频99|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影院|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人人干|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黄色片|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一区|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女人天堂av免费| 在线视频97|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9re精彩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青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