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泊頭市醫院 河北 泊頭 062150)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的綜合療效對比
王云峰
(泊頭市醫院河北泊頭062150)
摘要目的:對比研究腹腔鏡下行胃穿孔修補術與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的綜合療效。方法:選取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到我院就診的胃穿孔病例82例,根據患者入院時選擇的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采取腹腔鏡下行胃穿孔修補術,對照組采取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 P>0. 05),而在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則明顯優于對照組( P<0. 05)。結論:采取腹腔鏡下行胃穿孔修補術療效優于開腹手術下進行修補,且并發癥較少、成功率高,可推廣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手術;胃穿孔;綜合療效
胃穿孔是消化性潰瘍的三大并發癥之一,在潰瘍活躍期常發生急性胃穿孔,其發病特點為發病急、發展快、并發癥較多,若治療不及時,可造成腹膜炎等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1]。目前,對于胃穿孔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常規開腹修補術和腹腔鏡下修補術,前者作為傳統方法應用廣泛,而后者較之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臨床效果好、易恢復的優勢,已得到了廣大醫護工作者的認可,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本組研究對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到我院就診的82例胃穿孔患者進行了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采取了腹腔鏡下修補術和開腹修補術,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1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到我院就診的82例胃穿孔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選擇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33-55歲,平均年齡( 42. 17±5. 7) 歲;對照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34-55歲,平均年齡( 42. 54±6. 1)歲。病例選擇標準為: 1年齡大于30歲,小于等于55歲者; 2符合胃穿孔臨床診斷標準且經檢查確診者; 3無嚴重心血管系統及肝腎疾病者; 4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對比P<0. 05,無統計學差異,可進行對比研究。
1. 2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取腹腔下行胃穿孔修補術。術前做好充分的手術準備,對患者進行持續硬膜外麻醉,幫助患者成仰臥位,將其右側墊高,并幫助患者適當調整,保持頭高腳低。手術選擇在臍下緣作切口,長度為1cm,作為觀察孔。注入二氧化碳,形成人工氣腹,保持壓力在6到10毫米汞柱之間。于左側鎖骨的中線往下5cm處作第二個切口,作為主操作孔;于右側鎖骨的中線往肋緣下2cm處作第三個切口,作為輔操作孔。對腹腔內的內容物進行沖洗,徹底清除積液和殘渣,對穿孔部位進行探查,對穿孔處組織進行活檢,排除胃癌。之后,經主操作孔對穿孔進行常規修補縫合,結扎部分大網膜,覆蓋在穿孔縫合處并固定。經檢查確認無漏液和出血后,將引流管由輔操作孔置入并固定,最后對觀察孔和操作孔進行常規縫合。
對照組采取常規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術前做好充分的手術準備,對患者進行持續硬膜外麻醉,幫助患者成仰臥位,將其右側墊高,并幫助患者適當調整,保持頭高腳低。手術選擇于患者右上腹直肌作約12cm的切口,探查患者的穿孔部位,徹底清除壞死組織,最后進行常規縫合并安置引流管。
1. 3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的情況并認真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及并發癥。
1. 4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中得到的數據全部錄入SPSS18. 0系統進行分析比較,計數資料用n( %)表示,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誤表示,前者采取卡方檢驗,后者采取t檢驗,以P<0. 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兩組患者一般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 P>0. 05),而在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上,觀察組則明顯優于對照組( P<0. 05)。詳細結果見表1。
2. 2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有1例患者發生腸梗阻,其余患者未見明顯并發癥,該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 44%。對照組有3例患者發生創口感染,2例發生腸梗阻,2例發生盆腔感染,該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7. 07%。經統計學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 05)。
胃穿孔作為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具有發表快、病程急的特點,其發病原因為潰瘍患者的病情逐漸加重,先使得肌層和漿膜層被穿透,最終逐漸使患者胃部或十二指腸漿膜被穿透。胃穿孔形成后,胃內物質通過孔道流入腹腔,對腹腔產生一定的刺激,從而引發腹膜炎,引起劇烈腹痛。一定時間后,流出的胃內物質逐步減少,腹腔內的滲出液增多,胃內流出物得到稀釋,可一定程度上緩解腹痛。但時間一長,達8-12h后,腹腔內細菌大量增生,易導致細菌性腹膜炎,進而造成中毒性休克或敗血癥[2]。對于胃穿孔患者的治療對采取保守治療,但情況較為嚴重的仍需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為傳統開腹修補術和腹腔鏡修補術,前者應用廣泛且技術較為成熟,但后者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的特點,優勢明顯。目前,采用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胃穿孔,已得到了醫護工作者的廣泛認可[3]。它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可對腹腔進行較為全面的探查,視野清晰且靈活性高。在腹腔鏡的視野下加上其他器材的輔助,可快速準確的找到病變部位、清楚的看到病變的程度,幫助醫生確定治療方案。同時,較小的創傷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縮短了術后恢復的時間,使患者可盡早出院。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于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差異不明顯( P>0. 05),而在住院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等指標上,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P<0. 05),表明腹腔鏡修補術較之開腹修補術可減少術中出血、縮短住院時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 05),表明腹腔鏡修補術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胃穿孔創傷小、恢復快,可減少術中出血、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臨床效果滿意,可在臨床中作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從日常.腹腔鏡與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的綜合療效對比[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 8) :235-236.
[2]劉安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對比[J].社區醫學雜志,2014,6( 20) :77-79.
[3]徐婧平.腹腔鏡與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的綜合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 32) :19-20.
【中圖分類號】R656. 6 +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