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峰
(黑龍江省電子信息產品監督檢驗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傳統的銀行票據檢驗方式是根據客戶在票據上蓋上公章,到銀行進行兌付時,由銀行柜臺工作人員根據折角對印的方法來檢驗票據的合法性。但是采用傳統的票據檢驗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杜絕犯罪分子的投機行為。我們必須對支付密碼器有準確的認識,并應用密碼支付器。采用支付密碼器的方式極大地減少了犯罪分子的不法行為。然而,支付密碼器并沒有在我國得到很好的推廣。
據相關調查顯示:對支付密碼器有需求的用戶學歷大多在初中或高中以上。大部分用戶購買支付密碼器設備的積極性還不是特別的高。他們對于支付密碼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得也不夠熟練。在使用支付密碼器時,用戶在進行每次交易時都要在支付密碼器上輸入相關開票信息,用戶便可獲得本次交易的支付密碼,同時在票據上填寫相關的開票信息,盡管支付密碼器的安全性能不錯,但是整個環節很繁瑣,用戶的抵觸情緒很大,增加了支付密碼器的推廣難度。
我國各大銀行時刻肩負著查明或辨別偽造或者涂改的票據的責任。為了規避風險、保障本行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失,我國的各大銀行總是要求來本行辦理相關業務的客戶購買支付密碼器。但是強制客戶購買支付密碼器缺乏法律依據。但是如果銀行向所有用戶都贈送密碼器,那么銀行所投入的一次性成本將會很高,并且用戶也可以在其他銀行使用同一種密碼器,為其他銀行承擔了密碼器的使用費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積極構建電子密碼器服務系統便成為當下較為重要的一個重要內容。電子密碼器受到很多人的青睞。電子密碼器采用較為先進的現代網絡技術作為技術支撐,它通過特有的硬件身份證設備作為驗證基礎,除此之外再結合客戶混合簽名的謹慎加密方案進行最終認證。電子密碼器的支付密碼是由票據的基本信息組成的,具體可以是票據上的流水號碼、抑或是辦理業務的票據金額等多種信息精密混合后通過特定的軟件最終生成一個16位的密碼。這個16位的密碼成為取款或付款的依據[4]。這個支付密碼的安全性很高。票據的信息不同,所獲得的支付密碼不一樣[1-2]。
大多數客戶喜歡電子密碼器和其特有的核心功能是分不開的。正是基于電子密碼器生成支付密碼的核心功能比較先進,大多數人才更樂于采用電子密碼器。電子密碼器的核心功能突出地表現在:無論是哪一臺電子支付密碼器都可以有較為龐大的容量。最大可以加載個人在不同銀行的20個票據賬號。電子密碼器還支持在各大銀行使用。但是電子密碼器中的賬號不能由客戶本人隨意填寫,客戶的電子密碼賬號所對應的支付密碼是隨機產生的。支付密碼器所采用的硬件形式保存用戶的賬號密鑰,極好地保護了客戶的賬號密鑰。支付憑證上使用的內容只有合法的支付密碼器才能夠計算出正確的支付密碼,這就保證了票據的安全性和支付密碼的唯一性。支付密碼具有不可偽造性、不可抵賴性的特點。同時,支付密碼還具有其他較為顯著的特點。比如其他設備所不具備的穩定性和單向性。可以說,每一張業務票據的信息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電子密碼器生成的支付密碼安全性能也是極高的[3]。
通過仔細對比和研究,再輔之以實際的操作記錄,我們不難發現電子密碼器集多種顯著特點于一身。它具有客戶需要的安全性、可靠性。除此之外,電子密碼服務器所生成的密碼更具有通用性、實用性和擴展性等特點。在諸多顯著的特點之中,電子密碼器的安全性可謂是顯著而獨特的特點。電子密碼器生成密碼的安全性是研究者通過謹慎而精確的數據和加密算法得來的,正是因為這樣,所得的支付密碼才不容易被別有用心的金融犯罪分子破解。電子密碼器生成密碼的計算方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抗攻擊能力,確保支付密碼的安全性和唯一性。電子支付密碼器即使是在相對較為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夠正常使用。通用性是指支付密碼器系統能夠滿足統一用戶在不同的密碼器上進行業務時的驗證,經濟性是指支付密碼器的設計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物美價廉。電子支付密碼器的可擴展性是指電子支付密碼器系統充分考慮到每一位用戶的業務需求,能夠對客戶的業務要求進行更換密鑰,從而有力地保證廣大客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的投資進行擴展[4]。
現如今,網上銀行已經能夠實現銀行的所有業務。人們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實現購物、現金交易、轉賬、申請銀行卡等各項銀行業務,互聯網已經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并給廣大用戶提供了方便。網上銀行最初起源于1966年的美國網上金融業務。中國銀行1997年在互聯網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家網上銀行服務系統。《2010年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中顯示全國的城鎮人口中,2010年望山用戶的比例是26.9%,企業網絡銀行的用戶比例是40.9%。這個數據表明我國網上銀行的發展勢頭良好。
U盾作為一種新的工具在電子支付密碼器的運用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種工具的現金支出就表現在:它能夠通過技術整合實現網上銀行電子簽名和數字認證,對客戶的各項交易提供保護和幫助。這種工具的結構也很奇特,內部擁有單片機或智能芯片,這些都是其擁有強大功能的所在。這種工具同時具有較為廣闊的存儲空間。廣大用戶在網上進行電子交易時,服務器接收信息后,對客戶端證書進行驗證后提示有交易需求的用戶接入U盾,U盾內置的1 024位不對稱密鑰就采用獨特的計算方法為客戶解決問題,對客戶的交易信息和交易數據進行計算加密、數字簽名和解密。U盾具有攜帶方便、價格低廉、使用快捷等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
