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來運(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為民社區服務中心(原修武縣公費醫院)河南 修武 454350)
?
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診斷及治療
趙來運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為民社區服務中心(原修武縣公費醫院)河南修武454350)
摘要目的:探究研討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診治辦法。方法:選擇自2009年~2014年期間于我院實施治療的38例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患者,其中2例采取了手術治療辦法,另外36例選取了非手術療法,對所選患兒的臨床資料實施回顧分析。結果:38例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患兒通過小腸減壓及其穩定內環境等一些治療手段之后,全部患兒均得以康復。結論: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多出現在術后4~7d,臨床表現出典型的腸梗阻體征,有其獨特性。其主要癥狀包括腹脹、腹痛及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多為小腸無菌性炎癥造成普遍或局部腸粘連而形成的,大部分選取保守療法而最終治愈。
關鍵詞術后;小兒;早期炎癥性腸梗阻;診治
嬰幼兒通常在實施手術后不久極易出現早期炎癥性腸梗阻,其表現出典型腸梗阻特征,卻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嬰幼兒術后會出現該情況多是由于其腹部或者腹腔內實施手術以后導致腸壁水腫或滲出,進而促使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發生。盡管該類情況在臨床中并非少見,但若是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便極易造成腸瘺等一些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故臨床上應特別重視。本次研究,選擇2009年~2014年期間于我院實施治療的38例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患者,對其全部臨床資料實施回顧分析,探討其診斷與治療措施。現把情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9年1月~2014年9月期間于我院實施手術治療的38例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患者,包括男20例,女18例;年齡0. 5~9歲,平均年齡( 4. 9±0. 8)歲。全部患者通過檢查均存在明顯的腹脹與無法排氣排便情況。38例患者中,26例表現出腹部疼痛,9例陣發性腹部疼痛,21例存在嘔吐情況,32例表現為腹部壓痛。給予患者腹部X線檢查,所有患兒均存在小腸腸腔擴張及其腸內積氣積液現象。其中21例患者經CT檢查發現腸壁增厚及成團,37例經B超檢查發現積氣情況顯著,此外5例患者腹部還伴有些許積液。通過診斷,本院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分別選取了相應的治療措施,其中2例實施了手術療法,36例選取了保守治療辦法。
1.2方法
38例患者中,2例實施了手術治療,36例實施了保守治療辦法。其中實施手術治療的具體內容如下: ( 1)給予患者腸胃減壓,以減輕其腹脹情況,同時可降低腸腔內內毒素吸入與細菌移位的發生率,故其需嚴禁飲水或進食。( 2)采取一定的措施,用來保持酸堿和水電解質的平衡。( 3)盡量緩解或避免發生腸壁水腫情況,進而實現對消化液分泌的抑制效果。( 4)給予患者生長激素,可以有效顯著的減少胰液、膽腸里面的炎性滲出情況,同時可以有效明顯的吸收水和電解質,從而確保腸管內的血液循環得到維持,進一步減輕或緩解炎癥狀況,以促使患者腹痛腹脹現象出現一定的好轉。( 5)為患者注射地塞米松,每次0. 25mg,每隔10h左右實施一次注射,為期7d。( 6)除應用廣譜抗生素之外,還要給予其些許的紅霉素,這樣既可以達到抗炎的效果,又有助于腸胃的蠕動。( 7)給予患者靜脈注入普魯卡因,以促使患者腸道中的血液循環處于正常狀態,確保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同時其還有鎮痛的效果,以減輕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8)兼用中藥療法,即給予復發大承氣湯至其胃管,用來促使腸道功能的恢復。( 9)選取輔助療法,如理療、灌腸等一些列治療方法[1]。
通過觀察發現,38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于術后4~7d之內發生了炎癥性腸梗阻;全部患者通過小腸減壓和穩定內環境等一些保守治療辦法后,均收到了較佳的臨床療效,其中25例患者于2~6d之內得以康復,10例患者于7~10d之內得到康復,其余3例患者于10d以后得以康復痊愈; 36例選取保守治療的患者中,1例患者腹腔內出現了嚴重粘連,甚至小腸的水腫粘連成團,進而導致分離困難,因此應用保守療法實施治療,最后也得以康復。
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屬于十分常見的腹部手術并發癥之一,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2]。有研究表明,在全部術后腸梗阻患者里面,早期腸梗阻約占到其中的20%[3]。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小腸無菌性炎癥導致普遍或局部腸粘連而形成的等等。除此之外,手術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創傷過度或腸壁暴露時間過長等情況也可能造成腸壁發生炎性滲出,其中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有手術過程較長的腸道手術和腹部急診手術,尤其是闌尾穿孔手術。這一系列的手術都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均可能造成病患腹腔之內被污染,創傷面較大,炎性滲出,進而導致一些嚴重的并發癥發生,不過也有可能和手術時實施麻醉的效果欠佳存在關聯。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38例患者中36例選取了保守療法,效果良好,安全隱患少。因此,對于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患者而言,應用的治療方法多偏向于保守療法,其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患兒的腹腔內存在較多炎癥情況而造成腸梗阻,且出現絞窄的情況偏少,通過手術療法則難以把粘連分離,若非要強硬分離極易損傷腸壁,甚至引發多發性腸瘺現象。其實臨床中僅有極少的小兒患者因為腸套疊等一些機械性的因素引發疾病而不得不實施手術來治療的??偠灾盒g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多出現在術后4~7d,臨床表現出典型的腸梗阻體征,有其獨特性,其多為小腸無菌性炎癥造成普遍或局部腸粘連而形成,大部分選取保守療法而最終治愈,且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孔白泉,張勇.小兒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0,8( 2) :46-47.
[2]紀建松,邵初曉,王祖飛,等.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螺旋CT診斷[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 45) :3214-3216.
[3]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特性[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18( 7) :387-388.
【中圖分類號】R726. 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07-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