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峰
3歲以下嬰幼兒佝僂病的X線診斷分析
邵云峰
目的 分析3歲以下嬰幼兒佝僂病的X線診斷影像特征。方法 選取接受X線檢查且臨床資料完整的3歲以下嬰幼兒414例,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及X線影像資料。結果 414例嬰幼兒中120例患佝僂病,占28.99%。本組120例患兒中,0~12個月51例(42.5%),1~2歲42例(35.0%),2~3歲27例(22.5%);其中初期82例(68.3%)、活動期(激期)17例(14.2%)、恢復期19例(15.8%)、后遺癥期2例(1.7%);佝僂病患病率與年齡、喂養方式及輔食添加時間有關(P<0.05)。結論 嬰幼兒佝僂病具有X線特征影像學表現,X線手腕部檢查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佝僂病;嬰幼兒;X線
佝僂病屬于嬰幼兒時期常見且多發的疾病[1],其病因主要是缺乏維生素導致鈣磷代謝異常,使骨樣組織產生鈣化不良情況,常表現為夜驚、多汗及骨骼異常變化等,病情嚴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X線檢查是目前診斷佝僂病的常用手段,充分了解佝僂病的X線影像學特征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本研究回顧分析了120例3歲以下佝僂病患兒的X線檢查的影像學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1月在鞍山市婦幼保健所接受X線檢查的<3歲嬰幼兒414例(男218例,女196例),其中X線檢查顯示佝僂病嬰幼兒120例(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齡(1.8±1.5)歲。0~12個月51例,1~2歲42例,2~3歲27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均完整。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均常規進行臨床檢查,采用鉬靶X線機進行拍攝左手腕正位片,拍攝時中心應對準患兒的腕關節遠端橫紋,拍攝曝光條件為35kV,焦距為70cm,拍攝時間為0.2s,在拍攝過程中應注意做好防護工作。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以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佝僂病檢出率 本組414例嬰幼兒經X線檢查顯示,120例患有佝僂病,發病率為28.99%。其中0~12個月51例(51/120),1~2歲42例(42/120),2~3歲27例(27/120),(P<0.05)。佝僂病患者中,男68例(68/120),女52例(52/120)(χ2=2.995,P>0.05)。母乳喂養57例(57/120),混合喂養33例(33/120),人工喂養30例(30/120)(P<0.05)。輔食添加及時61例(61/120),不及時59例(59/120)(χ2=15.996,P<0.05)。分析顯示年齡、哺乳方式及輔食時間與佝僂病的發生及發展有關(P<0.05)。
2.2 臨床表現 本組120例患兒中,31例(25.8%)表現為煩躁、易激惹及汗多等,14例(11.7%)患兒表現為頸軟及抬頭不起,27例(22.5%)患兒表現為出牙少,9例(7.5%)表現為輕度肋骨外翻,23例(19.2%)表現為輕度“X型”腿,16例(13.3%)輕度“O型”腿。
2.3 X線影像特征 36例(30.0%)患兒的橈骨或尺骨遠端內側或外側骨皮質端有小鉤以及側刺形成;23例(19.2%)患兒的干骺端鈣化帶存在明顯增厚且突出,鈣化密度明顯增高;23例(19.2%)患兒的尺骨遠端鈣化帶呈現微凸或者盤狀;21例(17.5%)尺骨遠端鈣化帶密度明顯降低,且邊界較為模糊;9例(7.5%)患兒尺骨干骺端的鈣化帶部分消失,并呈現為毛刷狀;7例(5.8%)患兒的尺骨及橈骨遠端呈現“杯口”狀變化;1例(0.8%)影像顯示為溶凹征。閱片結果顯示,82例(68.3%)為初期,17例(14.2%)為激期,19例(15.8%)為恢復期,2例(1.7%)為后遺癥期。
