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然 陳冬生(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29)
淺談美國企業與高校間養老保險的接續
龐然 陳冬生(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29)
美國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是目前世界各國中一種比較成功的、適當而穩妥的模式。這種模式也極大方便了不同行業間人才的流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對美國社會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對美國養老保險體系概況、美國高校和企業養老保險相關規定以及校企之間人員流動時養老保險接續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以為我國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供參考。
養老保險;校企流動;保險接續
“老有所養”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之一,中國人這樣,美國人亦然。但二者之間存在著觀念上的不同,中國傳統上有“養兒防老”說法,而美國的養老責任則由政府、社會和個人等多方面共同承擔,其在養老方面,社會保障體系與社會養老機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美國社會養老金體系初步成為一個非常完備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由于體制的完善和社會化程度很高,在政府與私營企業間頻繁跳槽的人的養老金會依照規定分別領取,不致為養老金的接續擔憂,方便了人才的流動。
美國的養老金計劃由于起步較早,體系比較完善,是一個相對完備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其現有的養老金計劃主要分為三大板塊,亦被稱作三大支柱[1],分別是政府強制性養老金計劃、雇主養老金計劃和個人儲蓄養老金計劃。
第一支柱是強制性養老計劃,又稱為社會保障養老金計劃、公共養老金計劃或社會安全金計劃,是一種普及全美國公民的養老金計劃,目前大約覆蓋96%的職工[2]。社會保障法案于1935年獲得通過[3],在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在美國,所有公民都會有一個類似于我國居民身份證的“社會安全號”,這個號碼對應著自己的社會安全金(簡稱社安金)。
社安金的來源是稅收。由于是政府強制性的養老金計劃,所以社會保障稅的征收也是全國強制性統籌,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比例各為 50%,這是雇主和雇員的法定義務。雇員所繳納的比例一般是工資的6.2%。社安金體系的覆蓋面相當廣泛,不僅覆蓋公司或機構的雇員,也包括了各種形式的自雇用人員,自雇用人員既是雇員又是雇主,所以要負擔所有的社會保障稅。
社安金的領取資格采用積分制,又叫積點制。年收入1160美元(稅后)可以積1點,每年最多積4點。待積滿40點后,方能符合領取養老金的條件。積點的時間可以不連續,積滿為止。社安金領取的額度,取決于個人收入的多少,也就是繳稅額度的多少。其計算方式可參考下述個例:
以一個年薪7.5萬美元的人在66歲半領取社安金為例。美國社安金的計算有一個模式,即按月工資收入加上兩個計算點來計算,第一個計算點為680美元,第二個計算點為4100美元,年薪75000美元的人月工資為6250美元,退休后每月可領取的社安金計算公式如下,因此,一年可領取的社安金為23520美元[4]。 90%(680)+32%(4100-680)+15%(6250-4100)=1960美元
政府強制性養老金計劃對受益資格也作了規定,對年齡的要求為 65 歲,如果想在 65歲之前領取,只能領取全額的一定比例,并且最早也不能在 62歲之前領取。如果積不滿40積點,是沒有資格拿到社安系統的退休金的。按照美國社安局的規定,美國公民只要符合領取社安金的資格,在美國之外的大部分國家定居,即使沒了綠卡,也可以繼續接到美國社安局寄給的退休金。只不過領取時,除了在加拿大、英國、日本等10個國家領取不需要繳納美國的聯邦稅外,在其他國家領取時,均須抽出30%付聯邦稅[5]。
第二支柱被稱為雇主養老金計劃,它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第一支柱,最新統計表明[6],45.1%的退休收入來源于雇主提供的私人養老金。又包括私人養老金計劃和公共部門養老金計劃兩個部分。后者是指是指聯邦政府、州以及地方政府為其公務員定制的養老金計劃,這一養老金計劃類似于我國一直采用的行政、衛生、教育及企事業單位養老金計劃。這里講的第二支柱主要是指私人養老金計劃,它包括:繳費確定計劃或稱投入式退休金體系(defined contribution,簡稱DC)和待遇確定計劃或稱福利式退休金體系(defined benefit,簡稱DB)。
