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鋒 楊俊濤 李鵬程 莊敏 趙興華(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院放射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
周圍型肺腺癌的CT征象及診斷價值分析
張學鋒楊俊濤李鵬程莊敏趙興華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院放射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結節狀及腫塊狀周圍型肺腺癌的CT表現,探討其診斷價值,不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方法:回顧性分析經病理確診的36例結節及腫塊狀周圍型肺腺癌的CT平掃及增強圖像和臨床資料,按不同的CT表現進行分析總結。結果:發病部位,右肺下葉16例,左肺下葉13例,左肺上葉3例,右肺上葉2例,右肺中葉2例,分葉征33例,其中深分葉5例,中分葉12例,淺分葉4例,毛刺征31例,胸膜凹陷征30例,血管集束征27例,空泡征或支氣管充氣征15例,密度不均勻25例,相對均勻11例,所有病例均強化,周邊小結節及小斑片狀模糊影15例,周圍癌性淋巴管炎9例,胸水8例,空洞1例,鈣化1例,誤診為慢性炎癥3例,肺膿腫1例,結核球1例。結論:結節及腫塊狀周圍型肺腺癌大多數具有特殊的CT征象,大部分能準確診斷。
關鍵詞周圍型;肺腺癌; CT征象;診斷價值
肺癌與環境污染、吸煙、有害職業、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周圍性肺癌較常見,其中以肺腺癌最多見,中央型肺癌臨床癥狀出現早,多可以通過纖支鏡確診,周圍性肺癌臨床癥狀出現晚,且癥狀不典型,其診斷及鑒別是棘手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早診斷早切除可使患者5年內存活率達70%左右[1],因此其CT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經病理證實的36例結節及腫塊狀周圍型肺腺癌的CT平掃、增強圖像及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例、女19;年齡35~72歲。
1.2檢查方式
所有病人均采用GE Lightspeed VCT( 128層)平掃及增強,層厚5mm,層間距5mm,矩陣512×512,平掃KV: 120KV,300mA。增強采用智能毫安,KV: 120KV,最大650mA,平掃后注入碘海醇注射液50ml~90ml( 2ml/ kg),速度2. 5ml/s~3ml/s。注射造影劑后延遲32~36秒行動脈期掃描,再延遲30秒行靜脈期掃描。對較小結節( 1. 5mm以下)及疑難病例進行1. 25mm薄層重建,并采用GE公司工作站( AW4. 4)后處理軟件進行多MPR重建及VR重建。
2.1發病部位,右肺下葉16例( 44. 4%),左肺下葉13例( 36. 1%),左肺上葉3例( 8. 3%),右肺上葉2例( 5. 6%),右肺中葉2例( 5. 6%)。
2.2按CT征象,分葉征33例( 91. 7%),其中深分葉5例( 13. 9%),中分葉12例( 33. 3%),淺分葉4例( 11. 1%),毛刺征31例( 86. 1%),胸膜凹陷征30例( 83. 3%),血管集束征27例( 75%),空泡征或支氣管充氣征15例( 41. 7%),密度不均勻25例( 69. 4%),相對均勻11例( 30. 6%),所有病例均強化,不均性強化29例( 80. 6%),相對較均勻強化7例( 19. 4%),動脈期強化幅度平均26Hu,靜脈期強化幅度平均33Hu,周邊小結節及小斑片狀模糊影15例( 41. 7%),周圍癌性淋巴管炎9例( 25%),胸水8例( 22. 2%),空洞1例( 2. 8%),鈣化1例( 2. 8%),誤診為慢性炎癥3例( 8. 3%),肺膿腫1例( 2. 8%),結核球1例( 2. 8%)。
3.1周圍型肺癌是發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氣管肺癌,腺癌的組織形態學特征是癌組織有腺樣分化的特征,表現為癌細胞形成分化成熟的管狀、腺泡狀或有柱狀細胞內襯的乳頭狀結構,或伴有黏液分泌[2]腺癌與鱗癌為周圍型肺癌的常見組織學類型,鱗癌占35%,腺癌占64%,[3]。
