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黎
(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400014)
護理干預對經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患兒116例的療效分析
劉云黎
(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400014)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經導管射頻消融術(RFCA)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療效影響。方法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該院治療的11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各58例。觀察兩組患兒治療的成功率、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同時調查患兒的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的成功率分別為100.0%、96.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0、10.3%,0.2%、13.8%,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94.8%、8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RFCA治療快速心律失常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患兒治療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能夠贏得更多患者的滿意,值得臨床護理推廣應用。
導管消融術; 心動過速; 干預性研究; 護理; 病人滿意度
經導管射頻消融術(RFCA)是近年來臨床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一大重要進展,自應用于臨床以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廣泛認可[1]。RFCA治療心律失常的機制是應用心臟電生理技術在患者心內標測后,將導管電極放置在病灶或傳導異常區,然后通過提高射頻電流,使該區域的心肌損壞或致死,從而起到阻斷折返環,使異位興奮灶清除,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2]。盡管RFCA技術目前臨床應用較為成熟,但治療后仍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及術后復發情況。因此,臨床上除了掌握好適應證外,還應提高圍術期患者的護理。因為護理工作伴隨整個治療過程,其護理質量的好壞,會影響到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通過對58例快速心律失常患兒進行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旨在為臨床提供更多的護理干預能提高RFCA術后療效及減少并發癥的有效依據。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準備接受RFCA治療的11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術前完善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輔助實驗室檢查等檢查,明確快速心律失常的診斷,并排除器質性心臟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5~16歲,平均(11.6±2.5)歲;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38例,室性心動過速3例,預激綜合征15例,頻發室性期前收縮1例,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1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5~17歲,平均(12.1±2.8)歲;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36例,室性心動過速4例,預激綜合征14例,頻發室性期前收縮2例,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2例。兩組患兒的性別構成比、年齡及心律失常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主要是完善術前常規準備,如患者術前備皮、洗澡更衣、囑患者術前禁食等基礎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患兒病情的特點,予以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 術前護理干預 (1)宣教及心理護理:RFCA前,要詳細向患兒及家屬介紹射頻消融的目的及一些相關注意事項,盡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如觀看圖片或資料等方式同步講解,使患兒及家屬對RFCA有所理解,消除其焦慮及緊張情緒。凡對于手術年齡較小的患兒,應與其監護人認真交代患兒病情,讓其從旁協助做好患兒的撫慰工作。護理人員應多與其溝通,消除患兒心中的陌生感并緩解其對護理人員的恐懼感。術前盡可能讓患兒放松心態,以積極樂觀的情緒面對RFCA治療。對于接受RFCA的患兒,應排除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5個藥物半衰期時間內的患兒,確保手術時能誘發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同時對于月經來潮的患兒應安排延后手術。(2)術前除了指導患兒手術當天早晨禁飲食外,還應提前進行術后床上排便訓練,模擬術后情況,指導患兒如何適應床上排便,并告知其重要性,以便獲得配合。
1.2.2.2 術中護理 在進行RFCA過程中,因為導管置于心腔,易造成對心房或心室的刺激,從而導致房室傳導阻滯、房性或室性等心律失常[3],甚至可出現血栓、心包填塞等并發癥。因此,術中需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對于局部麻醉清醒的患兒,可以在旁邊與其輕聲交流,分散其注意力。而對于全身麻醉的較小患兒,應注意保持其呼吸道暢通,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告知醫生。
1.2.2.3 術后護理干預 (1)術后予以持續心電監護,密切監測患兒心律、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囑患兒術后絕對臥床休息,保持術肢禁動12 h,保持伸直狀態,嚴禁屈髖、屈膝。同時觀察局部穿刺口有無滲血及腫脹情況,并對術肢實施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使用1 kg沙袋壓迫止血6 h。記錄術肢皮溫、色澤、足部動脈搏動、痛觸覺等情況。RFCA術后疼痛患者,可適當聽輕音樂、與人交流或讀書看報等方式轉移疼痛。(2)飲食護理:凡給予全身麻醉的患兒,應在患兒完全清醒后才進食,由流質飲食過渡到普食階段,細心喂食,避免出現嗆咳、誤吸。飲食方面應以富含粗纖維、高蛋白、高熱量食品為主。
