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吳 哲
(國網黃山供電公司,安徽 黃山 245000)
隨著配電網的不斷發展和電力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更加重視對配電網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測工作。在面對傳統方式的配電網檢修技術時,出現了舊的技術方式與新的發展任務之間的矛盾,很多風險因素使配電網的安全遭受了更加嚴峻的挑戰,使得配電網在運行工作中存在很多弊端和問題,成為配電網安全運行的隱患。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配電網檢修技術措施和方式,才能進一步提高配電網的運行質量。
配電網檢修決策是根據配電網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總結和分析制定的,因此,針對配電網設備運行狀態的表達必須要做到準確、及時、真實,同時,也要考慮到配電網設備發生故障的概率。配電網設備檢修模型建立在配電網風險評估機制管理的基礎上[1]。配電網設備檢修的風險評估工作是對整個電網工程建設過程的客觀反映,是保障電網工程項目能實現科學決策和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是實現對電網使用的標準、計量、安全管理以及具體設施使用規范等進行檢測和評估的行為。
投運前信息主要包括了四個項目,其中在設備技術臺賬項目的內容有配電網設備的雙重名稱、設備的生產廠家以及設備的具體型號、出廠編號、設備在整體配電網中的投運日期、設備的主要參數設置情況以及設備的自身銘牌等;在安裝驗收記錄項目下的收集內容有關于配電網在土建施工過程中的信息記錄、配電網設備安裝信息記錄、設備的調試記錄、隱蔽工程的顯性圖片信息記錄、配電網質檢報告信息記錄以及配電網中的驗收分級信息報告;在試驗報告項目中的收集內容有配電網設備的出廠試驗報告信息以及交接試驗報告信息;在圖紙項目中的收集內容有配電網設備的主接線路圖信息以及整體電網工程的竣工圖信息。
在運行信息中包括了七大項目,首先在巡視項目中的收集內容有配電網設備的通道情況、交叉跨越情況、設備表計指示以及設備的負荷情況;在操作維護中的收集內容為設備在停送電狀態下的操作明細記錄;在設備缺陷項目中的收集內容有設備缺陷時間、設備缺陷的部位、針對缺陷部位的詳細描述、設備在配電網中的均衡缺陷程度、造成設備缺陷的原因分析以及消除缺陷的情況信息;在設備異常及故障項目中,包括的收集內容有設備的異常、故障前的運行情況、設備以及故障前負荷情況表征、設備的開關動態運行情況和跳閘次數、在配電網整體運行中的設備保護動作情況、與地下線路相接的情況以及超過負載能力的異常情況;在線監測項目中的收集內容為配電網設備在線檢修和監測的數據信息;帶電檢修數據項目中為處于紅外線狀態下的溫帶測試數據信息;配電網設備的不良情況項目中的收集內容是針對高溫、高壓、低溫、低壓、雨雪、暴風、沙塵暴、地震以及洪水等特殊情形[2]。
在檢修試驗報告信息項目中,有例行試驗報告信息、診斷性試驗報告信息、專業化巡視檢修記錄以及日常設備檢修報告信息。
首先,原材料的選用會影響配電網檢修的質量。在對原材料進行選擇時要考慮配電網檢測和維修技能能否合理應用進去。因此,在配電網的材料選用上決定了整個電網能否適應施工時間周期的長短和使用壽命,同時也使得在日常對配電網的檢修過程中,檢修技術能否更加準確的應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3]。
其次,配電網檢修時不可控的天氣、環境因素。氣候的干濕、風力的大小、電流的強弱以及電壓的穩定性等運行狀態量,這些不斷變化的因素會影響其他因素發生改變,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直接關系到材料的使用與保存。
最后,電網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配電網不同于其他電力工程,其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對于工作人員的要求也很嚴格,不僅要有完善的理論知識基礎,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積累。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也很重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和沉著的內心,在遇到電網突發事故能冷靜面對。因此,配電網檢修質量控制對于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4]。
模糊化控制技術被應用到配電網設備運行狀態風險監測中的原因主要就是方便配電網體系中的數學模型的構建,構建過程相對簡單,方便了配電網自動化的管理。模糊化控制技術在配電網檢修運行的應用還具備簡單實用的優勢。最優控制是現代控制理論中的核心理念,線性最優控制系統就是基于這種理念的基礎之上構建的,這種線性最優控制系統是現代智能配電網檢修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線性最優控制技術主要就應用在配電網中的調度控制上,這種線性最優控制技術可以很好地改善系統的質量和工作效率,進而使調度工作順利進行,保證在調度電力的過程中能夠實現電力的準確傳導和調度。
在線狀態的評價系統不僅實現了從數據分析到預警報告的全流程管理,更是在管理活動進行之后進行及時有效的風險測量評價,已達到對下一步環節的進行鋪墊。其整個流程包括對配電網數據的讀取、對配電網數據的分析、對作業狀態的分析、對評估分值的計算以及對風險預警機制的測量報告。因此,在發生突發狀況時,在線評價系統會及時發揮系統警察的角色,果斷有效的進行風險應對機制[5]。
現場總線技術是指通過連接智能自動化裝置及儀表控制設備,在網絡為載體的推動下,形成多點、多線、多面的數字化、一體化的信息網絡,進而實現配電網中風險檢修體系中的風險信息控制、風險信息傳遞、風險信息交換環節與計算機通信融為一體的技術,其綜合性非常強。
