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軍(河北省三河市醫院兒科 河北 三河 065200)
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運用
陳志軍
(河北省三河市醫院兒科河北三河065200)
摘要目的:探討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運用,了解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方法:對我科2014年收治2568例兒童患兒,在臨床護理中加強實施非語言溝通,并通過每月對出院病人進行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和隨機發放的滿意度調查表,總結護理效果。結果:通過采取非語言溝通,使患兒降低了對醫院的恐懼感,增加了安全感和親切感,每月對病人的滿意度調查顯示,護理滿意度均達到96%以上。結論:在兒科臨床護理中,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有效語言交流的同時輔以恰當的面部表情、親切的眼神、端莊的儀表等非語言溝通的技巧,可有效降低患者及患者家屬對醫院的恐懼感,提高護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使護理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兒科護理;非語言溝通技巧
在臨床護理中,護士與患者的交流除使用語言外,非言語溝通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非語言溝通也稱為體態語言,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伴隨語言進行或者代替語言進行,在臨床工作中護士與患者的接觸最多,因此其體態語言如面部表情、微笑、眼神、肢體動作等,對于護患交流中的節奏調控具有重要意義[1]。兒科俗稱"啞科",病患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情感表達直接,不善于用語言清晰表達訴求,護士用語言與其交流難度較大,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地位尤為重要[2],因此在護患交流中恰當的使用非語言溝通,有助于在兒科護理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014年1~12月我科共收治患兒2568例,其中<1歲295例,1~3歲1106例,3~7歲813例,>7歲354例,住院天數6~20天,平均住院天數8. 9天。
我院自2014年以科室為單位,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進行護理人員溝通技巧的培訓,在培訓中強化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和技巧,并在臨床工作中根據不同年齡段患兒的特點,對其采取針對性的非語言溝通,以提高護理效果。并通過每月對出院病人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和隨機發放滿意度調查表來衡量護理效果,作為護理效果的監測和評定。
3. 1溫和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情感活動的外在體現,人的喜、怒、哀、樂、厭惡、恐懼等情感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體現出來。患者一般較為敏感,經常會注意觀察護理人員的面部表情,因此護理人員要學會控制、調節面部表情。微笑具有神奇的效果,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使人感覺到輕松、友善,從而縮短護患雙方心理的距離,形成融洽的護患關系。因此護士在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接觸時應盡可能保持微笑,如接待新入院的患兒時要面帶微笑,放慢語速,做到語氣輕柔,語調和緩。在患兒和家屬焦慮時要做到面部表情輕松、儀態大方;在患兒痛苦時要做到慈祥、同情;在與患者產生分歧或沖突時應極力控制負面表情,如厭惡、敵意等。
3. 2親切的目光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傳達的信息和能量是巨大的,人的各種情感都可以通過目光的微妙變化反映出來,目光接觸是非語言溝通的重要內容。親切關注的目光可以讓患兒感受到鼓勵和愛護;聆聽病情時親切的注視對方的眼睛,是尊重、重視的表現。親切、專注、充滿熱情的目光,可以使患兒產生友善和親切的感覺,對于幼兒的護理甚為重要,護士平和的微笑、親切的目光、柔和的聲調可以最大限度穩定患兒的情緒,使患兒產生溫暖、安全、親切感。
3. 3親切的觸摸
觸摸是兒科非語言溝通的積極有效的方式之一,對于兒童情緒的安撫具有奇特的效果,可以增加患兒的安全感,使患兒安靜下來。在護理中要根據患兒的年齡對于不同的撫摸方式如對于嬰兒溫暖的懷抱和輕柔的撫摸是最好的安撫;對于年長的幼兒可面帶微笑的撫摸其頭部以示鼓勵和關懷;對于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可以用親切的目光溫柔的注視他的眼睛,同時輕拍其肩部,使之獲得鼓勵的力量[3]。
3. 4熟練的技術操作與和諧的體態動作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關愛,孩子生病時,家屬對患兒的保護意識就變得更為強烈,并形成很大的心理負擔,使患兒家屬密切關注醫護人員的一舉一動,護士優美和諧的體態動作,對患兒及其家屬具有很大的暗示和感染力,如為患兒輕柔的擦拭降溫,可以讓患兒及其家屬感受到親切和體貼,從而更加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業務技術,精湛的技術、嫻熟的操作、專注的神情,可以給患者極大的安慰,可提升患者對于醫務人員的信任,并可避免因反復操作而造成的醫患糾紛。
在兒科臨床護理中加強非語言溝通后,醫患糾紛明顯減少,患兒及其家屬對于醫院護理的滿意度增加,2010年1月~12月,每月均對出院患兒及家屬進行滿意度調查,并隨機發放滿意度調查表,通過測評和統計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方面的平均滿意度達到96. 9%。
兒科俗稱"啞科",病患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情感表達直接,不善于用語言清晰表達訴求,護士用語言與其交流難度較大,恰當的非語言溝通如微笑、撫摸、擁抱、溫柔的注視等都可以讓患兒及其家屬感到親切、安全、被尊重的體驗,從而減輕患者對于醫院的恐懼和不安。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貝恩認為:信息的總效果7%來自文字,38%來自音調,55%來自面部表情。可見非語言溝通的能量是巨大的、不容小覷的,因此在護患交流中要充分重視非語言交流在信息傳遞中的能量,發揮其在信息交流中的優勢和魅力,協助兒科護士在兒科這樣一個特殊的醫療群體中順利完成護理任務。
參考文獻
[1]劉立祥.論教學藝術[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1,22.
[2]王曉紅.人際交流中得體語初探[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2004,12: 23.
[3]馬巖,徐永貞.護士與病人溝通順利的必備條件[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 56.
【中圖分類號】R473. 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