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河北省青縣人民醫院 河北 青縣 062650)
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用藥錯誤、誤吸、跌倒、患者識別錯誤等嚴重影響患者安全等護理意外情況。護理不良事件不僅會增加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負擔、使患者身心及軀體受到創傷,同時也會導致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危害。所以,必須建立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體系[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4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作如下匯報:
選取2010 年3 月-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4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0 例,女260 例,患者年齡15 -45 歲,平均年齡(24.5 ±3.2)歲;按照數字法分為對照組(n =230)和觀察組(n =230),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記錄的基本資料,差異均衡(P >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體系,對照組未采用,具體如下:
1.2.1 建立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
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主要由護理部、科護士長、科質控成員組成,其主要任務是對護理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監督,特別是針對發生率高、損害大的護理事件應重點關注,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科室質控護士一旦發現本科中出現的或者潛在的風險情況應及時向科室護士長匯報,并協助其采取對應處理措施。護理部應定期組織召開護理工作安全會議,就本院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及時提出高效預防及應對措施,以確保患者安全。
1.2.2 護理不良事件的上報及處理
護士長應本著非懲罰性,主動上報的原則,鼓勵護士及時將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報告,以減少護士壓力,提高其護理安全意識。上報程序:在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之后,當事人立即通知科護士長,科護士長及時將不良事件名稱及簡要經過上報護理部,確定科室討論時間,護理部根據不良事件嚴重程度選擇性參加科室討論。科室討論時應根據人機料法環測分析原因和影響因素,對護理安全環節存在的疏漏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改進措施;若事件比較緊急,當事人可越級上報到護理部,以便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通過模糊數字評分法對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體系的滿意度評分,評價分數為0 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最終的滿意度越高,并同對照組患者進行對比。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 對研究所得的全部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所有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選擇表示,實施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5.2%(12/230)明顯低于對照組26%(60/230),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在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體系的滿意度評分方面,觀察組為(95.72±2.05)分,對照組為(59.63 ±1.99)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患者極為顯著(P <0.05)。
近年來,由于病患數量增加,護理不良事件在臨床護理工作的發生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醫院的利益和效益。建立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勢在必行,其不僅可以方便管理者建立健全細致周密的風險管理制度,還能在實施全面科學的管理監控基礎上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確保患者安全和醫院效益[2]。
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該全面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意識,減少差錯發生率;明確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指導護士護理工作的核心所在,以減少其他意外不良事件;保障醫院就醫順序科學合理,減少其他不必要的工作,確保患者安全[3]。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該及時建立不良事件監督體制,建立意外事件應急管理方案,明確重點護理人群和環節,確保各項護理工作可以有章可循。充分發揮三級監控網絡的重要作用。護理部要對重點部門和患者進行全面質量監督控制,護士長要積極配合,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堅持從各個不良事件中尋找到突破口,分析原因,提出針對性的糾正和改良措施。尤其是對于那些重點人群,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對已經出現的護理糾紛和矛盾要冷靜處理,以免衍生其他不良事件;明確患者身份識別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提高護理安全。科學合理的安排護士的工作量,適度調整,保證人力分配均勻,切實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護理不良事件[4-5]。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5.2%(12/230)明顯低于對照組26%(60/230),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以證實,建立不良事件監控網絡體系,采取針對性處理和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廣泛使用和推廣。
[1] 李繼紅,汪華生,楊婧,等.風險管理在基層醫院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農墾醫學,2013,35(6):547 -549.
[2] 王繼紅,吳新.護理不良事件監控網絡在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36):1123 -1124.
[3] 儲小紅,康群.風險管理在護理不良事件干預中的應用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2,25(11):24 -26.
[4] 吳旭麗,王惠琴.細節管理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實施與效果評價[J].護理與康復,2010,09(8):710 -712.
[5] 毛世芳,陳妮,黃冶,等.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醫學模式轉變中的應用[J].四川醫學,2013,34(3):475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