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文武 楊洪 曹林波 羅建華 郭雪艷(云南省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 云南 紅河州 661000)
針灸結合關節松動、PNF技術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病療效觀察
雙文武楊洪曹林波羅建華郭雪艷
(云南省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云南紅河州661000)
關鍵詞針灸;關節松動術; PNF技術;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病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temporo 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以顳下頜關節區疼痛,關節彈響及下頜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類顳下頜關節病的總稱。累及顳下頜關節和(或)咀嚼肌系統;臨床上主要將其分為以下四類:咀嚼肌紊亂疾病、結構紊亂類、炎癥疾病、骨關節病[1]。我科自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以來,我科采用針灸結合關節松動技術、PNF技術治療該病較單純針灸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1臨床資料: 78例均為我院口腔科、耳鼻頭頸外科門診患者,排除了發育畸形、嚴重咬合、牙周疾病、風濕免疫系統、占位性改變及有精神疾病等相關疾病者,并且1月內未接受其它治療,建議到我科門診及住院治療。其中年齡最小者7歲,最大者年齡50歲,80%以上病人均在16~38歲。男性20例,女性58例。病程最短1周,最長5月。將所有病人隨機分成2兩組、均為39例。兩組患者按隨機分為針灸治療組和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組,每組各39例。見表1。
1. 2治療方法:
1. 2. 1針灸治療組:先用艾條懸灸患側顳下頜關節區5分鐘,再用32#長1. 5寸針直刺耳門、聽宮、聽會、牽正、頰車、下關、翳風、翳眠、合谷等穴,顳下頜關節區針刺得氣后再用江蘇江都醫用電子設備廠J91-A電針機通電刺激,刺激量以患者耐受為度,其余穴位得氣后平補平瀉,每次30分鐘,1次/天,10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教育患者軟食、避免單側咀嚼、大幅度張口活動等。
1. 2. 2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組:在接受針灸治療組治療的同時結合PNF技術、關節松動術等相關康復治療技術:患者取仰臥位,術者坐在患者頭側先對兩側顳下頜關節周圍組織行局部壓揉按摩以放松咀嚼肌,讓患者反復作開閉口、側方運動數次;之后術者站在患者健側面,讓患者頭偏向術者、頭稍微后仰后伸、張口,術者帶上無菌手套并在雙手的拇指遠節指骨指紋面墊好消毒棉花團,將雙手拇指放在患者下頜雙側磨牙面上,其余四指放在下頜角出固定,讓患者張口后運用PNF技術做收縮-放松動作數次達到對咀嚼肌及筋膜進一步放松和牽伸的目的,最后再用關節松動術將一只手的拇指留在患側磨牙面上,其余四指放在下頜角出固定。另一支手放在額頭處維持患者頭部位置,通過往前下方牽伸患側顳下頜關節,使移位的關節旁復位。對于顳下頜關節比較松弛的患者則只做壓揉按摩放松后進行關節穩定性訓練。每次20分鐘,1次/天,10次為一療程。
療效標準:痊愈: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開閉口無彈響,關節區周圍疼痛消失,關節活動度、運動軌跡及穩定性接近正常;好轉: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開閉口彈響明顯減弱,關節區及周圍肌肉、筋膜疼痛輕微、關節活動度、運動軌跡及穩定性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評定方法治療1療程后均由同一治療師進行疼痛指數(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Fricton顳下頜關節紊亂指數( Cranio mandibular index,CMI)[2]評定。數據采用SPSS19. 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 P>0. 05)表1。治療后兩組患者VAS、CMI均有下降趨勢,其中針灸結合手法治療組在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更顯著( P<0. 05)表2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合病臨床上以顳下區疼痛、關節彈響及下頜關節運動障礙為主要癥狀,影響患者的張口及咀嚼功能。病因學說較多,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所致的下頜肌群勞損、和關節附件軟組織創傷未經及時處理和治療,從而產生無菌性炎癥逐漸發展形成。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治療分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大類。非手術治療方法較多,如穩定性咬合板治療、手法治療、肌功能鍛練、關節腔灌洗、傳統針灸、推拿、藥物、心理治療以及中頻、短波、微波等治療。傳統針灸治療該病有著悠久的歷史,療效肯定,可以活血通絡、化瘀止痛。現代研究具有抑制炎癥細胞浸潤、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去出組織代謝產物等作用。PNF技術是針對軟組織、肌肉、骨骼系統紊亂,利用肌肉等長或等張抗阻收縮的方式,來改善骨骼肌肉系統功能和減輕疼痛的一類操作技術。收縮放松技術是PNF技術中的一種,理論基礎是神經性抑制,即肌肉收縮時刺激肌梭和脊髓中的抑制性神經元,從而導致肌肉收縮后的肌肉充分放松,以達到較大程度松弛肌肉的目的。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由術者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患者主動配合參與,要求患者用力從一個被控制的位置,向著一個特定的方向,對抗術者實施的反作力,來牽伸縮短、攣縮或痙攣的肌群并強化松弛、伸長的肌群,從達到調整關節周圍各組相關肌肉的平衡,再結合關節松動術的應用能松解咀嚼肌及筋膜粘連,滑利關節,糾正關節盤與髁狀突之間的位置關系,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3-5]。彌補了傳統針灸治療該病的不足,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馬緒臣,張震康.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命名、診斷分類及治療原則[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2,737( 4) :241-243.
[2]付開元,馬緒臣,張震康,等.顳下頜關節紊亂指數臨床應用評價[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2,937( 5) :330-332.
[3]李貞蘭,安蓮華,劉世文.神經生理學康復訓練技術回顧與展望[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 3) :231-233.
[4]劉欽剛主譯.實用PNF治療[M].第2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25-27.
[5]張瑾,劉月萍,黃東鋒,等.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用于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 1) : 62-64.
【中圖分類號】R782. 6 +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