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榮
(甘肅省涇川縣人民醫院藥械科 甘肅 涇川 744300)
阿奇霉素作為大環內脂內抗生素,其治療特點非常明顯,比如該藥的抗菌譜大,生物利用率較高以及具有較長的半衰期等,早已成為如今臨床治療中抗感染的一線藥物。不過阿奇霉素也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點,部分患者在使用該藥物后易發生頭暈、嘔吐、過敏等不良反應[1]。對此筆者通過回顧分析2013 年7 月~2014 年5 月期間出現的阿奇霉素藥物不良反應患者70 例臨床資料,研究其不良反應發生的具體情況,現將報告如下:
選取2013 年7 月~2014 年5 月期間出現的阿奇霉素藥物不良反應患者70 例,男性26 例,女性44 例,年齡11 ~65 歲,平均年齡(46.8 ±3.4)歲,患者疾病分類:盆腔炎13 例,子宮肌瘤6 例,前列腺炎8 例,膽結石6例,呼吸道系統疾病31 例,泌尿系統感染6 例。所有患者在使用阿奇霉素藥物前均進行了相關指標檢測,經明確可采取阿奇霉素治療的指征后應用。阿奇霉素藥物種類:阿奇霉素氯化鈉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分散片、阿奇霉素顆粒、乳糖酸阿奇霉素等。
筆者通過對本次研究中70 例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用藥方式、藥物情況及院病灶癥狀表現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國內藥物不良反應檢測中心制定的阿奇霉素不良反應評定標準對70 例患者使用阿奇霉素藥物的原因、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癥狀以及用藥是否合理等進行歸納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19.0 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并以(±s)表示,若(P <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70 例患者中有22 例(31.4%)為口服用藥引起,48 例(68.6%)為靜脈用藥引起,經統計學方法對比后差異明顯(P <0.05);另外性別差異引起的不良反應率也不同,70 例患者中男性占26 例(37.1%),女性占44 例(62.9%),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0.05)。
70 例患者中過敏類14 例(20.0%),癥狀表現為皮膚出現瘙癢或皮疹;胃腸道類35 例(50.0%),癥狀表現為腹瀉、惡心、腹痛等;靜脈炎癥5例(7.1%),表現為靜脈疼痛發紅并且按壓后不退色等;神經系統損傷16例(22.9%),表現為頭痛。
本次研究分析后得出,使用阿奇霉素后主要的不良反應表現癥狀為:1 胃腸道類型,該癥狀表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50.0%),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瀉、惡心、腹痛等。其中靜脈滴注用藥中有5 例患者用藥當天發生嚴重明顯不良反應,當降低靜脈滴注的用藥速度后,癥狀表發仍未改善,及時停止用藥后患者胃腸道癥狀消失;另有30 例胃腸道癥狀反應患者在用藥2 ~3d 后出現不良反應表現,當減少阿奇霉素藥物劑量后,不良反應癥狀表現改善或消失。2 皮膚類:14 例不良反應患者皮膚出現瘙癢或皮疹等明顯藥物過敏表現,后經采取抗過敏常規治療后,不良反應癥狀表現明顯好轉或消失。3 神經系統損傷:這類不良反應患者主要表現為頭痛、煩躁或發熱等癥狀表現,及時停止用藥后,不良反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4 靜脈炎:本組中有5 例患者在行靜脈用藥后出現靜脈炎癥,當用藥結束后未采取對癥處理與24h 內癥狀表現已消失。筆者通過本次研究中發現阿奇霉素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用藥方式有較大的相關影響,口服方式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4%,靜脈用藥為68.6%。這表明靜脈用藥方式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于口服用藥方式。這可能與靜脈用藥的劑量、輸注速度等相關。靜脈使用阿奇霉素后約3min 內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癥狀[2];口服方式大約在服用2 日后出現不良反應。因此,筆者認為在臨床治療中根據實際情況可優先考慮口服方式,減少靜脈用藥方式
總之,醫務人員在臨床治療中需采用阿奇霉素時,需及時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確保藥物劑量合理。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反應,及時針對癥狀表現進行處理,確保患者安全用藥。
[1] 王滬凱,白云,李麗蕊等.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6,9(3):193,191.
[2] 馮睿華,張春紅,侯歡歡,等.175 例靜脈輸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分析[J].海峽藥學,2009,22(4):17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