目前,隨著我國電網行業的快速發展,造成行業中各個種類電網工程項目良莠不齊,工程規模也不斷擴大。然而在硬性標準提升的同時,軟性要求卻沒有完善起來,如針對配電網中的設備檢修工作過于松散和粗糙,無法特別準確的完成設備的日常檢修目標和應急狀態下的任務要求,并且從整體上來看,配電網中設備管理較為滯后,出現了管理機制導致電網經濟效益較差的現象。從配電網檢修工作耗費及成本角度來看的話,在配電網項目檢修過程中極容易受到質量和材料價格之間矛盾的左右。由于在施工之時采取不夠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一味追求低成本、低消耗的建設方式,在后期檢修過程中就會使得配電網脆弱,配電網的整體網絡結構過于混亂,給檢修工作帶來的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不便。過于注重配電網檢修的周期和進度,往往會忽視了檢修工作的質量。因此,很多配電網工程建設在竣工投入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會產生一些不同程度的損壞和故障,對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都產生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基于電網企業的現實發展和社會大生產的共同需要,就必須建立健全配電網運行狀態與檢修的風險評估機制。首先,實行風險評估機制的前提需要就是廣泛調查企業員工對配電網當前運行以及配電網檢修工作的看法、意見與思考,了解并分析員工的整體意見和個體意見,篩選出最具有使用價值、行之有效的管理建議。其次,配電網檢修風險評估機制要建立在完善和周全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日常檢修規范之上,因此要對配電網整個項目內部的風險評估制度進行合理化和規范化,提升制度的威嚴性和制約性。然而不論是制度還是項目的整個風險評估機制,都要以適應配電網的日常檢修、緊急檢修等現實作業需要和電力企業發展,同時還要參考同行業之間的風險評估機制,以達到市場行業內的統一標準,維持行業的穩定秩序[6]。
配電網檢修的成本控制是以配電網整體工程質量為前提保證下,對配電網的檢修項目的成本預算、費用評估進行控制。檢修質量和檢修工作的成本投入存在互相作用的關系,能夠將這種辯證關系進行合理的調控,才能夠保證配電網整體運行質量。配電網工程建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驗收,驗收的結果關系到風險成本的投入資金是否有效。還有,配電網檢修工作內容繁多,只有進行多方面的比對,才能夠進行最為經濟有效的項目計劃實施。
首先,應該從適當的調整風險項目進度以及項目質量工作展開,處理和維護兩者的關系,保證相互促進,完善配電網檢修風險項目質量。風險項目的質量和風險項目的進度有著緊密的聯系,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兩者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一方面,如果配電網檢修風險項目一味地追求進度,而忽視了項目的質量,那么這樣的速度是毫無意義的,導致風險機制建立缺失。另外一方面,假使風險項目的質量問題受到關注,但是在配電網檢修的過程中沒有留意檢修工作進度,就會造成資本的嚴重浪費,過于頻繁的對電網進行檢修會導致經濟資本流失,質量再好也是經濟建設的重大損失。因此,能夠兼顧項目質量和項目進度二者的關系,才是完善的配電網檢修風險項目的質量控制。
在實際檢修作業中,對配電網安全問題要全面考慮,面對各種不良環境的影響都要制定出安全可行的具體風險應對措施。比如在高壓高溫的環境下,既要保證電網設備的電壓穩定,又要保證設備不能出現傾斜、碰撞和滲水等情況。
綜上所述,配電網檢修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需要涉及很多因素,只有綜合全面的規劃和發展才能夠提出可行性應對方案。通過在配電網運行與檢修的應用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把配電網劃分成幾個業務板塊,結合不同的業務類型,滿足了不同的風險應對需求。為進一步確保配電網的質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配電網檢修技術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在提升電力工程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同時,更要仔細排查運行、檢驗工程中出現的安全隱患,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必須保證配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才會發揮配電網運行的社會效益,對社會的生產、生活貢獻力量。隨著電力工程企業的不斷成熟與壯大,配電網檢修及運行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會得到更加妥善的解決。
[1]劉健,韓磊,張志華.面向用戶并考慮緊迫性的配電網運行風險評估[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5(2):97-102,109.
[2]黃江倩,趙舫,程偉華,等.基于風險管理方法的配網檢修計劃優化[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5(18):94-100.
[3]王曜飛,王威,王波,等.調控一體化配電網故障風險評估及安全預警技術的分析與研究[J].能源工程,2015(4):13-17.
[4]唐燕,劉艷.考慮電網總風險和檢修收益的設備狀態檢修計劃優化[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4(9):33-39.
[5]潘樂真,魯國起,張焰,等.基于風險綜合評判的設備狀態檢修決策優化[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11):28-32,66.
[6]魯宗相,吳林林.基于風險評估的斷路器檢修決策研究[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0(15):47-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