1.2.2.4 潛在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1)穿刺口出血、血腫是RFCA術后較常出現的并發癥,術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局部傷口有無滲血及血腫,記錄術肢的肢體皮溫、色澤變化,如發現下肢靜脈回流障礙,需重新加壓包扎。年齡小的患兒術后常因體位受限,不愿意配合治療,需通過與患兒多加交流,疏導其緊張情緒,臥床期間還可鼓勵其看漫畫書、卡通電影等方式分散臥床時的不適。(2)感染護理:穿刺處需每天換藥,保持敷料干燥清潔,如發現術后紅、腫、熱、痛的感染征象,應加強敏感型抗生素抗感染;出現高熱患者,需及時行血培養及藥敏檢查。(3)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一嚴重威脅到患兒生命的并發癥[4],由于操作不當,或導管過硬等情況導致患兒靜脈竇出現破裂,甚至心臟穿孔等現象。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兒胸悶、氣促明顯,伴隨血壓下降,心動過緩,繼而出現心臟停搏[5]。因此,手術前后需密切關注患兒的癥狀、體征,早期發現后可通過心包穿刺引流的手段來緩解心包填塞。(4)心律失常:RFCA較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其中以房室傳導阻滯為主,因為射頻消融的過程中可導致房室結和希氏束的損傷,所以房室結部位是嚴禁消融的。在消融過程中,需監測心電圖,當出現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時,應立即中止操作。心律失常癥狀輕微者可通過靜脈滴注阿托品處理,嚴重者需安裝心臟臨時起搏器。(5)拔管時誘發迷走神經反射:由于RFCA的插鞘管數較多,所以術后拔管時會使患兒遭受疼痛刺激,反射性地導致迷走神經張力提高,從而出現心慌、冒冷汗、惡心嘔吐、心率減慢,甚至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6]。因此,護理人員應在拔管前備好升血壓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一旦發現迷走神經反射情況,需及時配合醫生實施搶救。
1.2.3 觀察指標 通過觀察兩組患兒RFCA后的成功率及并發癥;同時隨訪3個月,了解術后復發率、患兒滿意度情況。患兒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種評價(年齡較小的患兒,其滿意度由其家長評價),總滿意=滿意+一般。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都以率或構成比來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平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術后成功、復發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術后,兩組患兒的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成功、復發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兒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滿意度情況比較[n(%)]
有文獻表明,快速心律失常采用RFCA房室旁道的治療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可達 95%~100%[7-8]。RFCA術后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如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刺激迷走神經反射等情況。所以護理質量的好壞關系到手術的成功性,良好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9]。同時,高效的護理質量對患兒術后的康復及病情的鞏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從圍術期起給予患兒全面護理,提早做好患兒的心理工作,并對術后并發癥積極預防及護理,以爭取達到提高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成功58例,成功率達100.0%;1例患者術后出現穿刺口血腫的并發癥,占0.2%;隨訪3個月中,所有患兒無復發。而對照組患兒術后成功56例,成功率達96.6%;并發癥發生8例,占13.8%,其中4例穿刺口血腫,2例術后感染,2例術中出現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均通過相應處理后好轉;隨訪3個月中,觀察組患兒中有6例出現復發,再次消融取得成功,復發率達10.3%。觀察組與對照組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護理干預組患兒總體療效優于對照組。對照組總滿意率為82.8%;而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4.8%,觀察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快速心律失常患兒予以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患兒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鞏固患者的療效。因此,護理干預值得在RFCA圍術期護理中廣泛推廣應用。
[1]Biase LD,Yan X,Santangeli P,et al.Catheter cryo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J].The Practice of Catheter Cryoablation for Cardiac Arrhythmias,2014,10(3):113-119.
[2]洪浪,王洪,賴珩莉,等.三維標測系統指導下復雜心律失常的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19(2):123-126.
[3]蔡秀美,吳阿鳳,吳美娥.經導管射頻消融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5):853-854.
[4]何雪輝,杜建荷,郝永閃,等.射頻消融術并發急性心包填塞1例[J].河北醫藥,2013,35(8):1278-1279.
[5]趙鵬軍,馬驪,汪希珂,等.108例兒童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治療[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3(7):590-592.
[6]李曉彤.射頻消融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術中的藥物監護[J].護理學雜志,2013,28(8):40-41.
[7]趙春,馬數艷,鄭文菊.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常見并發癥的循證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27.
[8]唐爾聞,劉浩,朱立光,等.經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研究[J].微創醫學,2013,8(3):267-269.
[9]王麗娜,靳育葵.室上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術后并發癥的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3,30(8):739-74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0.042
:B
:1009-5519(2015)10-1545-03
2015-01-23)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經費資助(國衛辦醫涵[2013]544號)。
劉云黎(1973-),女,重慶北碚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小兒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護理工作;E-mail:liuyunli19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