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芳 內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 010010
2014年,奶牛產業科技服務體系示范推廣團隊為促進奶牛產業化發展,提高奶牛養殖效率,增加奶牛養殖效益,以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增收、農村牧區發展為目標,全力做好示范園區建設、新技術推廣應用和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工作,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TMR 飼養技術推廣及飼料均勻度測定情況。在項目區內,協調規模化養殖場新購進TMR 攪拌機8 臺,開展TMR 飼料均勻度測定,利用TMR分級篩對牧場使用的全混合日糧顆粒度進行分析,根據所得數據提出指導意見。目前,已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等項目區的19 家養殖場開展TMR 分級篩評定,對不同飼養階段的TMR 飼料分批次進行測定,將結果反饋到牧場,優化飼料配方和切割工藝,并對上述養殖場提供跟蹤技術指導服務,使得養殖場飼料切割工藝大大改善,飼料達到有效纖維長度,奶牛干物質采食量增加,原奶乳脂率及乳蛋白率也得到提升。計劃5年內在呼和浩特市范圍內選擇使用TMR日糧的養殖場繼續開展本項工作,努力擴大技術指導服務范圍。在使用TMR 飼料的同時,積極推廣苜蓿種植及優質青貯制作技術,對項目輻射區養殖場(小區)進行技術指導。
(2)生產性能測定(DHI)情況。截至2014年10月,全區參加測定牧場達到43 個,月參測牛頭數達到27000 多頭,累計測定220119 頭次。其中2014年參測牛平均日產奶量達到27.96kg,平均305天產奶量達到7240.41kg,平均乳脂率3.53,平均乳蛋白率3.24%,平均體細胞數45.56 萬/mL。各參測牧場中,平均305天產奶量在6 噸以下的牧場有7個,占參測牧場的16.27%左右。平均305天產奶量在6~7 噸的牧場有13 個,占參測牧場的30.23%左右。平均305天產奶量高于7 噸的牧場有23 個,占參測牧場的53.48%左右。參測牧場每月連續三天采集鮮奶樣品,送至內蒙古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進行檢測,經過幾年的示范推廣,特別是原奶收購實施優質優價后,規模化養殖場對DHI 測定越來越重視,示范養殖場的原奶體細胞數也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養殖場乳房炎的發病率和治療成本,提高了產奶量,增加了奶農收入。測定規模穩步增長,檢測質量顯著提高,廣大參測牧場從中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3)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情況。選擇示范養殖場,開展良種奶牛登記和高產奶牛核心群登記工作,制作并發放統一表格,對項目區母牛和犢牛建檔造冊,完成良種登記6000 余份,核心群平均產奶量達到7.5 噸,進一步規范了養殖場記錄體系。奶牛體型線性鑒定工作,全年累計拜訪牧場400 多人次,已向20 多個牧場的3000 多頭奶牛提供體型外貌評定技術服務。不僅為2 家奶牛場做了選種選配服務,還得到了40 頭青年公牛后裔測定成績。同時,要求有條件的地區應按照奶牛品種登記的有關要求,規范耳標編號方法,為母牛和新生犢牛統一編號并佩戴耳標。為了切實提高奶牛養殖場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引進奶牛管理,項目區還通過政府招標采購奶牛超高頻電子耳標及配套識讀器,并開展規模化養殖場電子耳標佩戴及牛只基礎信息登記工作,有效提高養殖場管理水平,指導奶牛養殖場(小區)全面準確記錄有關信息,加強對奶牛疫病的防控,建立可追朔體系,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4)養殖技術人員及示范戶培訓。為進一步提高奶牛配種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配種技術,先后舉辦了奶牛線性評定技術、TMR 法分階段飼養及相關奶牛飼養管理技術、奶牛代謝病、乳房疾病、產科疾病的預防、飼料質量檢測、飼料配合技術、胚胎移植與人工授精技術等各類培訓班31 期,累計培訓2627 人次。舉辦DHI 培訓班30 多場次,參加培訓的牧場采樣員、資料員、配種員及場長累計達到750余人次。呼和浩特市還專門邀請內蒙古農業大學知名教授,重點講解奶牛人工授精技術、人畜共患病的預防、常見傳染病的防治等新知識和新技術,培訓后對配種員進行了考核并換發證件。同時,為使培訓達到良好的效果,抽調部分技術骨干,分成小組,深入旗縣區對養殖場實地開展奶牛養殖技術服務,有效提高了服務能力和質量。