電子密碼服務在銀行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需求的廣大客戶可以采用U盾相匹配的網上銀行的方式首先發起請求信息,然后耐心等待支付密碼。我國的各大銀行通常通過遠程交易系統前置服務器把廣大用戶的需求進行搜集和整理,然后通過密碼服務器對支付密碼服務云系統進行鏈接。廣大辦理業務進行交易的客戶接受支付密碼核驗和支付密碼的各項服務。
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電子密碼器的支付密碼服務中,用U盾簽名設備與混合簽名加密方式來實現用戶的身份認證。
傳統的銀行票據處理一直采用人工驗印、記賬、審票等手工處理方式,效率和安全性都很難得到保障。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競爭日益增加,新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金融產品不斷出現,傳統的票據處理模式面臨極大的挑戰。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怎樣使票據結算圖像化、自動化和業務流程安全化便成為銀行的迫切需求。電子密碼器監理銀行票據自動處理系統具有極其先進的作用,這種系統采用專門的掃描儀作為獨有的信息采集端,同時利用一些獨有的技術進行采集。這些先進的技術可能包括:光學字符識別技術、二維碼自動識別技術和支付密碼技術。在運用這些技術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二維碼識別技術,對所需要的二維碼進行準確掃描。同時對客戶所提供的相關業務票據進行自動而準確的審核,如果是沒有通過自動審核的票據再由人工進行特別處理,對客戶所提供的相關業務票據通過審核的要求,客戶通過支付密碼驗證之后就可以進入后面的流程。電子密碼器的優勢之處就在于能夠自動處理網點提出票據和自信提回票據,擺脫傳統的手工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票據提回效率,為廣大銀行內部的業務人員減輕了工作負擔。
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配套電子密碼器票據自動處理的關鍵性技術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二維碼條形技術,另一個是光學字符識別技術。二維碼條形技術是電子密碼器的一個重要設計,二維碼技術的研究和使用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在最近的年代里,二維碼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存儲、傳遞和識別技術被廣泛運用到各行各業之中,追根溯源,它是在一維碼的基礎上研究產生的,一維碼是對物體進行標識,二維碼是對物體進行描述。在票據自動處理系統中我國采用了日本Denso-Wave發明的QR碼。這種先進的QR碼近年來也被我國的金融業在各項業務中普遍運用。電子密碼器中對票據采用QR碼的編碼計算,對數據信息進行編碼。支票的出票人賬號、用途、金額、支付密碼等進行編碼,便于識別。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在電子密碼器的運行過程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光學字符識別技術的主要運用是在對業務相關的文本資料進行圖像分析處理,獲得文字和版面信息的各個過程中。光學字符識別技術的識別流程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重要步驟。一是根據掃描儀、攝像頭等電子設備來確定圖像文字的模式及其打印字符的樣子。二是通過不同字符識別的方法將所獲取的圖像模式準確地翻譯成人們熟知的計算機文字。根據銀行票據的特殊性,還設計了相應的銀行票據識別軟件,用于識別票據上的日期、大小寫金額、支票號等各種信息。
銀行的票據自動處理系統由C/S(Client/Server)體系結構設計為票據自動處理服務和銀行客戶端。這種系統科學、先進。在這種先進系統強有力的指引下,銀行網點可以運用客戶端軟件和票據自動處理銀行各種業務。在我國各大銀行網點,廣大有業務需求的客戶通過掃描儀等各種介質,可以輕松實現將紙質票據掃描成為電子票據,在系統內構建了票據,改變了以傳統的紙質票據進行驗證的業務處理。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的功能和效應,客戶通過自動處理中心便可以實現票據的自動檢驗。
票據處理的自動流程大致包括:有業務需求的客戶將票據的相關信息及相對應的二維碼打印到紙質票據上,再交由銀行柜員處理。銀行柜員根據票據的具體影像掃描轉化為有價值的電子票據。光學字符識別模塊和二維碼識別模塊對票據進行進一處理,將結果發送到自動對比模塊。自動對比模塊通過特定的技術將識別的信息進行對比,如果和對比結構一致,那么就自動存儲,如果對比不一致將交由人工進行處理。前面幾個環節的信息處理結束之后,將處理完成的數據進行存儲,完成了票據自動處理信息流程。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配套電子密碼器采用二維碼識別模塊、光學字符識別模塊和自動對比模塊的設計,必將使電子密碼廣泛運用于金融業務中,這種技術的使用也必將極大地提高傳統票據賬務處理的安全性,為金融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1]李喬,鄭嘯.云計算研究現狀綜述[J].計算機科學,2011(4):27-30.
[2]王偉兵.一種基于云計算的動態可擴展應用模型[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15):25-28.
[3]王翔,潘郁.基于云計算的協同技術創新平臺[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15):45-46.
[4]鄭婷婷,武延軍,賀也平.云計算環境下的虛擬機快速克隆技術[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1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