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華
膽囊切除術中膽囊動脈變異分析
彭軍華
目的 分析膽囊切除術中的動脈變異情況。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膽囊手術528例,異變28例,進行分析。結果 膽囊動脈變異臨床常見,包括起源、分型、走行及進入膽囊部位等。起源變異:來自右肝動脈18例,胃十二指腸動脈8例,肝固有動脈2例。膽囊動脈分型及走行變異:主干單支型膽囊動脈10例;分支型膽囊動脈18例。膽囊動脈進入膽囊部位亦有膽囊管左側、右側,膽囊體多種進入方式。如不妥善處理變異膽囊的動脈會造成術中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及造成膽總管損傷。結論 認識膽囊動脈變異的重要性,基層醫院膽囊切除術中對膽囊動脈變異的重視及處理更為重要。
膽囊切除術;膽囊動脈變異;術中出血;膽管損傷
膽囊良性疾病如反復發作的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多采用膽囊切除術。膽囊切除術是普通外科常見手術,目前多根據患者發病時間長短、發病次數、有無上腹部手術史及患者個體綜合條件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當膽囊動脈發生變異時,稍有不慎就引起出血,如處理不果斷不積極,會危及患者生命,如盲目結扎,會造成膽管損傷,必要時需要二次手術,給患者經濟及精神帶來重大創傷。靈寶地處豫西山區,膽囊發病率較高。河南省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從2010年1月~2013年12月,完成膽囊手術528例。膽囊切除術中膽囊動脈正確辨識及處理是成功實施膽囊切除術的關鍵,膽囊動脈變異臨床常見,包括起源、分型、走行及進入膽囊部位等[1]。現將患者的膽囊動脈變異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河南省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從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完成膽囊切除手術528例。528例患者中,男162例,女366例,年齡15~79歲,其中膽囊結石(包括膽囊頸部結石40例)436例,膽囊息肉92例,合并膽總管結石60例。膽囊動脈解剖學變異28例。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80例,直接開腹膽囊切除術125例,中轉開腹23例。
1.2 方法 分別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傳統開腹膽囊切除以及腹腔鏡中轉開腹手術。
1.2.1 腹腔鏡膽囊切除 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三孔或四孔法腹腔鏡手術380例。術前囑患者禁食水,術前晚給予通便灌腸,術前留置胃管。所有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部上緣行一長約10mm的切口,注入CO2建立人工氣腹,腹部壓力維持在12~14mmHg(1mmHg=0.133kPa),在右鎖骨中線肋緣下2cm或腹直肌外緣和腋前線肋緣下2cm各用5mm切口,采用常規三孔或四孔法操作[2]。應用腹腔鏡對腹腔進行探查,包括結石部位、腹腔內炎癥情況和粘連程度等。用電凝鉤把膽囊管上的漿膜切開,鈍性分離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分清膽總管和肝總管,用電凝鉤把膽囊管上的漿膜切開,鈍性分離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分清膽總管和肝總管,常規處理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從膽囊床上剝離下膽囊,由主操作孔將膽囊取出,必要時放置膽囊床引流管引流。
1.2.2 傳統開腹膽囊切除 采取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經腹直肌直接開腹部手術125例(因患者反復發作急性炎癥、高齡體質差、合并膽總管結石或心肺疾患的等)。患者術前12h禁食、4h禁飲,術前留置胃管、尿管,通常取右上腹經腹直肌旁正中直切口進腹。對于既往有上腹部手術史、過度肥胖者,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右肋緣下斜切口,進腹之后探查膽囊的病理改變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常規順行切除膽囊,個別因為粘連解剖不清楚,采取逆行切除膽囊。
1.2.3 腹腔鏡中轉開腹手術 腹腔鏡過程中因為解剖不清楚、組織粘連或術中出血等原因行中轉開腹23例。
528例膽囊切除手術患者術后恢復順利出院526例,死亡2例,其中1例為術中凝血功能障礙,術中膽囊床廣泛出血,術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死亡,1例為術后猝死。術后膽道損傷轉上級醫院1例。
2.1 膽囊動脈變異情況
2.1.1 起源變異 來自右肝動脈18例,胃十二指腸動脈6例,肝固有動脈2例。
2.1.2 膽囊動脈分型及走行 主干單支型膽囊動脈10例;分支型膽囊動脈18例,其中2分支型17例,3分支型1例。10例主干單支型均走行于膽囊三角內。分支型:各分支均在膽囊三角內者15例;另外3例中各有1分支走行膽囊管后外側,其余分支均在膽囊三角內。走行變異:位于膽囊管前側9例,其中橫跨位4例;位于膽囊管外側6例;位于膽囊管后側3例;緊貼在膽囊管內側4例;呈螺旋狀纏繞在膽囊管上2例。
2.1.3 膽囊動脈進入膽囊部位 10例主干單支型8例在膽囊頸左側進入膽囊壁,2例在膽囊頸部右側進入膽囊壁。2分支型中8例從膽囊頸左、右側各1支入膽囊;其余9例中各有1支從膽囊頸左側入膽囊,膽囊體左側3支、右側分布4支,分布于膽囊管前壁2支。1例3分支型有2支從Hartmann氏囊頸體交界處入膽囊,另1支于膽囊體右側進入膽囊壁。
2.2 膽囊動脈變異對手術影響 動脈變異致腹腔鏡手術,術中出血改中轉開腹5例,腹腔鏡下變異動脈出血誤傷膽總管術后黃疸二次開腹1例。開腹膽囊切除術無術后大出血及膽總管損傷。
自1882年Langenbuch首次施行膽囊切除術以來,膽囊切除術一直是腹部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是解決膽囊良性疾病的最常用手段,亦是普通外科最常見手術[3]。近年來腹腔鏡外科的興起使很多患者接受了安全、可靠、創傷小、恢復快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囊切除術雖不復雜,并發癥發生率和手術死亡率均很低,但其并發癥往往給患者帶來災難性后果。特別是膽囊動脈的變異一直是臨床膽囊切除術最容易發生嚴重后果及發生危險最多的問題。