科技示范團隊以奶業科技服務示范推廣技術為依托,積極開展示范場和奶牛養殖園區建設,不斷探索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奶牛養殖模式,努力提高全區奶牛養殖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一是為了進一步規范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示范推廣團隊技術人員深入養殖現場,結合實際,從建場選址到日糧配制、分階段奶牛飼養管理、衛生與防疫、糞便無害化處理等方面進行咨詢和指導,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包頭市先后組織專家組10 余次深入養殖場,開展了標準化飼養技術和后備奶牛培育綜合技術,培育后備奶牛1900 頭。二是項目實施以來,承擔單位奶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奶產量達到6.8 噸,比原來的6.1 噸提高了11.48 個百分點。同時,配合項目的進行,加快奶牛小區整合、擴容,完善奶牛圈舍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奶牛廢棄物循環利用,全面改善牛舍環境,有效推進了奶牛產業化經營。三是目前奶牛養殖示范園區已成為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中心、對外技術交流科研與推廣項目的試驗平臺及先進實用技術引進與轉化的基地。通過軟硬件環境建設、培訓宣傳以及項目推廣,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逐步顯現,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實現標準化養殖,對提高科學養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
(1)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項目區各級改良部門高度重視,抽調業務技術骨干組成示范推廣團隊,由自治區家畜改良工作站牽頭,負責項目的組織和實施。項目實施盟市和旗縣根據本地區奶牛養殖和分布情況,充分利用各級改良部門技術資源優勢,聯合組成項目服務小組,逐級分解任務,確立示范牧場及項目輻射區域,全面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等工作,使工作落到實處。
(2)加強項目財務管理工作。由于項目資金有限,任務較重,為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加強項目的組織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按項目任務的不同,進行階段性分期監督檢查指導,節約人員資金,并能夠不斷完善和改進工作。
(3)制定實施方案,定期召開例會,確保項目順利進行。按照自治區農牧業廳的統一安排部署和項目實施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區奶業發展目標和任務及畜禽遺傳改良育種規劃,我們將項目資金和技術力量有效結合,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同時,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建立例會制度,定期召開協調例會,通報項目工作推廣情況和進展情況,并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推進項目順利進行。
(4)團隊人員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各項工作。技術人員入園下鄉進行技術指導,依據飼養管理技術方案,對養殖戶和養殖場進行講解。同時,按照不同飼養階段調整奶牛日糧精粗配比,對飼養環境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5)發揮部門優勢,加強培訓。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積極組織團隊技術人員深入農村牧區,大力開展宣傳培訓活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力量開展實用性技術培訓,通過手把手、面對面交流溝通,為農牧民提供科技培訓、技術指導、政策宣傳、信息傳遞等服務。同時,為農牧民解決技術難題,提高廣大農牧民科學養殖意識和技術水平,引導扶持主導產業發展。
(1)目前,項目區奶牛養殖場和園區的整體飼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散戶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建議繼續培養奶牛養殖示范戶,積極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強化奶農科學飼養,有效防治疫病,使示范戶能夠輻射帶動更多的養殖戶科學養殖。
(2)雖然DHI 技術在指導奶牛場的飼養管理、選育提高、疫病防治和提高單產,充分發揮牛群的生產潛力,進而提高經濟效益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但是該技術在項目區推廣應用水平較低,使用該技術的養殖場數量少。主要原因是宣傳力度不夠,部分奶牛場對DHI 測定結果不能正確使用,技術推廣應用成本較高,檢測費用較高,乳品企業收購制度不完善。因此,建議今后根據存在的問題,針對性采取措施,積極推動DHI 技術的全面應用。
(3)建議增加良種補貼凍精項目管理經費,提高奶牛良種化水平。經過幾年的DHI 項目推廣,多數養殖小區或養殖戶使用國家良補凍精,項目區部分規模化養殖場選擇進口凍精或者性控凍精,建議增加良補優質凍精補貼力度,大力推廣優質優價凍精,提高項目區域奶牛良種化水平,從而達到高產目的。
(4)建議增加培訓和項目推廣經費,加大培訓力度,擴大奶牛科技人員培訓范圍,從而更好地指導養殖場戶開展科學飼養和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推廣,使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切實提升奶牛產業的科技含量,有效推動全區奶業健康、持續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