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玉蓉 金玉華 沈莉蘊 蔡華杰 方寧遠
臨床實習帶教中多管齊下地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法律意識
翁玉蓉 金玉華 沈莉蘊 蔡華杰 方寧遠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正面臨困境,醫患關系緊張,醫療事故、醫療糾紛時有發生,有的甚至發生在臨床實習活動中。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如何既能保證實習效果,又能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臨床帶教工作中多管齊下、有的放矢地培養和提高臨床醫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利于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
臨床帶教;醫學生;法律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法制建設逐步健全,《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的頒布和實施,將醫療實踐納入了法制化軌道,醫療衛生單位及公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正面臨困境,醫患關系緊張,醫療事故、醫療糾紛時有發生,部分發生在低年資住院醫師,有的甚至發生在臨床實習活動中[1]。因此,臨床實習帶教中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臨床實習是理論到實踐的過渡,也是醫學生向臨床醫師轉化的必經之路。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專注于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但缺乏對臨床法律法規教育的足夠重視[2]。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由于醫學生沒有執業醫師證,臨床經驗尚欠缺,尤其是與自己職業密切相關的執業法律知識的貧乏,極易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如何在保證實習效果的前提下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臨床實習帶教中多管齊下、有的放矢地培養和加強醫學生的臨床法律意識,對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具有深遠意義。
實踐教學中,帶教老師不僅要進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和指導,更要起到為人師表、予法于教的示范作用,不斷培養和加強醫學生的臨床法律意識。現行的教師資格制度下,臨床帶教老師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帶教老師缺乏帶教經驗,缺乏醫療、教學過程中處理醫患矛盾、醫療糾紛的能力。有醫學專家建議,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發展快速,應及時出臺并不斷完善關于醫學臨床教學及教師資格的分類、認定標準的法律法規[2]。
臨床帶教老師的法律意識的強弱對實習生的影響很大。帶教老師是臨床實習生向醫生角色轉變所接觸的第一人,只有提高帶教老師自己的法律水平才能滿足他們闡述和解決臨床法律問題的需要,才能滿足醫學生掌握臨床法律知識的需求。在臨床帶教中,帶教老師應始終將教學行為與法律法規相結合,時刻秉持寓法于教的教學信念,幫助醫學生形成認真、嚴謹、規范、負責的法律態度,讓醫學生在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前就具備健康的法律心理。醫療單位作為帶教老師的堅強后盾,要不斷加強帶教老師的法律意識教育,加強臨床見習管理,以確保臨床帶教工作安全、有序、有效地進行。
法律規范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臨床帶教中應將法制教育與醫學生的特點和醫學專業教育相結合,這樣才會有更強的針對性。
將法律意識融入病史采集。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首先面臨病史采集。臨床病史的采集要求及時、規范、準確、完整;針對不同對象(性別、年齡、生活背景、疾病狀態)要采用不同的問診方法;問診要口語話,盡可能避免使用枯燥晦澀的醫學術語。帶教老師要及時點評,幫助醫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問診的藝術性。
將法律意識融入病歷書寫。病歷是醫療行為的唯一載體,在司法審判中,病歷是證明醫療行為正確與否的主要證據[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進一步從法律高度論證了病歷書寫與保存的重要性。在實習過程中,很多醫學生存在重臨床技能、輕病歷書寫的現象。帶教老師要培養臨床醫學生依法行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要讓他們在病史記錄時掌握規范性、系統性,記錄內容要真實全面、前后一致,要抓住重點,不要機械地照搬教科書,要運用醫學術語,避免無關緊要的口頭語等[4]。帶教老師要定期檢查并考核病歷書寫,必須使實習生正確審視病歷的功能、作用、社會價值和法律意義,充分認識書寫病歷的重要性[5]。
將法律意識融入教學查房。教學查房是提高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在臨床帶教時,選擇合適的帶教對象是首要任務。在示教前,要充分告知并完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的同意。在示教中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檢查動作輕柔、準確、快速。在患者或親屬在場的情況下,對有可能導致醫療糾紛的話不說,有可能導致醫療糾紛的事不做,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在示教后,應對患者及家屬表示感謝。帶教老師要時刻將法律意識融入帶教示教的每個環節。
將法律意識融入臨床技術操作實踐。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醫學生只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學以致用,提高對疾病的認識。進入臨床,醫學生往往對臨床診療,特別是診療技術操作興趣濃厚。但醫學生因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而不能獨立從事醫療活動,所有的醫療行為必須在帶教老師的督導下進行,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合法性、科學性。帶教老師要規范自己的醫療行為,系統帶教,讓醫學生做到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勤于動口、善于動手,將自己投身于實踐活動中。