膽囊動脈走行變異的臨床意義:第一,充分認識到膽囊動脈走行可能存在的變異,準確辨認結扎膽囊動脈,可以防止術中出血過多,并使視野清晰,利于膽囊剝離,縮短手術時間。第二,防止將肝右動脈或肝固有動脈誤當成膽囊動脈誤扎、切斷,以減少術中出血或影響肝臟血運。為了在結扎膽囊動脈時,不致誤扎肝右動脈,必須清楚地看到膽囊動脈的遠段確實是走行在膽囊壁上,并在靠近膽囊壁處,結扎膽囊動脈,若因局部炎癥、粘連,無法辨認膽囊動脈,則須緊貼膽囊與膽囊管進行分離,以免損傷肝右動脈。第三,準確結扎膽囊動脈后,致視野清晰,出血少,可以防止膽囊三角其他重要結構,如膽總管、肝總管、門靜脈等的損傷[4]。
在膽囊手術中,處理膽囊動脈至關重要,而膽囊動脈在起源、數目、行程上的種種變異是導致膽囊切除術中出血的重要原因[5-6]。單支膽囊動脈起源于肝右動脈者占84.0%,其余可能源于肝左動脈、肝固有脈、肝中動脈等。約23.8%為雙膽囊動脈,約25.7%膽囊動脈從肝管前方跨過[7]。另外,單支膽囊動脈起源于肝右動脈,在肝總管的深部發出,經過膽囊三角,至膽囊的左緣分為深淺兩支,深支分布于膽囊的肝床面,淺支分布于膽囊的游離面,約2/3的患者屬于這種分布[8]。膽囊動脈是肝右動脈的分支,也可來源于肝總、胃十二指腸動脈和腸系腹上動脈等,且有可能為多2支或多支[9]。解剖異常是膽囊手術術中及術后大出血,膽道損傷一個重要因素,仔細解剖,妥善處理變異的膽囊動脈,已經成膽囊手術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本組528例共發現膽囊動脈變異28例,正確妥善地處理變異的膽囊動脈在膽囊切除術中應引起足夠重視,以免損傷動脈損傷或膽管,釀成危險,避免引發醫療糾紛。
[1] 白東曉,姚德茂,馬茂,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囊動脈變異及其處理[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4,21(5):364-365.
[2] 雷景松,王躍東,竺楊文,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變異膽囊動脈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08,14(9):78-79.
[3] 崔健,余云.膽囊切除并發癥:一個不容忽視的外科問題[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0,12(1):5-6.
[4] 江豐.膽囊動脈走行變異在膽囊手術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實踐,2005,14(1):53.
[5] 趙國強,趙玉亭,葉廣群,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囊動脈變異及處理[J].新消化病學雜志,1994,2(2):110-111.
[6] 李有秋.膽囊三角的內容及其變異[A]//2007年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
[7] 黃潔夫.腹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99.
[8] 石景森,王炳煌.外科黃疸疾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2.
[9] 錢禮.腹部外科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73:519-520.
Objective To analyze gallbladder artery variation in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3 in f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ingbao 528 cases of gallbladder surgery were completed. Variation of 28 ca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clinical common cystic artery variation included the origin, classifcation, and into the gallbladder parts, etc. The origin of variation: 18 cases originated from right hepatic artery, 6 cases from gastroduodenal artery, proper hepatic artery in 2 cases, 2 cases from gastroduodenal artery. Cystic artery type and line variation: main single type was in 10 cases of cystic artery; 18 cases were cystic artery branch type. Ways of cystic artery into the gallbladder parts also had in the left, right, into the gall bladder body. If not properly deal with the variation of gallbladder artery, it could caus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risk, endangered the patient's life and common bile duct damage. Conclusion We shoul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cystic artery variat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of the cystic artery variation and dispose is more important in cholecystectomy in basic-level hospitals.
Cholecystectomy; Gallbladder artery variation ;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Bile duct injury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44
河南 472500 河南省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彭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