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發
60例臨床不合格血液常規檢驗標本分析
王春發
目的 通過常規臨床血液檢驗對不合格血液標本進行分析。方法 對60例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樣本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凝血因素是導致血液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達到36例(占60.0%),同時導致血液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還包括溶血8例(13.3%)、藥物影響10例(16.7%)、樣本延遲送檢6例(10.0%),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血液常規檢驗過程中,臨床醫護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降低不合格因素的發生率,才能確保檢驗結果可靠性,為患者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血液;常規檢驗;標本采集
目前,隨著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很多臨床疾病診治中均運用各種檢驗手段獲得準確的疾病信息,為患者疾病診斷、治療提供了精確、高效的臨床依據[1-2]。血液常規檢驗是臨床最基本、最常見的檢測項目。經血液常規檢驗能夠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3-4]。但因各種原因導致檢測血液樣本出現不合格,影響檢驗結果。本研選取60例不合格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江西省會昌縣中醫院檢驗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樣本,所有樣本均送至血液檢驗室進行檢驗。
1.2 檢驗設備 選擇BC51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對血液樣本進行分析;檢驗期間觀察并統計分析不合格血液檢測標本數量,并根據導致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進行分類分析。
1.3 標本采集
1.3.1 靜脈采血法。該方法主要是選用體表的淺靜脈,一般以肘中靜脈和肘前靜脈為主。采血前取患者仰臥,找到明顯的充盈血管后進行穿刺。但需注意的是,采血時不能通過靜脈留置導管,主要因該方法采集血液標本易產生凝塊。選用真空采血管采血為宜。
1.3.2 皮膚采血法。該方法較為常見,為毛細血管采集法。醫護人員在采血前用乙醇和碘進行消毒后,按住采血部位,垂直進針約2mm,將可能混有組織液的第1滴血拭去。采集完成后,用按壓法進行止血。
60例血液檢測標本不合格為凝血因素造成血液標本不合格所占比例最高,其中標本凝固未15例(占25.0%),抗凝劑使用不當為21例(占35.0%),占總標本的60.0%。此外,溶血、藥物影響及樣本延遲送檢也會導致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其中溶血8例(13.3%)、藥物影響10例(16.7%)、樣本延遲送檢6例(10.0%),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對60例患者血液常規檢驗不合格資料進行分析,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具體如下。
3.1 標本凝固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液樣本出現標本凝固現象共15例(25.0%)。因凝血因子參與了蛋白質水解過程,通常血液發生凝固后會變成固體狀態,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也會逐漸變成不溶的纖維蛋白,因此無法進行血常規檢查。導致血液樣本凝固的原因較多,如采血的針頭太細、采血管的導管內壁粗糙、采血時未進行無菌操作、穿刺不順利采血時間過長等,這些因素均可能導致血液凝固[5]。
3.2 抗凝劑使用不當 為使采集的血液樣本不被凝固,在血液采集試管中一般都含有一定計量的抗凝劑,血液與抗凝劑達到一定比例會起到抗凝作用。抗凝劑是采用科學方法將血液中的一些凝血因子去除掉,防止血液凝固[6]。本研究中,因抗凝劑使用不當導致血液標本不合格有21例(35.0%),在眾多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
3.3 樣本送檢時間過長 通常情況下,血液樣本必須在2h內送檢,若血液樣本為急診,應該立即及時送檢。在檢測血液樣本過程中,若時間延遲會導致血液中很多成分發生變化,如降低血細胞數量,血小板易破碎等。本研究中,因樣本送檢時間過長而導致血液常規檢驗不合格患者有6例(10.0%),送檢時間超過2h,經檢驗發現血小板和紅細胞,白細胞均比常規值低,因此檢驗結果為不合格。
3.4 藥物影響 患者在血液檢驗前服用其他藥物,會導致檢驗結果出現異常。由于藥物中含有不同成分,故作用機制不同,且對血液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服用氯霉素、博來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會減少血液中的紅血胞,一些利尿藥會使人體內的血細胞成分增加[7]。本研究中,血液樣本受到藥物的影響共10例(16.7%)。其中,血液樣本檢測紅細胞減少現象有3例,白細胞數量過高者7例。
3.5 溶血 血液檢驗樣本出現溶血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當紅細胞破裂后,會從細紅胞中流出血紅蛋白,并且會被溶解掉。由于紅細胞內外不一樣的物質成分造成檢測結果出現誤差。出現溶血現象主要原因為:醫護人員在采血時靜脈穿刺處消毒液未干;采集血液時由于使用止血帶時間太長或血帶扎太緊;采血時針尖定位不準確;采血針頭過小而導致血流不暢;采血管內無真空等[8]。這些因素均可能對血液樣本造成溶血,影響到血液常規檢查。本研究中,血液樣本出現溶血有8例(13.3%)。本研究認為在血液采集時應采集毛細血管、微動脈、微靜脈的混合血液,通常采集時選擇患者手指的無名指內側部位[4]。
本研究60例血液樣本檢驗不合格者多與凝血因素有關,導致標本凝固,同時溶血、藥物影響及樣本延遲送檢也會導致血液樣本檢驗不合格。對此,為確保臨床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降低不合格因素發生率,本研究認為臨床醫護人員在血液檢驗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同時,建議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以此來確保血液檢驗結果可靠,誤差較少,提高檢驗的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患者病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1] 孫媛媛.彩色模塊式檢驗項目一覽表在臨床血液標本采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4):356-358.
[2] 郭中清.55例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2,6(7):29-31.
[3] 齊虎成.臨床血液標本的檢驗誤差原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0):2498-2502.
[4] 葛秀潔,李靜.采集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0):1137.
[5] 柴震,申曉芬.血液采集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2):390-391.
[6] 陳湘艷,段惠麗,熊艷.50份血液檢驗標本誤差的原因分析[J].北方藥學,2012,9(2):84.
[7] 工維.不合格血液標本原因分析及對策[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8):879-880.
[8] 陳霞,劉明軍.如何解決臨床檢驗工作中的常見問題[J].中外醫療,2010(28):206-2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45
江西 342600 江西省會昌縣中醫院 (王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