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青
(同煤集團四臺礦醫院 山西 大同 037007)
功能性胃腸病(FGIDs),又稱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一組包括生理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為主的綜合征,發病率近年來逐年上升,多見于青壯年,表現為連續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和腹部不適,但以腸道癥狀為主,伴明顯的胃腸神經官能癥的表現,每遇情緒變化則加重,但是在病理解剖方面無器質性病變的基礎。
1.現病史:詢問病人的癥狀是否有規律,與飲食等的關系,有無上腹部脹悶、早飽、咽部異物感、食欲不振、反復發作的噯氣、兩肋和胃皖部的脹悶、打嗝、口干、口苦、胸悶,及是否喜歡長出氣、反酸、厭食、惡心、嘔吐、劍突下燒灼感、食后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等癥狀,特別詢問患者有無焦慮、抑郁、恐懼、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癥狀,及精神癥狀與本病的關系,發病前有無不良的生活應激事件,如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等。
2.既往史:有無其它消化道器質性病變,有無肝炎、血吸蟲病史,如有類似病癥,應注意詢問既往的癥狀,診斷治療經過及治療效果,尤其是病人做過的胃鏡、X線鋇餐透視、腹部B超、腸鏡等輔助檢查結果。
1.常無陽性體征或僅有上腹部輕壓痛。
2.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測均無異常,多次糞便常規及培養均陰性(至少3次),糞潛血試驗陰性。
3.胃鏡及腸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征象,或僅有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4.X線鋇餐檢查:無消化性潰瘍、胃癌、腸癌等器質性病變,有時可有排空過緩或排空過快等現象,或有結腸激惹現象。
5.纖維結腸鏡顯示:部分患者腸運動亢進,無明顯粘膜異常,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
1.心理、社會因素是FGIDs發病的重要原因,精神、心理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代化的生活節奏,人群面臨的工作、生活壓力,生活應激事件、過度勞累、一時的困難、矛盾等得不到及時的疏解和溝通,均可干擾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影響植物神經功能,常誘發和加重FGIDs的發生和發展。因各人對外界刺激和壓力的耐受程度和反應方式不同,因而導致本病的類型和表現大相徑庭。暗示和自我暗示在本病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可由醫源性的誤診或大夫的表達、表情不當而引起本癥的發生或加重。此外,其他胃腸道器質性疾病治愈后,也可少數遺留本癥的發生。
2.心理、社會因素是加重FGIDs患者胃腸道表現的主要因素。
焦慮、抑郁、恐懼、興奮、憤怒、厭惡等各種情緒都直接導致胃腸道功能的異常反應,如低動力導致便秘加重,高動力導致腹瀉加重等,因此,要特別注意患者近期的情緒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從而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個方向性的指導。
1.咽部異物感,又稱癔球癥,以中老年女性多見,表現為咽部的阻塞、脹滿感,常有強迫癥等精神癥狀,經常做吞咽動作來緩解癥狀,但在進食時癥狀基本消失,無吞咽困難,檢查咽喉部及食管段也無器質性病變,但主觀感覺明顯。
2.神經性嘔吐及神經性厭食
患者嘔吐時會伴隨條件反射或強烈的癔病等癥狀,及某些特定的情境、食物、氣味等,伴隨夸張的動作、表情,可突然發生,突然中止,間歇期正常。
厭食者以青年女性居多,常伴閉經、拒食和劇烈的體重減輕的表現,但難究其病因,自覺良好,無不適感,可能與青年女性以企圖節食來保持身材苗條、美觀為主要目的有關,長此以往,導致神經性厭食,常伴神經內分泌失調、低體溫、低血壓等表現。
3.神經性噯氣,反復發作,在人前尤為頻繁發生,此癥癔病色彩濃重。
4.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在臨床上FD無特征性表現,與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的癥狀大體相符,包括:上腹痛、早飽、上腹脹、噯氣、惡心、嘔吐等癥,可單獨或多癥并發,同時也多伴明顯的精神癥狀,如失眠、焦慮、頭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5.腸易激綜合征(IBS)
IBS多見于青壯年,老年人少見。典型癥狀有:
(1)腹痛或腹部不適,可持續數分至數小時,排氣或排便后緩解,腹痛無固定位置,且腹痛不進行性加重。癥狀白天多見,夜間不發作。
(2)大便性狀改變,多為粘液便或大便不成形,可伴粘液管型排出,排便頻數,伴便未盡或排便費力,可同時伴腹脹、腸鳴、排氣等增多,但患者一般狀態良好,無體重減輕。
(3)便秘:癥狀可輕可重,每周可排便1-2次,甚至10余天排便一次,因人而異。
(4)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除有上述癥狀外,患者還伴有心悸、胸悶、氣短、面紅、手足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
現在我國沿用2004年制定的《羅馬III》FGIDs的診斷標準:
1.癔球癥:必須包括以下所有條件:(1)喉部持續或間斷的無痛性團塊或異物感,(2)感覺出現在兩餐之間,(3)沒有吞咽困難或吞咽痛,(4)沒有胃食管返流導致該癥狀的證據,(5)沒有以組織病理學為基礎的食管運動障礙。
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
2.功能性消化不良(FD):必須包括:(1)以下1條或多條:a、餐后飽脹不適,b、早飽感,c、上腹痛,d、上腹燒灼感;并且(2)沒有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功能性疾病。
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
3.腸易激綜合征(IBS):反復發作的腹痛或不適,最近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3天出現癥狀,合并以下2條或多條,(1)排便后癥狀緩解,(2)發作時便有排便頻率改變,(3)發作時便有大便性狀(外觀)改變。
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
因本癥是一綜合因素引發的綜合性病癥,且精神、心理因素占主導作用,因此,病因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即"心病"要用"心藥"醫。
1.調整心態,引導患者學會正確對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學會寬容、理解、關心他人,學會傾訴,與他人交流,宣泄心中的不滿與苦悶,走出去,樂觀對待人和事,特別是與親人、朋友多交流,解開心結,疾病也會隨之逐漸消失。
2.勸導患者調整生活規律,飲食定時定量,不吃油膩、辛辣、生冷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和精神因素以減輕胃腸負擔。
3.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還須對癥治療,可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胃腸動力藥,促消化藥,還可用抗膽堿能藥物,有解痙止痛作用。
4.神經性嘔吐:可用維生素B6靜脈注射,劇烈嘔吐可用異丙嗪、冬眠寧、嗎丁啉等。
5.腸神經官能癥:對于便秘者可給予潤滑劑如石蠟油、氧化鎂等,腹瀉者可用復方苯乙哌啶或灌腸等。
6.抗抑郁、抗焦慮治療:可選安定、氯丙嗪、利眠寧、眠爾通、苯巴比妥、谷維素等。
7.中醫藥治療:患者多屬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或脾胃不和,可用中醫藥湯劑加減以減輕癥狀,如神經性嘔吐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神經性噯氣用旋復代赭湯加減,還可用針灸理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