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鶴 王 錦 周鳳巖
吉林省吉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吉林132001
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的定義是“一種身體、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1]。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關注在不斷增加,所關注的重點也從簡單的生命延續與局部身體功能改善,擴展到全面追求良好的生命質量[2]。因此公眾對于醫學的相應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推動著醫學的任務焦點從以疾病為中心轉移到以健康為中心[3],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層面服務于整體健康。
健康醫學是一個評估、維護和促進個體與群體健康的綜合系統。與傳統的醫療服務相比,健康醫學從單一的對抗疾病本身轉向整體性的管理與調節,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個角度,在推進人與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構建一體化的健康網絡。以不斷發展完善的醫學技術和包括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醫學圖像存儲、通訊系統等各層次各類醫學信息系統在內的醫學信息技術[4]作為支持,健康醫學通過健康監測、健康診療、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影響因素干預等多領域的長期連續動態化工作,從不同層面全方位關注生命全過程的健康,從整體上對健康狀態的變化過程進行客觀評價分析并給予及時的干預和應對,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多元化的健康資源,為實現提升全民生活質量提供更加優質便捷人性化的健康服務。
隨著社會發展和健康影響因素的改變,人類的疾病譜和死亡譜已發生重大變化,以心腦血管病、癌癥、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狀況的主要問題。在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總死亡的85%,所造成的疾病負擔占我國總疾病負擔的70%[5]。社會健康狀況的變化導致了居民健康觀念和健康需求的不斷轉變,呈現多層次多元化趨勢,同時,健康資源供給約束與健康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6]。為了滿足健康領域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作為基礎的醫學服務的模式和理念有了很大調整,強調從源頭入手,更加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日常健康維護,從被動的應對疾病轉變為主動的干預和把握健康[7]。健康醫學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出發點,從整體上對健康相關因素和領域進行綜合性的管理調節,能夠最大程度的規避健康風險,有效滿足人們對于健康更高水平的需求,以低健康消費獲得高健康效益。
社會公眾對于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導致了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而醫學模式的轉變引發了人們更加深入的探討健康質量的內涵,更加重視促進健康質量的提高[8]。健康醫學的服務內容不僅包括臨床醫療,也包括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等,這意味著服務的提供者不僅是醫院,還需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多部門的業務聯動,實現整體協調運作。同時,以全民健康為目標,健康醫學服務的定位也從個體疾病的臨床治療層面擴大到滿足整個人群與整個社會的健康需求。當前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完善,以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一線陣地,開展健康監測、評估、預防、維護、指導等健康醫學服務,是滿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一種最適宜的方式,其覆蓋范圍廣泛,受眾群體普遍,可以因地制宜優化資源配置,能夠有效保證服務的公平性和服務效果,建立好維護健康的第一道屏障[9]。
2008年,國家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對健康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基本技能加以普及,為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全新的切入點[10]。隨著健康素養的不斷提升、健康信念的不斷強化,公眾去獲得、理解和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與主動性不斷提高,希望能夠更有效的維持和促進健康。因此社會公眾對健康醫學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的同時,在對健康醫學服務內容、服務形式、相關政策等了解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能夠更積極的做出決策,更主動的選擇獲取適合自身需要的健康醫學服務,更好的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健康醫學服務提供了多元化的宣傳媒介,其傳播渠道既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也有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作為終端的新興媒體[11],但健康信息資源的豐富同時也導致了信息質量稂莠不齊的現象。因此當前醫院、疾控中心等作為專業機構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12],在工作中將健康醫學宣傳與行為干預相結合,兼顧宣傳內容的大眾化、生動性與規范化、嚴謹性。值得關注的是,在社區、學校等以現場活動形式開展的健康科普教育表現出良好的直觀性、互動性和吸引力,具備較好的社會反響和效果。
雖然已經受到社會關注,但當前我國的健康醫學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健康醫學各項功能領域之間的開放性相對有限,還未能形成一個真正綜合性的完整體系。比如健康信息平臺的覆蓋面不夠廣泛,在機構之間、機構內各部門之間、不同業務系統之間形成大量“信息孤島”[13],不能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管理工作不能實現良好的全程實時對接,導致服務的重復運行,浪費資源也影響效率。這一方面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夠規范完善,技術水平不均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管理機制的相對薄弱,亟需轉變思路模式,從全局角度來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同時,健康醫學的迅速發展使得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不斷提高,新形勢下一些問題顯現出來,比如人才資源的數量規模不足、地區配置分布不夠合理、綜合素質能力需要提高等。《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了人才發展的基本原則:“促進發展,強化基層;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完善制度,創新機制”[14]。為了更好的響應這一要求,健康醫學的人才體系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了保證人才隊伍的規模和結構分布,還需要更好的響應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在提升專業能力水平的基礎上加強與各交叉學科領域的交流,為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醫學服務需求提供動力和保障。
