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仁釗 唐曉平 王珺 漆建 茍章洋(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丹紅防治顱內動脈瘤術后遲發性腦血管痙攣的臨床研究
曠仁釗唐曉平王珺漆建茍章洋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研究丹紅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遲發性腦血管痙攣( DCVS)的療效。方法:78例顱內動脈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38例。治療組采用丹紅+尼莫地平聯合治療,對照組單用尼莫地平治療,兩組均連用14 d。治療第3、7、14 d后經顱多普勒( TCD)監測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 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觀察術后兩組病人DCVS的發生率、腦梗死率及死亡率。結果:治療組DCVS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 05),而兩組腦梗死率及死亡率無顯著差異( P>0. 05)。結論:丹紅在防治顱內動脈瘤術后DCVS方面有效。
關鍵詞丹紅;遲發性腦血管痙攣;藥物治療
遲發性腦血管痙攣(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出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 subara chnoid hemorrhage,SAH)后3~4天,第2周達高峰,一般需3周左右恢復[1]。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常出現DCVS,其發生是造成腦動脈瘤術后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丹紅目前廣泛用于腦梗塞,缺血性腦病的治療,據臨床研究發現,其同時還具有防止腦血管痙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丹紅防治DCVS的療效,為其臨床使用作一初步探索。
1. 1一般資料
( 1)我科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共收治顱內動脈瘤破裂致SAH病人共78例,年齡30-80歲,男41例,女37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36例,大腦中動脈動脈瘤13例,大腦前動脈瘤及前交通動脈瘤26例,椎-基底動脈瘤3例。( 2)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 58. 6±8. 4)歲;對照組38例,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齡( 56. 4±11. 1)歲。兩組病人Hunt分級無顯著差異。
1. 2DCVS診斷標準
( 1)意識障礙呈波動性或進行性加重; ( 2)出現局部神經癥狀體征或加重; ( 3) CT排除腦出血,無水電解質紊亂; ( 4)經顱多普勒超生( TCD)檢查大腦中動脈( MCA)平均血流速度>120cm/s[2]。
1. 3治療方法
78例患者均行顱內動脈瘤夾閉術。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尼莫地平微泵泵入,24小時持續,連用14d)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術后24小時后開始使用丹紅注射液(菏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 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連用14d。
1. 4監測與療效判定
分別于術后第3、7、14d通過TCD測量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 MCA)的血流速度,TCD診斷儀經顳窗測量MCA的血流速度( VMCA),檢測深度定在45~60mm之間。MCA平均血流速度的正常值為62±12cm/s,VMCA 120~140cm/s為輕度痙攣,VMCA 140~200cm/s為中度痙攣,VMCA>200cm/s為重度痙攣[3]。同時觀察術后兩組病人DCVS發生率、腦梗死率及死亡率。
1. 5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 0,采用X2檢驗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 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 1術后所有患者常規行頭顱CTA檢查,均發現顱內動脈瘤成功夾閉,且無分支血管被夾閉而出現急性腦梗塞。術后患者出現腦梗塞考慮均與DCVS有關。因此,兩組所有患者有可比性。
2. 2發生腦血管痙攣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連續行TCD監測發生DCVS的例數有所不同(表1),治療組發生4例,占10. 00%;對照組發生11例,占28. 9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 P<0. 05)。
2. 3 DCVS發生率,腦梗死率及死亡率比較
治療組DCVS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 05),而兩組腦梗死率及死亡率無顯著差異( P>0. 05)。
2. 4不良反應
兩組在用藥過程中,均監測術前及術后3、7、14d的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均未發現有異常改變。治療組出現血壓下降4例,面部潮紅3例;對照組出現血壓下降3例。
遲發性腦血管痙攣( DCVS)是顱內動脈瘤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常可造成腦缺血或腦損害,甚至腦梗死,而危及術后患者的生命。動脈瘤術后發生DCVS的原因為:①手術牽拉及手術器械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導致反應性的腦血管痙攣;②手術分離組織時,橋靜脈和蛛網膜血管破裂,軟腦膜和相鄰腦組織內小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形成新的SAH;③血性腦脊液中的紅細胞分解產物、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一氧化氮、內皮素、氧自由基、血栓烷A2( TXA2)、炎癥和免疫反應等都參與了DCVS的發生[1,4]。目前,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內鈣離子超載被公認為血管痙攣發生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因此,臨床上在顱內動脈瘤術后常規使用鈣拮抗劑尼莫地平來防治DCVS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DCVS是多種因素參與的病理生理過程,這就導致尼莫地平并不能完全防治所有DCVS的發生。因此,臨床上尋找新的有效的防治DCVS藥物來彌補尼莫地平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丹紅注射液是丹參與紅花的復方制劑。它結合了二者之優點,藥理作用有:①減輕鈣超載,調節鈣通道的穩定性;②降低血漿內皮素,減輕血管收縮;③清除氧自由基,促進損傷細胞修復;④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凋亡,促進內皮細胞生長,導致新生血管形成;⑤調節細胞因子分泌,抑制炎性介質釋放;⑥抗血小板聚集,調整TXA2/PGI2的平衡,并且可降低血漿TXA2水平,興奮PGI2合成酶活性;⑦促進纖維蛋白降解,降低血液粘度[5-7]。因此,丹紅注射液具有擴張血管,減輕血管痙攣,降低血管阻力,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保護神經等功效。臨床上已大量用于腦梗塞,缺血性腦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病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在治療SAH后DCVS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尼莫地平為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能通過阻止血管平滑肌細胞Ca2 +內流來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是臨床用于防治腦血管痙攣最常用的藥物。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有效降低顱內動脈瘤術后患者MCV的平均流速,同時降低了DCVS的發生率( P<0. 05)。因此,我們認為,丹紅聯合尼莫地平在防治動脈瘤術后DCVS方面比單一應用尼莫地平更有效,說明丹紅與尼莫地平聯合使用防治DCVS具有協同作用。盡管本研究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在DCVS發生后出現的腦梗死率并無差別( P>0. 05),但丹紅還可用于治療腦梗死,能明顯改善這部分患者的神經癥狀體征。因此,丹紅既能防治DCVS,又能治療梗死灶,改善供血,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對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患者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承基,凌鋒.腦脊髓血管外科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24-149.
[2]王君,周進安.罌粟堿對于腦動脈瘤術后腦血管痙攣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2,( 27) : 1109.
[3]許建強,田德棒,馬普紅.顱內腫瘤術后腦血管痙攣的TCD監測[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4,3( 6) : 442-444.
[4]王碩.腦血管痙攣防治神經外科專家共識[J].中國卒中雜志,2008,3( 5) :356-362.
[5]金波,劉安東,李剛,等.丹紅注射液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 17) : 3-5.
[6]王桂英.丹紅注射液臨床應用研究現狀[J].天津醫學,2012,24 ( 6) :57-60.
[7]曹國彬,陸永建,劉剛,等.丹紅注射液穴位注射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 9) :1065-1066.
【中圖分類號】R735. 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