將法律意識融入醫患溝通。真誠的醫患關系、有效的醫患溝通是醫學活動人性化的具體體現[1]。醫務人員的溝通能力、服務態度對于醫療服務水平和預期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臨床實習生往往年齡偏小,思想不夠成熟,醫患關系意識淡薄,醫患關系處理能力欠缺,只對診療疾病感興趣,而對患者缺乏人文關懷、疏于情感交流,溝通過程中也不太注重技巧[6],因此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也不利于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施。同時患者及家屬對于實習醫師的診療水平也存在顧慮。因此,帶教老師應讓醫學生了解、尊重并保障患者的自主權利,鼓勵他們與患者進行溝通,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克服他們不敢與患者交談的心理。同時對患者應進行細致的解釋,要及時處理患者反映的問題,提高患者對實習生的信任感,從側面提高實習生的醫患溝通能力[7]。
多樣化、先進、創新的教學手段在臨床帶教中必不可少,帶教老師要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采用PBL教學方法,盡可能地開展專題討論、案件分析、觀看錄像和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的輔助教學手段,并定期舉辦醫療糾紛典型案例的講座。臨床帶教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成法律思維的習慣,以提升他們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應用多媒體進行臨床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將一部分原來不易描述清楚,且臨床上不易看到甚至看不到的過程細致、生動地表現出來,使醫學生能夠清晰并輕松地掌握。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了醫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還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解決了一大部分以往臨床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通過多媒體教學,引入典型的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案例,進行學習、分析和討論,舉一反三,讓醫學生深刻認識到依法行醫的重要性。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在醫學院校已廣為采用該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但教案多以臨床專業案例為主,少部分涉及人文關懷,罕見采用該教學方法進行醫療法律法規培訓。廣東醫學院附屬陳星海醫院外科學教研室對2010、2011年臨床實習生實施了結合案例的PBL教學,并對128名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方法對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執業法律意識有幫助。結合案例的PBL教學通過真實的臨床案例和典型的社會醫療事件,突出以案說法,讓醫學生在認真學習、反復思考、積極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結合案例加深對《執業醫師法》、《侵權責任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的理解,并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培養學生依法從醫的法律意識[8]。
在臨床帶教中,不僅要培養醫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保證他們的臨床實習效果,還要培養他們的法律思維,加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帶教老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在傳授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時刻秉持寓法于教的教學態度,為人師表、多管齊下、言傳身教,這樣才能培養出知法守法、仁心仁術的優秀醫學人才,才能有效地維護醫患雙方的權益,預防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發生,促進醫學科學健康和諧發展。
[1] 陳凌,沈柱,伍津津,等.加強醫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促進醫學秩序和諧發展西北醫學教育,2008,16(2):223-224.
[2] 祖勤.醫學生臨床實習中加強法制觀念與實踐能力的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3):234-236.
[3] 賈渝躍,覃世文.在提高醫學生臨床實習質量的同時加強法律意識[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5,3(5):439-440.
[4] 楊洪濤,鄒英,張勇,等.淺析影響電子病歷質量的因素與對策[J].重慶醫學,2007,36(2):101.
[5] 趙小龍,石永芳.影響電子病歷質量的因素與對策[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11):1643-1644.
[6] 田野,肖荊,杜林棟.在臨床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醫患關系意識及重要性[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2):170.
[7] 錢東陽,白波,嚴廣斌,等.臨床教學中如何培養醫學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探索和思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5):686-687.
[8] 黃順壇,蔡雪,唐順利,等.外科學臨床實習應用PBL教學培養醫學生法律意識[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3):278-27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110
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老年病科教研室 (翁玉蓉 金玉華 沈莉蘊 蔡華杰 方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