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慧
(江蘇省南京中醫院手術室 江蘇 南京 210001)
全髖關節的組成包括人工髖臼及人工股骨頭兩部分,目前國內外均以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作髖臼,以低強度的模量金屬制作人工股骨頭。人工全髖關節類型、設計較多,具體為股骨頭直徑、髖臼面(和骨固定)的設計。髖臼較厚,直徑較小的人工股骨頭所組成的全髖,其局部反應小,人工臼穩定,頭臼磨擦力小。全髖關節置換術除具有人工股骨頭置換存在的并發癥,還有人工髖臼松動、脫位,及負重區磨損所致的局部反應[1]。本文旨在探討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具體報告如下:
1.1 資料 對2011 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本院收治的25 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7 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50 -80 歲,平均年齡為(65.2 ±3.7)歲。其中19 例患者股骨頸骨折,5 例患者股骨頭壞死(無菌性),1 例患者髖關節骨性強直。24 例為單側置換,1 例為雙側置換。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巡回護士術前1 天訪視,查看病歷、核對患者信息、進行自我介紹,認真傾聽患者主訴,了解患者內心想法,給予心理疏導,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列舉手術成功案例。明確手術部位,觀察切口局部皮膚狀況,告知術前準備內容,填寫訪視單。準備手術物品、器械:人工髖關節假體(各型號)、導尿包、生理鹽水、皮膚縫合器、骨蠟、可吸收線、沖洗器(100ml)、吸引器皮條和吸頭、含碘抗菌手術薄膜、無菌腿套、骨科動力系統、手術敷料包、髖關節置換器械
包。吸引器、電刀等儀器設備。數塊清潔中單、1 塊紗布、1 張薄膜、骨盆固定架和附件、托雙手架和附件、高分子凝膠體位墊、海棉墊、頭圈等。百級層流手術室(溫度22℃-24℃,濕度50 ﹪ -60 ﹪,術前1 小時開啟)。
1.2.2 術中配合:手術當日病房護士和巡回護士交接清楚,交接后簽名送至手術室。護士、麻醉師、手術醫師核對無誤后進行操作,協助麻醉,做好監護。術前遵醫囑應用抗菌藥物。導尿后以1 塊紗布墊于會陰部,以1 張薄膜貼住會陰和肛門處。擺放全側臥位,術側在上,以1 個頭圈放于頭下,以1 塊海棉墊放于腋下,將雙手放在雙層托手架上,避免手臂過伸位,預防神經損傷,中單墊放骶尾部,以擋板固定,中單墊放恥骨聯合處,以擋板固定。將高分子凝膠體位墊放健側髖關節以下。安全、舒適固定體位。和器械護士清點手術器械、物品,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將電刀、吸引器連接,調節電刀功率。術中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向醫生報告[2]。嚴格遵醫囑輸液、輸血。遵醫囑確定假體型號,檢查后嚴格無菌操作,按規定將假體條碼貼于病歷內。術畢包扎切口,以一次性腹帶對髖部包扎。麻醉師、巡回護士、護工將患者變更為平臥位,待患者血壓平穩后送患者回病房,同時做好交接工作;器械護士提前20 分鐘洗手,整理手術器械,和巡回護士清點手術物品、器械。術中密切注意醫師使用的敷料數目,及時提醒,避免遺漏。及時準確傳遞醫師所用器械,及時將器械上的血漬、嵌入組織碎片清除干凈,保持器械整潔和使用連續性。術畢協助醫師對切口進行包扎,保護好患者身上的各種管道[3]。
1.2.3 術后訪視:術后2 天,巡回護士到患者病房進行訪視,對患者的切口情況、全身情況進行了解,值得患者功能鍛煉,以促進術后康復。
本組25 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有術后感染情況發生。
術前訪視可了解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手術治療的相關情況,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術前遵醫囑給予抗菌藥物,嚴格外科手消毒和手術野消毒,術中注意無菌操作,需勤更換吸引頭。術中注意細節,積極配合醫師,快速準確傳遞所需器械、物品。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積極預防并發癥。術后預防脫位,保持患肢為15°外展中立位,預防內收、內旋。總之,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難度較大,且患者的年齡較大,多伴有內科疾病,使手術風險增加,所以需要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提高護理操作技術,提升責任心,積極配合醫師各項操作,在手術過程中快速、準確執行各項醫囑。嚴格執行無菌化操作,注意患者體位情況及生命體征變化,保證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順利進行[4]。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至關重要,充分的手術準備,熟練的術中配合,嚴格的無菌操作,密切的術中觀察,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所在。
[1] 楊艷穎.股骨頭壞死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浙江臨床醫學,2010,12(4):435.
[2] 袁素萍.高齡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26):73.
[3] 單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2(6):115.
[4] 陸俊雯.小切口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配合[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