佝僂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和高發病,嬰兒伴隨著月齡的增大,對維生素D和鈣的需求量便不斷提升,往往出現兩者不能滿足嬰兒成長需求的現象,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3]。該病的病理基礎為膜內化骨以及軟骨中的鈣化過程受阻,表現為骨骺軟骨以及骺板軟骨發生鈣化不良等,肥大細胞柱無法正常成熟以及退變,但軟骨細胞維持正常增生,出現軟骨細胞柱明顯增多,且排列較為紊亂,骺板的橫徑增寬且厚度增加,毛細血管無法正常生長,骨小梁無法生成[4]。
根據病情進展,可分為初期、激期、恢復期以及后遺癥期四個階段,各個病情進展階段的X線征象如下:(1)佝僂病早期:經X線檢查可見患兒的尺骨干骺端的鈣化帶密度明顯降低,且邊緣較為模糊,整體呈微凸狀或盤狀。此外,橈骨或尺骨的遠外側或遠內側骨皮質端具有小鉤或者側刺形成,在橈骨及尺骨的局部骨皮質內存在凹陷以及消溶征象[2,5];(2)活動期(激期):患兒的骺板先期鈣化帶呈現不規則性變薄,邊界模糊甚至消失。且骺板表現為明顯增厚和膨出,引起骺端外展、寬大,而中央部位相對凹陷,表現為“杯口”狀。而在干骺端部位,骨小梁較為粗亂、稀疏,表現為毛刷狀的高密度影,在骨骺骨化的中心表現為延遲,呈現不規則低密度影,且邊緣較為模糊。干骺與骨骺端的距離明顯增加,骨骺整體密度顯著降低,骨小梁較為迷糊,且皮質明顯變薄,合并病理性骨折,具有膝外翻或內翻等承重長骨明顯彎曲和變形征象。此外,還可觀察到患兒的胸部具有異常征象,主要表現為雞胸,且肋軟骨與肋骨前端的交界處明顯膨出,呈現串珠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壓迫性肺不張并發感染[6];(3)恢復期:經X線檢查可見不規則性鈣化線,且鈣化帶呈現致密性增厚,同時可觀察到骨骺軟骨盤大小在2mm以內,隨著病程推移可逐漸恢復正常;(4)后遺癥期:病情改善后殘留骨骼畸形,多發生于2歲以上患兒,主要是由于佝僂病嚴重,治療不徹底所致,患兒無明顯臨床癥狀,且血生化檢查無異常表現,經X線檢查可觀察到骨骼干骺端的病理變化消失。
防治嬰幼兒佝僂病的基本原則是對患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主要補充維生素D,食物中含鈣最豐富的是乳制品,因此患兒只要補充相應的維生素D和乳制品,就能對佝僂病進行預防,不用再對鈣劑進行補充。嬰兒對維生素D補充最佳的方式是曬太陽,太陽光中含有紫外線,嬰兒照射后會將其皮膚含有的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膽骨化醇,這就是內源性維生素D3,維生素D3經過肝臟轉化變為25-羥膽骨化醇,其具有防治佝僂病的效果[7]。由于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不能穿透玻璃和衣服,因此要讓嬰兒在戶外照射太陽。
綜上所述,鉬靶X線手腕部檢查能夠清晰顯示骨細微結構,其分辨率較高,且誤差較小,可準確反映骨骼的病理變化程度,對于嬰幼兒佝僂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結合年齡、發病季節、用藥史、陽光接觸情況及生化指標檢查等可準確診斷。
[1] 霍忠陟,霍雨佳.嬰幼兒佝僂病的X線診斷[J].黑龍江醫學,2008,32(5):397.
[2] 楊建樹.0~12個月嬰兒315例佝僂病X線診斷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7):113.
[3] 吳美芳.0~3歲嬰幼兒佝僂病X線診斷影像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1):256.
[4] 黃開明,楊波.嬰幼兒佝僂病早期骨堿性磷酸酶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0):62-63.
[5] 楊曉紅.小兒佝僂病患病情況調查及預防措施治療總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5):215-216.
[6] 羅榜柱.貴港市城區學齡前兒童佝僂病后遺癥狀況調查[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9):155.
[7] 羅光全.3~12個月嬰兒骨源性堿性磷酸酶檢測佝僂病325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1):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22
遼寧 114001 鞍山市婦幼保健所放射線科 (邵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