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俠 王培
(河北省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踝關節損傷在運動損傷中很常見,常累及踝關節韌帶,其中以踝關節外側副韌帶多見。按嚴重程度,損傷分為Ⅲ度,Ⅰ度、Ⅱ度損傷在臨床多采取保守治療,Ⅲ度損傷因在后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不穩和扭傷,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1],本研究對比了應用游離自體肌腱和異體游離肌腱兩種術式,重建踝關節外側副韌帶,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手足外科在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27例,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齡為22~38歲,平均年齡為32.4歲,臨床參照Trevino的標準納入,所有患者對治療方案均知情同。
1.2 手術方法:13例患者采用半腱肌和半膜肌的腱性部分,用可吸收縫合線修復前側撕裂關節囊,先固定內外踝的骨折,并盡量使其達到解剖復位,再修副韌帶;14例患者采用Chrisman-Snook術式,術后支具固定于外翻位6-8周,8周后完全負重,并開始康復訓練。
1.3 隨訪與評價:術后隨訪1-4年,平均2.5年,所有患者均無并發癥發生。
2.1 27例患者創面均恢復良好,術后X射線片顯示:12周復查內外翻試驗陰性,抽屜試驗陰性,半年復查距骨傾斜角度角減小。踝關節功能上:12周時患者已完全負重,獨立行走12個月時,所有患者均已恢復正常生活,踝關節功能良好,外形滿意。2例患者訴間斷性距下關節外輕度疼痛,考慮與創傷嚴重有關。AOFAS評分也由術前的40.1分提高到術后的術后的86.5分,差異比較有顯著性意義(P<0.01)。
2.2 統計學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結果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檢驗,統計結果顯示無明顯差異。
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中,約85%為外側副韌帶損傷[2],如果當時未給予恰當的處置,任由病情繼續發展,會導致病情加重,嚴重者可導致距下關節炎和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自體游離肌腱移植是目前廣為接受的辦法,但移植后的機械強度是否低于異體肌腱,是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有實驗表明,在異體肌腱植入體內6個月時,自體肌腱的抗張強度優于異體肌腱,但在術后18個月,二者最終的機械強度無明顯差別。本實驗的27例患者術后無一例出現肌腱再斷裂等情況,所以自體游離肌腱的強度經受住了考驗。
Chrisman-Snook術式作為治療踝關節副韌帶的經典手術方法[3],臨床治療效果較為滿意。但本研究采用該術式治療患者11例,1例出現部分皮緣壞死,考慮損傷嚴重,組織剝離范圍較大導致,還有2例踝關節強度不理想,分析原因可能與患者腓骨短肌腱的腱性很細,很難為踝關節提供可靠強度有關。
值得說明的是:在應用自體游離肌腱重建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時,走形宜在腓骨長短肌腱的深層進行,為了維持腓骨長、短肌腱的穩定性,防止關節滑脫,在切開的同時,要盡量多的保留腓骨長短肌腱的鞘,還要注意重建過程中,避免踝關節過度外翻,否則造成韌帶過緊,會限制踝關節的功能,影響踝關節活動范圍。
總之,應用自體游離肌腱與局部肌腱轉位重建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效果無明顯差異,均可以應用于臨床,為臨床工作提供另外一種選擇。
[1]Brostr?m L,Sprained ankles V.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recentligament ruptures[J].Acta Chir Scand,1966,132(5):537 -550.
[2]王錫陽,李康華,王衛國.同種異體肌腱移植的實驗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0,24(2):138 -140.
[3]Hu J,Qu J,xu D,et a1.Allograft versus autograft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n up-to-dat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J].Int Oahop,2013,37(2):311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