3.2周圍型肺腺癌的CT多以結節和腫塊為主要表現,本組研究對象均選取結節及腫塊病灶作為樣本。瘤體形態常見分葉征,分葉征是腫瘤生長的過程中,受肺結構阻擋或腫瘤浸潤生長形成。表現為病灶不光整,呈分葉狀,且有較深的臟樣切跡形成,于分葉基底做一連線,其頂部到連線的距離與連線長度比大于1/3為深分葉,小于1/3為淺分葉,多個分葉則以其中的深分葉作為分葉征,此征對肺癌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本組有33例( 91. 7%),見圖2;毛刺征是結節邊緣放射狀、細毛樣條影,近結節端略粗,無分支[4],本組有短毛刺占31例( 86. 1%),見圖3;胸膜凹陷征是由于腺癌組織內部炭末沉積和膠原纖維增生引起的瘢痕收縮,通過肺的纖維支架結構牽拉游離的臟層胸膜面凹陷而形成[5],其CT表現為病灶與胸膜之間,線條狀及三角狀相連,本組有30例( 83. 3%),見圖3;血管集束征是病灶周圍血管向結節或腫塊處聚集,以支氣管動脈為主,近肺門側最明顯,增強后經VR及MPR重建,可見腫瘤血管,與腫瘤連接的支氣管還可能出現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阻塞等情況,本組有27例( 75%) ;空泡征或支氣管充氣征是鑒別周圍型肺腺癌與肺內良性結節或腫塊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CT征象,也是高分化腺癌的特征性CT表現,本組有15例( 41. 7%)。本組CT診斷符合率達86. 1%,其中密度及強化較均勻3例誤診為慢性炎癥或球形肺炎,回顧性觀察發現其毛刺為細短毛刺,而慢性炎癥一般為長毛刺,且其分葉征不典型,強化沒有炎癥強化明顯,且沒有炎癥那么均勻。腫瘤有較大壞死1例誤診為肺膿腫,回顧性觀察可見淺分葉及短毛刺征,沒有肺膿腫的薄壁環形強化,結核并瘢痕癌1例誤診為結核球,回顧性觀察發現其在結核肉芽腫的基礎上形成的瘢痕癌,雖有鈣化,但具有肺癌的毛刺、分葉、胸膜凹陷及血管集束征等表現,同時強化比結核球明顯。總之,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泡征或支氣管充氣征為周圍型結節或腫塊狀肺腺癌的最常見及最重要的診斷指標,以上征象單一出現診斷準確率不高,兩個或多個征象同時出現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強化方式及程度、周邊小結節及小斑片狀模糊影、周圍癌性淋巴管炎、胸水、空洞及鈣化等CT表現不僅有助于輔助診斷及鑒別診斷,同時也是判斷TNM分期的重要依據。
圖1平掃病灶CT值為35Hu;圖2增強后靜脈期CT值為54Hu,分葉征臟樣切跡(白箭)圖3毛刺征(虛線箭頭),胸膜凹陷征(黑箭),癌性淋巴管炎(白箭)。
3.3鑒別診斷周圍型結節狀及腫塊狀肺腺癌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的特異性低,易誤診為慢性肺炎、球形肺炎、肺膿腫、結核球及其他良性占位,CT平掃及增強有許多特異性征象,對大多數病例均能準確診斷,對少數不典型病例需結合臨床、纖支鏡透壁活檢及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等進一步檢查。
對于周圍型結節狀及腫塊狀肺腺癌CT是最簡便最實用的檢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對于0. 5mm以上病灶檢出率達100%)及特異性,不僅可以診斷病灶大小分布,還有助于判斷TNM分期,指導臨床診療,特別是低劑量肺CT檢查的開展,使臨床得以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勁.CT診斷周圍型肺癌的特征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 23) :97.
[2]陳境第,劉學國,馮仕庭,等.肺癌臨床CT診斷[J].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7) :38-40.
[3]郭海周,張春芳,王衛杰,等.雙原發性肺癌的診治[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 7) :1228-1229.
[4]薛樹瓊.螺旋CT診斷早期周圍型肺癌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5,4,16,2,175.
[5]滑炎卿.早期肺腺癌的CT診斷和綜合治療進展[J].腫瘤影像學,2013,22( 4) :307.
【中圖分類號】R4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07-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