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 添
進入新的一年,1月1號開始,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規定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這也成為我國施行“限塑令”6年以來,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從“限塑”到“禁塑”,新規在當地引發了廣泛熱議和關注。專家表示,雖然“禁塑令”更為嚴厲地控制不合格塑料袋的流通,但替代品能否達到預期效果,能否被公眾接受,得到普遍推廣都是未知數,需要時間來檢驗。
為了限制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份被稱為“限塑令”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基于先前的“限塑令”,2014年10月28日,吉林省“禁塑”動員大會暨產需銜接電視電話會議在長春舉行。2014年11月3日,吉林省發展改革委向澎湃新聞提供的會議記錄顯示,2015年1月1日,吉林省將在全省行政區域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這也讓吉林省成為全國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
“此次‘禁塑令’是一次非常積極的嘗試。”磐石環境與能源研究所副主任毛達如是說,“其實在2008年開始實施‘限塑令’的時候,我國的‘限塑’理念是居國際前列的。但是由于政策的落實和實施效果不佳,而且其他國家也陸續制定了更為嚴格且實施效果更好的‘限塑令’,使得我國在國際上的‘限塑’地位一落千丈。”
有觀點認為,6年來,“限塑令”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報道并不少見,市場上免費塑料袋依然用得歡,“限塑令”幾乎成了一紙空文。吉林省將“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效果有待觀察。
“其實如果從總體來看,‘限塑令’是有一定效果的。”毛達告訴筆者。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李靜曾在2013年透露,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袋使用量累計減少670億個,累計減少塑料消耗100萬噸,相當于節約石油約600萬噸,減少CO2排放約2000萬噸。毛達表示,其實很多對塑料袋進行收費的場所,其使用量的確是在降低的。“但是,由于政策制定實施后,沒有進行實施結果檢測,也沒有跟上形勢的變化進一步完善,例如許多廠家將市場定位在街邊精品店、奶茶店、服裝店、報攤等‘限塑’的‘灰色地帶’,導致了‘限塑’效果的減退。”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超市雖不提供免費塑料袋,但是在蔬果稱重區的塑料袋是不收費的。“我們現在有專人負責給顧客發袋子,一種水果給一個袋子,但是人多的時候,我們忙不過來,不少顧客就一下扯下好幾個袋子拿走去裝別的商品,防不勝防。”超市售貨員無奈地表示。而在收銀臺,筆者也發現,很多顧客都不會隨身攜帶塑料袋。“知道塑料袋有危害,但是忘了帶,買的東西總不能都抱回家吧。”顧客說。
而近年流行的餐館外賣也為節省成本,超薄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就成為餐館的第一選擇。“成本太高,小本生意本來就不賺錢,再換成環保塑料袋和餐盒就賠本了。”餐館老板同樣也很無奈。
如何使“限塑”到“禁塑”能更好的發揮長期效應,這是我們應該共同思考的一個話題。中國包裝聯合會紙制品包裝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劉壽生對筆者表示,相對于“限塑令”,“禁塑令”的實施難度更大:“一是沒有合適的替代品,二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合理的回收系統。”他認為,有些發達國家在回收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其實從‘限塑令’在全國實施的效果來看,我認為‘禁塑令’的前景不太樂觀。”毛達認為,政策的執行還需配套的措施支撐,單靠行政規范也不夠,還需要環保組織、公益團體的積極參與和推動。“而且此次‘禁塑令’還鼓勵其他材質的一次性購物袋,從生命周期的角度講,不管能否降解,一次性產品都是對資源的浪費。”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吉林省的“禁塑令”嘗試取得成功,很有可能得到其他省份的復制。劉壽生也贊同這種說法,他對筆者說:“我覺得應該推廣這一政策,尤其是要提高公眾的素質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如果吉林省周邊的省市區也逐步推行‘禁塑令’,效果可能會更好。但是要考慮現有生產企業的生產裝備問題,他們的裝備如果進入了國家淘汰產能設備目錄,那么就會倒逼他們去生產可替代塑料袋的產品。”另外,一定要重視后續的替代產品。“特別要重視替代品的產能問題,要確保不合格的產品停售后,替代產品可以馬上跟上,這樣才能在‘禁塑令’實施的時候少些‘糾結’。”
“還有,宣傳塑料袋的危害也是非常必要的。”毛達補充說。由于傳統的生活習慣很難快速改變,“限塑”就是“賣塑”,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簡單認知。至于袋子是否達到相應厚度,袋子上標沒標“食品用”,有沒有承重量,人們并不關心,也無從查證。“塑料污染可存留上百年才能被土地分解”的科普知識已夠普及,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籃子,這些口號提倡多年卻仍然停在“口號”層面。“應該在消費場所實時提醒消費者,為何限制購買塑料袋,為何要‘禁塑’,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禁塑令’能否被公眾接受,能否普遍推廣都是未知數,相關效果需要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