繳費確定計劃(DC)是指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一定比例的費用而形成的養老金帳戶,最后雇員所獲取養老金的多少取決于繳費年限的長短、繳費數量的多少和投資收益的高低。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有401(K)計劃(美國1978年《國內稅收法》新增的第401條k項條款的規定,是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403B計劃(教育機構或者非營利組織雇員的退休計劃)、457計劃(適用于州和地方政府的雇員以及非營利性組織雇員的退休金計劃)等,其中以401(K)最為廣泛。此項計劃加上個人儲蓄計劃的總額,在當前已達9萬億[7]。
待遇確定計劃(DB)是指繳費并不確定,雇員在退休時所獲的待遇是確定的養老金計劃。這種養老金計劃不實行個人帳戶制度。一般情況下雇員不繳費,繳費額全部由雇主承擔。這種養老金制度與我國目前仍然實行的退休時按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養老金的辦法,有相似之處。
第三支柱是指個人儲蓄養老金計劃,即為個人退休賬戶養老金,是由聯邦政府提供稅收優惠、個人自愿參加的養老金計劃,是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有力補充。按照美國現行法律的規定,所有70歲以下且有收入者均可開設個人退休金賬戶(IRA)。在美國有許多個人退休儲蓄計劃都可以享受免稅的優惠,諸如包括個人退休賬戶(IRAs),羅斯個人退休賬戶(Roth IRAs),簡單個人退休賬戶(Simple IRAs),SEP-個人退休賬戶(SEP-IRAs)和基奧計劃(Keoghs)。
這三大支柱實現了政府保障與雇主保障、個人保障的有機結合,擁有聯邦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強大的資本市場的支撐,逐步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完備的養老保障體系。
美國企業員工的養老金分別由前述三大支柱組成,隨著美國企業養老金計劃體制的蓬勃發展,原來在企業員工養老計劃中占據主導的待遇確定計劃(DB)不斷衰敗,其地位漸為繳費確定計劃(DC)所取代。其中,以401(K)計劃最為盛行[8]。
401(K)計劃也稱401(K)條款,401(K)計劃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是國諸多雇主首選的社會保障計劃,尤其適用于私人盈利性公司。按該計劃,企業為員工設立專門的401(K)賬戶,員工每月從其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一般是5%)的資金存入養老金賬戶,而企業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通常不能超過員工存入的數額,偶有例外)往這一賬戶存入相應資金。與此同時,企業向員工提供3到4種不同的證券組合投資計劃。員工可任選一種進行投資。員工退休時,可以選擇一次性領取、分期領取和轉為存款等方式使用其投資所得。需要指出的是,員工的繳費和投資收益都是免稅的,只在領取時征收個人所得稅。
401(K)計劃對養老金的領取條件做了限制:年滿59.5歲;死亡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發生大于年收入7.5%的醫療費用;55歲以后離職、下崗、被解雇或提前退休。一旦提前取款,將被征收懲罰性稅款,但允許借款和困難取款。雇員在年滿70.5歲時,必須開始從個人賬戶中取款,否則將對應取款額征稅50%,這一規定旨在刺激退休者的當期消費,避免社會落入消費不足的陷阱。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401(K)計劃受《雇員離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和《國內稅收法》兩個法規的監管。
美國高校的教師養老金體系同樣也是由此三大支柱組成:聯邦的強制性社會保障計劃,原則上無論是公立高校還是私立高校的雇員都應該參加,退休時獲得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退休收入,由高校作為雇主提供的養老金計劃,以及個人儲蓄計劃。
與美國大多數的企業不同,美國高校提供的養老金計劃多以待遇確定型計劃(DB)為主。除了待遇確定型計劃,高校有時還會提供綜合以上兩種類型的混合計劃供教師選擇,如加州大學系統。此外,公立和私立高校提供的養老計劃類型也有著顯著的不同。私立大學越來越多采用繳費確定型計劃,而公立高校在收益確定型計劃、混合計劃中所占比例比私立高校更高。
大部分的高校將年薪的10%作為全職教師年薪的機構繳費率。公立高校一般不要求教職員工繳納任何費用便提供繳費確定型計劃(即最低要求繳費率為零,如加州大學系統)。然而,也有部分高校要求教師的最低繳費率為年薪的3%甚至更多[2]。典型的待遇確定型養老金計劃的年度養老金計算公式為:教師的工齡×教師最后平均工資×相應的養老金系數。在提供該項計劃的高校中,教師的年度養老金系數根據高校不同而不同,一般介于1%~2.5%之間,最常見的系數為2%,其次為2.5%(如加州大學系統)。至于最后平均工資,可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但一般都是指教師退休前最后3年的平均工資,或是最高的3年工資的平均數。