健康醫學的發展需要合理有效的統籌、管理和組織。要增強硬件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完善服務設施,充實服務資源,特別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應加強遠程服務能力,實現信息智能化共享,所使用的健康醫學信息平臺應滿足資源整合、運轉流暢、簡便易操作的特點,有效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要著重發揮好社區衛生服務的基礎保障作用[15],健康有序的推進全科醫生團隊服務模式[16],為居民提供普遍實用的全方位服務,積極主動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重視服務的細節化和人性化,保證服務的便捷性和連續性。健康醫學的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具有社會公益性,必須保證公平正義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要適應不斷增長的個性化服務需求[17],因此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推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公眾需求的健康醫學服務產業的發展,讓健康醫學承擔好自身的社會功能和責任,做到既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又切實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幸福。
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建設是健康醫學事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本,也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在醫學教育模式上,需要通過多學科的協同創新,構建整體醫學框架和醫學教育模式,促進醫學各學科之間及與社會學、管理學、信息學等其他領域的交叉與融合,明確健康醫學人才定位,加強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18]。在提高人才資源儲備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成立更多的健康醫學學術團體,為不同專業領域搭建起科研交流平臺,實現各領域資源的整合、開放和共享[19],形成兼容并包優勢互補的學術特色,為健康醫學提供高水平的理論支持和高質量的技術保障。健康醫學是健康服務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人才科技基礎上,要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一體化,不斷響應健康戰略的新形勢新需求,推進健康醫學可持續創新發展,為健康服務業其他領域提供動力支持,帶動促進相關產業增長,推進健康服務業的有序快速優化提升。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強調指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優勢。中醫集養生、保健、預防、治療、康復于一體,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之下,從整體層面關注健康狀態,開展動態的個體化醫學服務,其“治未病”理念中“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原則,涵蓋了包括健康、亞健康、已病和康復人群在內的全人群服務對象,全程關注和干預影響健康的綜合因素[20],正符合當前健康醫學的宗旨。而我國居民對植根于傳統文化的中醫的認同程度也較高,有著優良的群眾基礎。特別是中醫理念中優化飲食結構、改善生活習慣、控制心理情緒等個性化養生保健方式是自我調節健康的重要手段,廣受社會公眾歡迎。對于基層健康醫學服務來說,中醫的可操作性較強,同時所需費用相對較低廉,能夠有效緩解“看病貴”的問題[21]。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推進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充分調動包括健康醫學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自身以及社會和環境在內的綜合健康干預模式,能夠更充分的滿足日益多元化的健康訴求[22]。發揚中醫藥的優勢作用,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醫學服務模式,對提升全民健康素質,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以全民健康促進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WHO.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6:1315-1323.
[2]張耀光,徐玲.中國居民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3,6(26):82-84.
[3]馮顯威.醫學社會學的演變與健康社會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J].醫學與社會,2010,7(23):7-10.
[4]俞夢孫.關于我國醫學信息技術的發展[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8,2(27):161-163.
[5]衛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病防治中國專家共識[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5(12):349.
[6]王秀峰,張毓輝.論發展健康服務業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系[J].中國衛生經濟,2014,6(33):5-7.
[7]羅旭,陳博,羅莉婭,等.4P醫學理念下醫院健康管理體系重構思考 [J].中國醫院,2014,7(18):61-63.
[8]黃龑.論新醫學模式下健康質量的提高[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1(27):79-80.
[9]曾望軍.我國衛生服務公平性問題的研究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2,6(34):51-55.
[10]李新華.《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界定和宣傳推廣簡介[J].中國健康教育,2008,5(24):385-388.
[11]戈學群,何美琪,李小燕,等.南通市港閘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活動效果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5(18):443-446.
[12]王海芳,魏曉賢.健康科普宣傳是公立醫院的社會責任 [J].現代醫院,2014,14(4):149-151.
[13]陳冉,石瑜,楊霞.中國衛生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問題 [J].衛生軟科學,2012,7(26):607-609.
[14]池慧.發展醫藥衛生人才服務全民健康需求[J].中國衛生人才,2011,(5):34-36.
[15]馬方,李君榮.芻議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功能的重新定義[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1(29):61-63.
[16]陳麗潔,楊文秀.全科醫生團隊建設實踐與構想[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6):439-440.
[17]劉淑紅,陳曉陽,楊同衛.我國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生命倫理學研究 [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1(27):108-110.
[18]郭清,施長春,李宇陽,等.構建“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模式 [J].健康研究,2013,1(33):1-4,13.
[19]張勘,李會一,方益昉.轉化醫學—現代生命科學視野下的健康事業導向[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34):407-412.
[20]陳睿文,詹強,董虹.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建設初探 [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67-168.
[21]陳國遠,朱美玲,王德俊,等.中醫“治未病”在社區健康服務“全科診療”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醫藥指南,2013,22(11):268-270.
[22]侯政昆,劉鳳斌,楊云英,等.廣義結合醫學:綜合健康干預的戰略方向[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6(34):64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