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華 周敏 唐菊華(成都市新津縣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1430)
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出院患者對出院指導掌握度中的應用
譚清華周敏唐菊華
(成都市新津縣人民醫院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通過品管圈( QCC)活動,改善我院外四科護士對出院指導的質量,提高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程度。方法:我院于2013年12月以自愿報名方式成立品管圈組織,確立"促進患者掌握出院指導"的主題,遵循PDCA工作程序,依據"5W2H"原則制定對策并實施擬定實施。結果:品管圈活動后,患者掌握出院指導的程度明顯提高。結論:品管圈在及時提升護理水平的同時,增強了團隊凝聚力,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品管圈;出院指導;掌握程度
品管圈( QCC)活動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創,至今已有52年的歷史。近年來國內各地護理管理者將品管圈引入醫院護理管理工作中,有效挖掘護理人員的管理才能,實現全員參與及質量持續改進,有利于護理人員提高對患者全面、全程、優質的護理服務[1]。我院外四科護理人員征對出院患者對出院指導掌握率低這一問題,于2013年12月將QCC應用于促進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中,效果較好,現報到如下:
1. 1一般資料
活動前(對照組) :隨機選取2014年1~2月從外四科出院的患者或家屬100人。年齡最小者1. 5歲,最大82歲,平均35歲。文化程度最低文盲,最高大專。
活動后(研究組) :隨機選取2014年5~6月從外四科出院的患者或家屬100人。年齡最小者2歲,最大78歲,平均33歲。文化程度最低文盲,最高大專。
兩組患者在疾病種類、年齡、性別、婚姻狀態、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 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1. 2. 1成立QCC小組本小組由8名外四科護理人員組成,由一名本科學歷的主管護師擔任圈長,護士長任輔導員并負責監督。組圈前后均對圈員進行品管圈知識培訓、考核,使每位圈員均熟練掌握品管活動的理念、程序和方法,掌握QC七大手法的使用技巧[2]。小組遵循PDCA原則開展活動。在第一次圈會上投票確定"悠悠圈"為圈名,并確定圈徽。
1. 2. 2選題及理由按照SMART原則,采用3、2、1評分方法,投票選定"提高出院患者對出院指導掌握度"為活動的主題。
1. 2. 3現狀調查臨床上大部分外科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往往在疾病未痊愈時即要出院,因此出院指導在患者在家中進行康復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護士長隨機選取2013年11~12月從外四科出院的患者或家屬100人并與其進行交談,了解護士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的情況及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程度。把患者或家屬掌握不理想的分為三類: a、確定護士有指導,但沒有掌握全。b、不確定是否接受過出院指導。c、完全確定護士沒有做過出院指導。調查結果見表1。根據"80%~20%原則"[3],患者回答中指導但沒有掌握全,不確定是否指導是影響出院患者掌握出院指導不理想的主要因子。
1. 2. 4解析問題,制定目標征對現在出現的情況,圈員們集思廣益,從能夠設想的任何角度去分析可能產生的全部原因。制作"魚骨圖"對其充分討論解析,找出重要的關鍵項目,并將其作為改善工作的重點。改善的重點項目主要有指導呆板、重視不夠、理論知識相對缺乏、時間倉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把握圈能力狀況,圈能力定位50%。根據公式目標值現狀值-(現狀值×改善重點×圈能力) =[80-( 80×96. 25%×50%)]= 41. 5,即活動前的掌握不理想率由80%降低到41. 5%。
1. 2. 5對策制定與實施( 1)征對出院指導形式呆板,采取的對策是因人施教,通俗易懂,自然的講述出院指導,以口頭指導為主。( 2)征對護士對出院指導思想認識不夠,采取的對策是讓護士在思想上給予足夠重視,設立監督小組,加強護士的責任心。( 3)征對部分護士理論知識相對缺乏,采取的對策是加強對護士的培訓,統一宣教標準,鼓勵參加在職教育。( 4)征對患者出院時時間倉促,來不及宣教。采取的對策是出院前1-2d進行出院指導,耐心解釋病人不明白的問題。
2. 1有形結果活動后,護士長隨機選取2014年5~6月從外四科出院的患者或家屬100人并與其進行交談,了解護士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的情況及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程度。活動后出院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情況見表2。
其中改善后出院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程度大有提高,由之前沒有掌握率80%降低到34%。目標達標率﹦(改善后-改善前) /(目標值-改善前)×100%﹦( 34. 0-80. 0) /( 41. 5-80. 0)×100% = 119. 5%。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 /改善前×100%﹦( 80. 0-34. 0) /80. 0×100% ﹦57. 5%。
2. 2無形結果開展QCC活動以來,圈員們的凝聚力、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拓展思維能力、自信心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增強了圈員們的成就感及工作的自覺性,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品管圈活動是運用團隊精神、集體力量、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一種管理機制[4]。該活機制強調圈員們自發地參與活動,行使自主權、管理權,同時提高圈員們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5]。
活動前,護士們在工作中很多都是應付工作,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工作的積極性一點兒都不高。開展QCC后,從患者身上發現的問題或者是患者提出的問題,QCC均可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圈員們在活動中主動進行原因分析,紛紛獻出解決策略,讓她們在活動中發現自己被尊重、被認可、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她們的工作熱情,使她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徐英,張颯颯.品管圈活動在ICU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29( 239) :86-87.
[2]張健林.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老年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滿意度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6,20( 10) :49-50.
[3]王秀芳.品管圈活動對住院病人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 4) :1089-1090
[4]肖瓊芳,黃英,蔣海英,等.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管理中的運用[J].西部醫學,2009,21( 12) :2189-2190.
[5]張小紅,沈曉琴,夏苑鶯.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發生率中的運用[J].護理學報,2012,3( 19) :33-35.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225-02