在美國的養老金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由于第一部分為社會保障養老金計劃是強制性的,無論當事人更換到什么性質的工作,都不會改變;第三部分個人儲蓄養老金計劃(個人退休賬戶養老金)是個人自愿選擇參加的養老金計劃,也不會受工作的變動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對于這兩個部分來說,不存在什么接續的問題,只需按規定繼續繳納即可。唯一會受到工作單位性質變化影響的是第二部分,即雇主養老金計劃。
企業到高校。如果離開公司到高校工作,對于在原公司的雇主養老金計劃的處理一般有三種方式(以應用最為廣泛的401(K)計劃為例)。若高校有401(K)計劃,那么就可以選擇將原來的資金直接轉移至新的賬號中。若高校沒有401(K)的選擇,那么就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方式是放在原來公司不動,優點是省心省力,待到可以支取的年齡直接領取相應額度的養老金;而前提條件是個人帳上的錢要高于5000美金 (有些公司要求更高),否則,公司會主動讓轉走,因為公司會向401(K)公司按人頭支付行政管理費。當然,這種處理方式也有其缺點,最突出的是自此以后個人將無法控制這筆資金,無論是回報很差,亦或是收費很高,即便是想將這筆錢作為子女的教育基金,也會受到諸如貸款額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再有如果資金額度大,將來想讓子女繼承時將會繳納一筆高額的所得稅[7]。第二種方式就是把自己的401(K)轉出來變成IRA(個人退休賬戶),好處在于可以自己選擇公司、投資組合,同時也解決了第一種處理方式造成的缺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一般的公司會要求雇員在企業服務滿足一定的時限,如果在尚未到達這一時限前離職,雇員只可以將自己所交部分的401(K)計劃中的金額轉到自己的個人退休賬戶(IRA)中,公司配套繳納的部分會被收回。
進入高校之后,一般在三個月之內(一般不超過半年),學校會規定雇員必須選擇一個養老金項目。比如加州大學系統,他們會提出一個組合,既包括一個必選項(UC Retirement Plan), 也包括三個自選項。新加入的教師可以從三個自選項中選擇一項或多項,同必選項一起形成一個待遇確定養老金計劃(DB)組合。退休時,按設定的金額每月(或一次性)領取養老金。
高校至企業。這種情況相對要簡單一些,學校的待遇確定型養老金計劃一般仍然生效,前提條件是雇員要在高校服務滿足一定的期限(加州大學系統為五年)。等到退休時,學校仍然按照前述的待遇確定養老金計劃計算公式每月獲取退休金。企業方面按照企業的規定參加提供的雇主養老金計劃。社會保障養老金計劃和個人儲蓄養老金計劃不受影響。
此外,美國也不存在所謂的斷繳問題,因為他們繳多少算多少,不繳則記為零。這方面的制度和中國不同,在我國,斷繳或繳納養老金沒有達規定限額視為欠繳,不計入個人帳戶,以后繳納的保險金采取向前滾動計帳即繳費先補繳以前欠繳費用及利息后,剩余部分作為當月繳費。一般要求對斷繳部分金額進行補繳(包括斷繳部分費用的利息和滯納金等)后方能領養老金[9]。
美國的養老保險的接續有著良好的制度基礎,龐大的信息庫也簡化了轉接難度,這一點可以從高校教師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方面可以得到直觀體現。這種完全對接的模式很好地保障了人員可以在不同的部門自由進出[10]。這些完善的做法,對目前我國積極推動養老金并軌改革,構建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有著積極的參考意義。
[1]孫祿杰.淺析美國養老金計劃[OL].中國科技論述在線.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511-95.
[2]魏建國.美國高校教師養老金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3, 24:
[3]Peter.Diamond, Jonathan Gruber.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M]. USA,p437 - 473
[4]高連奎.世界如此危機[M].上海,2013.
[5]扁舟子.美國退休金.網絡博客.
[6]Michael A. McCarthy. Political Mediation and American Old-Age Security Exceptionalism[J]. Work and Occupations. 2014,. 41(2): 175-209.
[7]Stewart E. Sterk, Melane B. Leslie Accidental Inheritance: Retirement Accounts and The Hidden Law of Succession[J].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14, 89:53.
[8]林羿.美國企業養老金概述[J]. 社會保障問題研究,2003,01.
[9]中美養老金制度12項內容全對比.百度文庫.
[10] 盛曉潔.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模式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10.
龐然(1973-),博士,副研究員。北京化工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主要研究領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