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 畢榮修(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冰硝散外敷輔助治療脛骨干骨折后患肢腫脹的療效觀察
齊魯畢榮修*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目的:提高脛骨干骨折后消腫的療效。方法:50例脛骨干骨折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及試驗組,進行療效對比。結果: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結論:冰硝散輔助治療脛骨干骨折后患肢腫脹宜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脛骨干骨折;腫脹;冰硝散;
脛骨干骨折在臨床十分常見,多為高能量損傷伴軟組織受損[1],患肢腫脹嚴重,輕者影響手術時機選擇,重者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骨筋膜間室綜合癥等并發癥,致患者永久性殘疾。因此,應早期積極消腫治療,筆者對25例脛骨干骨折患者使用冰硝散外敷輔助治療的療效報告如下。
1. 1病歷資料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脛骨干骨折患者50例。納入標準: 1.單純脛骨干骨折。2.骨折時間<24小時。3.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 1.病理性骨折。2.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或其他外科損傷。3.雙脛骨干骨折。男27例,女23例。年齡25~76歲,平均47. 5歲。骨折部位:左側21例,右側29例。受傷原因:交通傷28例,砸傷15例,摔傷7例。AO分型: A型14例,B型24例,C型12例。按照治療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各25例,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受傷原因及AO分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均>0. 05)。
1. 2方法
1. 2. 1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注射用紅花黃色素300mg入0. 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ivgtt,QD。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10ml入0. 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ivgtt,QD。低分子量肝素鈣注射液4100IU,Ih,Q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以冰硝散外敷患肢。取芒硝1000g,冰片10g,研為粗末拌勻,裝入外敷袋中攤平,外敷于患肢,外層包防水膜,每2天觀察藥袋,吸濕潮化后取下布袋,更換備份。換下的藥物置于陰涼處晾干,揉搓數次再裝入布袋備用。冰硝散應用時應注意患者是否對藥物有過敏反應,如有過敏情況發生,馬上停止藥物外敷,囑患者禁搔抓,以防皮膚破潰感染。兩組治療期間均囑患者臥床,布朗架抬高患肢,促進消腫。
1. 2. 2評價方法以治療4天后肢體周徑差及皮紋癥出現時間進行效果評價。小腿周徑的測量方法為:患者仰臥,以髕骨上緣至髕骨下緣長度為髕骨長度。以皮尺測量髕骨下緣以下一個半髕骨長度處的周徑。周徑差=患側周徑-健側周徑。皮紋癥為:患肢腫脹明顯減輕后,皮膚出現褶皺。
1. 2. 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8. 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周徑差采用差值t檢驗,皮紋癥時間采用一般t檢驗。
兩組治療前后周徑差比較及皮紋癥時間對比見表1。
祖國醫學認為,骨折乃骨斷筋離,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證屬氣滯血瘀,肢體血瘀則腫。現代醫學認為,骨折致大血管或局部軟組織損傷引起毛細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肌肉間隙內,使間隙內壓力升高,導致淋巴與靜脈回流阻力增加而靜脈壓增高,進而使毛細血管內壓力增高,從而滲出增加,間隙內壓進一步升高,形成惡性循環[2]。充分消腫不僅可以增強軟組織的恢復能力,促進骨折的愈合,還可以有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骨筋膜間室綜合癥的發生。單純使用紅花黃、曲克蘆丁、低分子肝素等藥物雖然有活血化瘀、促進消腫的功效,但臨床效果一般,患者仍需臥床6~7天消腫后行手術治療。不僅患者倍受骨折折磨,也增加了患者家屬的陪護負擔。冰硝散由冰片和芒硝組成。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功效。芒硝具有瀉下功積、潤燥軟堅、清熱消腫的功效。現代藥理學認為,冰片外敷有鎮痛、抗炎、抗菌、增強藥效等功能,能減輕熱刺激引起的痛反應,有鎮痛作用;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抗炎作用;體外抗病毒試驗示有抗菌作用。能促進藥物透過皮膚粘膜,增強藥效作用[3]。芒硝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鹽,局部外敷時以高滲狀態的硫酸根離子存在,能大量促進組織液滲出體外,從而減輕腫脹組織對血管的壓迫,增加靜脈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4]。兩藥合用可以有效減輕腫脹,提前使軟組織條件達到手術標準。表1顯示兩組周徑差比較、皮紋癥時間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 05)。在耐受手術標準的前提下,試驗組的患者可以更早行手術治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痛苦和負擔。冰硝散輔助消腫方法簡單,療效確切,宜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鵬,唐佩福,姚琦,等. LCP鋼板和帶鎖髓內釘治療新鮮脛骨干骨折的對比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7,21( 11) :1167 -1170.
[2]李銀露,郭晏同.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0,( 35) :669-672.
[3]許碧蓮,王暉,許衛銘.冰片對鹽酸川芎嗪促透作用的研究[J].中成藥,2001,23( 12) :864-867.
[4]黃修海,劉躍暉,張登科,等.冰片加芒硝外敷佐治急性重癥胰腺炎24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 5) :390-391.
【中圖分類號】R683. 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