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官士(納愛斯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麗水 323000)
影響透明皂質量的主要因素
陳官士(納愛斯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麗水 323000)
近幾年,透明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了越來越多的使用,相對于普通香皂,透明皂具有溶解度高、可塑性好、泡沫量大以及護膚養顏等諸多優勢。為此,本文結合透明皂的特點,論述了透明皂的晶型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影響透明皂質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促進透明皂質量的提升。
透明皂;質量;主要因素
當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透明皂呈現出取代香皂的趨勢。究其原因,相對于普通香皂,透明皂具有溶解度高、可塑性好、泡沫量大以及護膚養顏等諸多優勢,此外,透明皂還具有色彩光澤的外觀,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社會對于透明皂需求量與日俱增的同時,不僅要求廠家提高透明皂的產量,而且對透明皂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討影響透明皂質量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有鑒于此,本文將從透明皂的晶型特征著手,通過透明皂生產環節的反復試驗,進而發現對透明皂質量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
透明皂在洗滌劑品種中,可以歸為肥皂類的產品,高級脂肪酸鈉、溶劑以及填料是透明皂的主要組成成分。在對透明皂進行X射線試驗測定后,發現其晶相結構含有α、β、δ、w等四種。其中β相可以短間距離大致為2.75埃,具有30毫米的衍射環,w相的短間距離則為2.95埃,衍射環大約為31毫米。雖然透明皂和肥皂只在β相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卻在物理化學性能上體現出很大的差異。一旦將β型晶相的透明皂放在玻璃瓶中,并且將溫度加熱到88度,然后取出透明皂,讓其在室溫下緩慢冷卻,透明皂表面的光澤將會褪去,進而成為不透明皂。同樣的原理,我們也可以依據以上透明皂的組成原料,把熱皂基料置于室溫下,不實行攪拌處理,則會得到和以上外觀近似的肥皂。該實驗表明了,當β型晶相的透明皂經過加熱處理后,然后逐漸冷卻,該肥皂的相會發生變化,導致其外觀和物化性能都出現一定變化。由于透明皂的宏觀性質受到物質微觀結構的制約,那么對于透明皂的晶體結構來說,高級脂肪酸鈉下的皂分子和含溶劑的物質結構可以組成透明的結晶,該結晶可以成固態或液態。由于透明皂結晶具有十分微小、排列有序的特點,不會受到光線穿過的擾亂,因此在肉眼下會呈現出透明的狀態。由此可見,β相晶型和其小顆粒的結構決定著透明皂的透光特性。在此基礎上,對于優質透明皂的制備質量影響因素來說,必須重視對β相晶型進行控制。
2.1 油脂配比對晶相和透明度的影響
在透明皂制備所需的動植物油脂中,主要包含牛羊油、椰(文章題目:影響透明皂質量的主要因素)子油或者棕櫚仁油等。實驗表明,提高長鏈的飽和酸的使用量不僅有助于透明皂硬度的提升,還助于β相晶型的構成。不過,過多增加飽和酸用量會降低透明皂的可塑性。其中,當十二烷酸或者十八烯酸的比重增加時,透明皂的透明度會提高,但是比重增加過大時,會引起皂表面變黏。因此,只有合理配比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才能生產出軟硬適度的皂,并且不會對其可塑性和透明度造成不利影響。經過實驗,本文認為以3.2∶2.1來處理飽和脂肪皂與不飽和脂肪皂可以生產出最佳效果的透明皂,并且將混合脂肪酸的凝固點控制在36到38度之間。
2.2 皂化的影響
NaOH堿溶液會和油脂發生反應,進而生產出高級脂肪酸和甘油,該過程稱為皂化過程,并對透明皂的泡沫量和透明度造成直接影響。因此,皂化過程一定要適中。當皂化過度時,皂膠液會形成塊狀,造成塊狀物進入到透明皂,降低了產品的質量;但是當皂化不夠時,沒有完全皂化的油脂也會進入到皂體中,進而降低透明皂的溶解度、硬度以及泡沫量。實驗還表明,當皂化溫度過高時,會產生溢鍋情況,不利于透明皂的正常光澤,皂化溫度過低則會導致反應不完全。因此,皂化溫度最好控制在70~85℃之間,皂化時間盡量不要超過1小時。
2.3 皂體中水分含量的影響
皂體中的水分含量也是透明皂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其影響主要來源于油脂在皂化中會產生不少脂肪酸鈉水合物,這些大分子水合物會破壞β相晶型結構,進而降低透明皂的透明度。所以,可以采用增加甘油、結晶糖和乙醇物料的方法,來破壞上述脂肪酸納水合物大分子的結構,為β相晶型形成創造有利環境。本次實驗表明,當結晶糖在8%~10%,甘油為5%~10%時,透明皂中水含量不會對其透明度造成影響,如果水分含量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到透明皂的透明度。
2.4 成型溫度的影響
對于透明皂的質量來說,成型溫度也起到重要影響。因為皂膠如果是經過自然冷卻的話,其透明性會較低,但是把皂膠迅速冷卻的話,就可以生產出表明光澤、透明度和硬度都較高的透明皂。這是因為自然冷卻下,皂膠表面冷卻速度和內部冷卻速度不同,從而影響到結晶排列的整齊性。所以,在皂膠冷卻時,將溫度控制的越低,透明皂的冷卻速度就會越快,進而質量也相對更高。
[1]呂也博.肥皂生產基本知識[M].輕工業出版社,2010.
[2]李榮華.影響透明皂質量的主要因素[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