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樹
(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人民醫院放射科 云南 昆明 650600)
肝臟囊性占位通常是由囊性腫瘤、炎性囊性病變或寄生蟲性囊性病變所引起的,臨床治療的基礎就是準確的診斷[1]。而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式包括了螺旋CT和核磁共振檢查[2]。本研究對肝臟囊性占位患者進行了以上兩種方式的診斷,旨在分析二者的診斷價值及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肝臟囊性占位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在22歲-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1±10.9)歲。60例患者中有2例為肝包蟲囊腫,21例為肝臟轉移瘤,24例為肝膿腫,13例為肝臟發育性囊性病變。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進行螺旋CT檢查。使用Philips掃描儀,設置間距為7mm左右,層厚為7mm左右,掃描范圍為右側膈頂到肝臟下緣,造影劑為碘海醇非離子型,劑量為100mL,控制流量3mL/s,之后動態增強,并對肝臟進行延遲掃描。
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的掃描儀為Neusoft NSM-P035,常規序列包括T1WI、T1WI增強、T2WI、加壓脂。掃描的范圍與螺旋CT檢查一樣,并根據診斷的需要對具體的方位圖像進行選擇。造影劑為釓噴酸葡胺,對患者囊性病變的部位、大小、形態、密度、信號、囊壁結節、包膜是否出現等進行細致觀察。
2.1 螺旋CT檢查。2例肝包蟲囊腫患者顯示明顯的囊性占位,囊壁較厚,且密度不均,患者表現為單個子囊或者多個子囊;21例肝臟轉移瘤患者經CT掃描發現患者肝內多發囊性病灶,邊界清晰,形態規則,通過增強掃描發現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環形強化;24例肝膿腫患者表現為明顯的囊性占位,且囊腫出現了明顯張力,囊壁的厚度不均;13例肝臟發育性囊性病變患者經CT檢查發現患者體內存在大小不一的單發囊性病灶或多發囊性病灶,且多為圓形或類圓形。
2.2 核磁共振檢查。2例肝包蟲囊腫患者通過核磁共振檢查信號出現明顯的不均勻,具體表現為囊壁、T1長T2信號較為混雜;21例肝臟轉移瘤患者均表現為T1信號,發現患者體內存在大小不一的單發囊性病灶或多發囊性病灶,T2信號較高,并發現出現了輕度的環形強化;24例肝膿腫患者均發現T1長T2信號,信號復雜,明顯不規則,通過增強掃描發現囊內出現明顯分隔,囊壁有大片強化病灶;13例肝臟發育性囊性病變患者通過核磁共振檢查表現為多發病灶,多為圓形、類圓形水樣信號,強化不明顯。
通過以上總結可知,螺旋CT和核磁共振檢查都能夠將肝臟囊性占位病變完全檢出,檢測率均為100.0%,P>0.05;而針對患者的炎癥性病變而言,螺旋CT檢查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78.5%和75.9%,而核磁共振檢查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93.8%和86.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肝臟囊性占位病變較為常見的是肝膿腫和肝囊腫,在臨床診斷中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加以分類[3]。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螺旋CT和核磁共振檢查都能夠將肝臟囊性占位病變完全檢出,檢測率均為100.0%,P>0.05;而針對患者的炎癥性病變而言,螺旋CT檢查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78.5%和75.9%,而核磁共振檢查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93.8%和86.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強永乾等[4]發現根據肝臟囊性占位患者不同的病變性質,在進行螺旋CT和核磁共振檢查時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該結論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這是因為在患者的機體出現了炎性反應時,患者的病變部位周圍的實質供血量會明顯減少,造成肝動脈會有明顯的充血發生,囊腫病變組織在影響下會逐漸出現片狀的異常強化。如果在核磁共振檢查中發現患者動脈起囊腫的周圍出現片狀的強化病灶,而平衡期、門靜脈期病灶密度并無顯著的變化,就能夠判定患者的病變部位出現了炎癥反應,經檢查就會發現肝實質的門靜脈周圍出現明顯的供血量下降,引發肝動脈充血。
綜上所述,在肝臟囊性占位患者的臨床檢查中,螺旋CT和核磁共振都是較為有效的診斷方式,但核磁共振對患者的炎癥性病變的檢出率顯著高于螺旋CT,因此可作為首選的檢查方式。
[1]李偉東.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行螺旋CT和磁共振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6-147.
[2]盧金山.螺旋CT和核磁共振對肝臟囊性占位的診斷價值[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8):128-封3.
[3]盛鴻穎,王冰,王景林,等.磁共振成像在肝臟囊性占位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1,39(3):294-295.
[4]強永乾,孫興旺,李妙齡,等.肝臟囊性病變的CT和MR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4(2):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