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幸然
(海后醫院 天津 300450)
護理學是以醫學知識為基礎的專業,與人文社會學科密切相關,是直接與人打交道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面對復雜的服務對象和工作環境,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能夠運用醫學知識來幫助祛除疾病、恢復健康、促進健康,還能夠采用專業的靈活的人際溝通方法來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1]。美國社會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85%則依靠他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因此,學習護理人際溝通尤為重要[2]。
1.1 有利于病人的康復 護士若要熟悉病人的基本情況、掌握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的心理,人際溝通是重要的手段。良好的人際溝通,有利于準確的獲取病人的真實信息,便于護士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保證治療順利有效的實施;同時能夠促進護患關系和諧,幫助病人轉移緊張、焦慮、恐懼等消極心理,增強信賴、安全、康復的信心。
1.2 促進診療協作,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護理人員必須妥善處理醫護患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醫護關系、護患關系,使醫務人員之間互相理解、信任和密切協作;使患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和配合,從而使護理系統高效、合理的運行,保證診療工作及時順利地開展。
1.3 有利于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協調、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產生積極向上的工作情緒,激發護士對生活、工作的熱情,進而增強護士工作的主動性,從而有利于增強整體間的團結協作,發揮整體效能,提高工作效率。
1.4 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陶冶情操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得人與人之間在認識上和情感上的這種相互交流、相互溝通能夠促進和更新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改進和創新其思維方式、陶冶和凈化其心靈情操。同時這種融洽、愉快的氛圍會轉化為精神力量,提高人的心理穩定和安全感。反之人際關系持續緊張的環境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如心情抑郁、孤僻、憂傷、暴躁,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嚴重者將會導致心理失常,甚至是疾病發生。
1.5 有利于護士職業發展 護士在工作中會與醫生、護士、行政領導以及病人或病人家屬等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溝通。良好的溝通又促使和諧的人際關系得到發展,加上較好的專業技術水平,便會很容易贏得同事的青睞、病人的尊重、領導的賞識,護士自身也達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尤其更重要的是經由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建立的健康的人生態度,將會影響并貫穿于個人的一生,使其生活和事業健康發展。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是兩人間信息的傳遞,包括意見、情感、思考等的交換,借助語言、文字、表情、手勢等方法來表達。護患溝通是一種以治療性溝通為主要模式的復雜過程,良好的護患溝通會使患者和家屬感到關懷備至,從而大大提高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2.1 重視第一印象。即初次見面時的最初印象,又稱首因效應。是指交際雙方在初次交往時各自對交際對象的直覺觀察的歸因判斷。在總體印象形成的基礎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繼獲得的信息產生的影響大,即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來,就會起到先入為主的效果,對后面的信息起強烈的導向作用。護士上崗前必須規范著裝,同時注意工作服、護士鞋的整潔度,修剪指甲,按要求整理頭發并戴好燕尾帽,做到儀表端莊、舉止大方,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病人對護士的職業信任度,同時也可以增加護士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信心。
2.2 提高專業素質。作為一名護理人員首先必須具備的便是過硬的專業技能。只有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準確的給患者講解有關的醫學知識,讓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嫻熟的操作技能才能讓患者對你放心,使之產生安全感、信賴感。反之一問三不知,做什么都慌里慌張手忙腳亂的護士只會增強患者的猜疑、恐懼。因此護理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更新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強化專業技能,以便滿足護理發展的需要。
2.3 提高自身修養。隨著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要求護士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有關知識對病人實施全方位的護理,這就需要護理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應廣涉其他各學科的知識,如心理學、社會學、康復學、審美學等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以便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
2.4 著眼于細節。應根據患者身份、職業、文化層次以及年齡的不同,因人而異的稱呼他們,以體現對他們的尊重,讓他們感到舒適、輕松。交談中盡量少用專業術語和醫院常用的省略語,語言要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必要時要重復一遍,以便患者能更好的理解。應注意禮貌用語'避免粗俗的土語。說話過程中要注意語速、語調,對老年患者溝通要把對方看成長輩,語速要慢。對同齡者要平等對待,語氣勿過硬。與小兒患者溝通語氣要親切和藹。
2.5 注意溝通技巧。首先,患者對醫院環境較為陌生,護士應主動熱情的向患者作自我介紹,語言應溫和親切,這樣會讓他們消除內心的陌生感。其次,要學會傾聽,伴隨患者的語言、聲調、表情加以點頭和眼神的關注,使患者感覺到你不僅僅是在聽,而是在關注他、能理解他,這樣會使他增強對你的信賴感。再次,與患者交談時態度要誠懇,不要有分心的舉止,不要打斷對方話題,適當使用沉默技巧,一方面是給病人思考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給護士進一步組織問題和記錄資料的時間;要保持使人舒服的距離,對性格開朗者應給他多點講話時間,讓他說出自己的主觀感受,以便收取資料的完整。對于沉默寡言的患者護士應主動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用直接或間接的詢問方式引導病人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盡量使資料完整,可靠。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護理的服務對象不在僅僅局限于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而是一個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文化等多層面的統一體。傳統的醫學模式被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因此在護理實踐教育中,特別是整體護理模式的發展中,護理人際溝通能力不容忽視。
[1] 張玉蓮,梁秀菊,王學智,等.護士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及溝通技巧[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7):141 -142.
[2] 王永麗,陳艷鳳,胡西玲.護患溝通的技巧與重要性[J].臨床護理,2010,7(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